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诗句出处:《雪中书怀》;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
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
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
如日月恒升,若鸾凤葳蕤。
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
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
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
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
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注释】:
诗文 | 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 | |
释义 | 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诗句出处:《雪中书怀》;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 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 | 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 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 如日月恒升,若鸾凤葳蕤。 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 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 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 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 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注释】: 人才:①有才能的人。《南齐书·文学传》:“若子桓(曹丕)之品藻~~。”②人的才能。《论衡·累害》:“~~高下,不能均同。”③人的品貌。《三国演义》回六十五:“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出众。”才:①副词。表示此前不久。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胡:指匈奴。)②仅仅;只。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结果怎样。《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问了乡人,才寻着了关帝庙。”自: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朽:①腐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衰老。《晋书·张忠传》:“年朽花落。”③磨灭。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为不朽之事。”下: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弃:①抛弃;丢弃。《诗经·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②废弃;废除。《国语·周语上》:“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③忘记。《左传·昭公十三年》:“南蒯子仲之忧,其庸可弃乎?”去:(一)①离开。《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②距离。《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③失去;失掉。孟云卿《悲哉行》:“孤儿去慈亲,远客丧主人。”周亮工《书影》卷一:“郡县守巡各至,问所失,吏部曰:‘吾家无一物,独去破毡具一床耳。’”④除去;舍弃;丢弃。《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韩愈《与孟尚书书》:“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称去世;死亡。古诗《孤儿行》:“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⑥往;到。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⑦过去的;从前的。《新语·至德》:“斯乃去事之戒,来事之师也。”⑧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啊”、“了”。白居易《盐商妇》:“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绿鬟: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⑨去声。汉语四声之一。⑩往;到……去。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迁客: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11)通“驱”。驱逐。《左传·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漦lí:涎沫。椟dú:放在木匣中。)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弆”。亦:①副词。1. 相当于“也”、“也是”。《诗经·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怀:怀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2. 表示语气的减弱。相当于“不过”、“只是”。《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好:喜欢。患:担忧。)②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止:语气词。觏gòu:相遇。)[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委婉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一)①代词。1.相当于“他(她、它)”、“他的”;“他们(她们)”、“他们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叱咄:呵斥。)2. 相当于“我(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3.表示指代。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鄙:边境。)②副词。1.表推测;估计。相当于“大概”、“或许”。《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2. 表反问。《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3. 表祈使。相当于“当”、“可”。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仄陋:出身卑微。)4. 表时间。相当于“将”。《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孟子·梁惠王上》:“其若是,孰能御之?”2. 表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助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助词,无义。)(二)jī语气词。表示疑问。《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尽。)宜:①合适;适宜。《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嫁。)②应当。《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宜枉驾顾之。”③副词。当然;难怪。《左传·文公元年》:“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女:同“汝”。职:人名。)《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爱:吝啬。)④大概;也许。《孟子·公孙丑下》:“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宜若]似乎;好像。《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寻:八尺。)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