诗文 | 什么是《近体诗》 |
释义 | 什么是《近体诗》古代的格律诗。唐代将齐梁以来开始流行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今体诗”,以与汉魏六朝不讲究声律的诗体相区别。所谓“格律”,是构成近体诗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句式、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的规则。近体诗分为律诗、长律和绝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就是长律(又称“排律”),绝句只有四句。其句式为五言或七言,故有“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名称。与句式参差变化的古体诗相比,近体诗排列整齐,具有一种视觉美感,但现代诗人多认为这种整齐的形式难免有一种单调感,戏称其为“豆腐块”。诗自然都要押韵,但近体诗的押韵却有许多复杂的规定,如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既不能换韵,也不能邻韵通押。某字属于什么韵,这在古代有专书规定,通称为“诗韵”,最著名的是隋朝陆法言编的《切韵》。北宋在此基础上编出《广韵》,一共分出二百零六韵。这当然太繁细了,于是南宋时代的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将其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古代诗人奉为通用标准的“平水韵”。有些韵部的字数多,叫“宽韵”;有些韵部的字数少,叫“窄韵”。以某一窄韵字作诗而不出韵,称为“押险韵”,这是一些才气横溢的诗人借以炫耀自己本领的惯伎。律诗除首、尾两联外,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使用对仗,这中间有许多考究,只有对汉语的平仄、诗韵、词汇、典故等非常熟悉的人才能运用自如。当然,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还是平仄,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近体诗的格律。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声调的划分,即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总称仄声。平仄是古汉语的声调,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就是古四声演化而来。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是: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入声则分别转到四声中去了。现代人如果要写近体诗,就需对转入一声和二声的入声字加以特别记忆,或查阅入声字表。平仄是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相传最早是由南朝诗人沈约发现的。这一发现改变了传统的诗律观念,诗人有意识地通过平仄的交互相错来造成一种抑扬顿挫、高低互节的节奏,以达到音韵之美。平仄的运用在唐代诗人手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所谓“格律诗”。简单地说,格律诗就是讲究平仄格式的诗体,一般这类格式并不复杂,如五律的平仄格式只有“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四种句型,七律的平仄格式也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种句型,一首律诗或绝句就是由这些句型交替组合而成的。以有限的字数,并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式遣词造句,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但却形成了非常凝练的表现形式。历代诗人以这种凝练的形式创作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尤其是唐代诗人的绝句,其意境之隽永,技巧之精湛,令后代读者叹为观止。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