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诗句出处:《战城南》;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
去年战,桑乾源。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
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
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1]
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战无已时。[2]
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鸢啄人肠,
衔飞上挂枯树枝。[3]
士卒涂草莽,
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1]“避”一作“备”[2]“征战”一作“长征”[3]一作“衔飞上枯枝”【注释】:
2:
你好野:
①郊外。《诗经 · 邶风 · 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②田野;原野。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朝廷之外;民间。与“朝”相对。指不在朝,不当政。《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④非人工畜养或培植的(动植物)。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野竹分青霭。”(青霭:山中云气。)⑤粗鄙;野蛮。《说苑·修文》:“小人失之野,救野莫如敬。”⑥质朴;缺乏文采。《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战:
①打仗;战争。《尚书·甘誓》:“大战于甘。”②指与战争有关的。杜甫《北征》:“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③害怕得发抖。《汉书·高五王传》:“(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股:腿。栗:颤抖。)格:
①树木的长枝条。庾信《小园赋》:“草树混淆,枝格相交。”②木栅栏。杜甫《潼关吏》:“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战格:阻挡敌人的栅栏。)③方形的框子;格子。杨炯《卧读书架赋》:“伊国工而尝巧,度山林以为格。”④规格;格式。《宋史·选举志一》:“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尚书省:官署名。)⑤法律条文;法则;制度。《旧唐书·刑法志》:“武德二年,颁新格五十三条。”《新唐书·刑法志》:“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有司:官吏。)⑥品质;风度。杜甫《壮游》:“吾观鸱(chī)夷子,才格出寻常。”(鸱夷子:即范蠡。)⑦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⑧止;阻止。《说苑·君道》:“毋格其言,博采其辞。”晁错《言兵事疏》:“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⑨击;打。《后汉书·钟离意传》:“乃解衣就格。”⑩正;纠正。《孟子·离娄上》:“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大人:大德之人。)(11)至;到。《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被:覆盖。四表:四方。上下:天地。)(12)支架。《吕氏春秋 ·过理》:“糟丘酒地,肉圃为格。”(13)木栅栏。杜甫《潼关吏》:“连云列战格。”格斗:
搏斗,战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男儿宁当~~死,何能怫郁筑长城。”斗:
①古代酒器名。《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qí)黄耈(gǒu)。”(祈:求。耇:老寿。)②量器名。可容一斗。《庄子·胠箧》:“掊(pǒu)斗折衡,而民不争。”(掊:击打。衡:称量轻重的器具。)③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汉书·律历志上》:“十升为斗,十斗为斛。”④星宿名。1. 二十八宿之一。又称南斗,有星六颗。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 北斗星,有星七颗。《淮南子·齐俗》:“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⑤斗形的器具。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阵云:战云。三时:指时间长。刁斗:行军中煮饭的铜器,有柄,如斗。)⑥用同“陡”。《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望岩下斗深百丈。”[斗拱]也作“枓栱”(dǒu gǒng)。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支承构件,位于立柱与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弧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斗室]喻狭小的房间。余集《聊斋志异》序:“把卷坐斗室中,青灯睒睒(shǎn),已不待展读,而阴森之气,逼人毛发。”(睒:同“䀹”。 眨眼。)[斗筲]喻才识短浅,气量狭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囊瓦乃斗筲之辈,贪功侥幸。”(囊瓦: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败:
①毁坏;败坏。《诗经·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②失败。《孙子·形》:“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③打败;使(之)失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数败赵军。”④腐烂,变质。《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不食。”(馁:腐烂。)⑤凋敝;衰败。李商隐《夜冷》:“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⑥过失;弊病。《韩非子·难一》:“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⑦败露。《汉书·昭帝纪》:“事已败,遂发兵乎?”号:
(一)①命令;指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也指发出命令,号召。龚自珍《病梅馆记》:“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绳:约束。)②宣称;号称。《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③称号;称呼。《史记·陈涉世家》:“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故自号曰醉翁也。”④标志;口令。李绅《奉酬乐天秋夕有怀见寄》: “重(chóng)城宵正分,号鼓互相望。”(重城:双层的城墙。分:一半。望:旧读wāng,对着。) (二)háo ①大声哭。《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谁之永号?”李白《北上行》:“悲号绝中肠。”②高声叫;拖长声音叫。《左传·宣公十二年》:“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还无社:萧国大夫名。司马卯、申叔展:楚国大夫。)柳宗元《童区寄传》:“因大号,一座皆惊。”③呼啸。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鸣:
①[动]鸟叫。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嘤嘤成韵。”②[动]泛指兽、虫等叫。《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食野之苹。”③[动]物体发出声音。《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④[动]表达,抒发己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庄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动]闻名。侯方域《马伶传》:“梨园以技~者,无虑数十辈。”向:
①朝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②对着;朝向。《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③趋向;奔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西伯)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④方向;目标。柳宗元《送兄序》:“进不知向,退不知守。”⑤将近;接近。陶潜《岁暮和张常侍》:“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⑥仰慕;归向。沈作喆《寓简》卷二:“朝者君子所会,市者小人所集,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⑦偏爱;偏袒。《西游记》第三十八回:“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偏向他。’”⑧原先;从前。《庄子· 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⑨原来的;旧的。陶潜《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志:记。)⑩副词。相当于“刚才”。《庄子·达生》:“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休:人名。至人:有至德之人。)(11)介词。表示方向、对象。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2)连词“假使”。相当于“如果”。《论衡·定贤》:“向令韩信用权变之才,为芳叔通之事,安得谋反诛死之祸哉?”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悲:
①哀痛;悲伤。《礼记· 问丧》:“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韩非子·和氏献璧》:“子奚哭之悲也?”(奚:为何。)②同情;怜悯。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戚:悲哀。)③眷恋。《汉书·高祖纪下》:“游子悲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