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二、否定式反问
释义

二、否定式反问

用肯定的字面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32.但是我的血液究竟是中国血液,
我的言语究竟是中国的言语,
如果我这个说中国话的诗人,
不为中国,而为谁个歌吟呢?

(蒋光慈《我应当归去》)


评析 诗人以否定式反问形式排除了其它歌吟对象,表达了诗人只“为中国歌吟”的心愿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
33.不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咱们练功,得下狠心练。练功如打铁,打了再烧,烧了再打,打尽一切杂质,锤炼而后成了纯钢。练功可不能抄近道儿。一抄,功夫就不纯,功夫不纯,比苦练还苦。因为上场一使,全崩了。(盖叫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评析 例中的反问句是与比喻相结合构成的。“冰雪苦”比喻“勤奋”;“梅花香”比喻“事业上的成功”。作者以他切身的体会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成功之道。反问的起兴和铺垫作用,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而且加强了论述的力量。
34.晚上,他回到车厂,身上已极疲乏,但是还不肯忘了这件事。……
烟酒又成了他的朋友。不吸烟怎能思索呢?不喝醉怎能停止住思索呢?

(老舍 《骆驼样子》)


评析 理想破灭,身患重病,穷困潦倒的祥子沦为烟鬼酒徒。吸烟是为了清醒,不甘心堕落;喝酒是为了忘却,无法直面黑暗而痛苦的现实。两个否定式反问句,把祥子孤苦、悲愤、矛盾、麻木的心境表现得极为充分。
35.根本不保留骨灰,又有何不好?难道因为八宝山没有他们的骨灰盒,而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们的景仰、缅怀之情吗?试观滔滔历史长河,有哪一个人的声名功业,是靠高坟大冢或精致的骨灰盒流传下来的!? (谢云《话说“身后事”》)
评析 三个连续式否定反问句的意思是: 不留骨灰; 不进八宝山;不追求高坟大冢或精致的骨灰盒。表达了作者清正无私的“留得清白在人间”的生死观,委婉地批评了死后仍要追求名誉、讲求排场的不良现象。连续反问的强烈语气,将论说与反驳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论辩色彩。
36.好人是有作为的,好人若是没有作为,他的好有甚么用处?好人不是我们的玩具,不是我们拿来炫耀人家的装饰品。而且在今天复杂而不良的经济组织之下,一个只配做玩具、装饰品的好人,他结果终不能保持其为好人。因为他很容易的被卖,或逼到自己不能不改变节操。(恽代英《今日青年之弱点》)评析 否定式反问句常常是正面立论的铺垫与衬托。例中的否定式反问句“好人若是没有作为,他的好有甚么用处?”是为说明论点“好人是有作为的”而设置的。一正一反,辩证地说明了好人的标准与作用,至今对那些“好好先生”,“好好主义者”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37.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全似古人,何处著我?

(袁枚《续诗品·著我》)


评析 寥寥数语,阐明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问题。其实又何止是文学呢?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不也存在着对传统的继承与革新吗?而其“著我”是立场,是关键,是目的! 句尾“何处著我”一语反问,突出了论述中心,加强了论述力量。
38.一个人,生活知识丰富,语言才会丰富,见闻狭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词汇呢? (秦牧《生活知识和丰富语言》)
评析 否定式反问句常用于正面立论的后面,构成辩证的说理形式,作者运用这种形式,简洁地说明了语言艺术和生活知识的密切关系。
39. 你想,一个人不是上帝特制出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可以一天不劳作吗? 只要稍为动一动不愿意劳作的念头,便是万恶渊薮。(梁启超《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评析 只有辛勤劳动,才有真实美满的人生。作者的本意,通过反问修辞手段升华到人生哲学的高层次。朴素、平直的语言以其深刻的内涵,令人回味。
40.读完被删削后的自己的文章,我半天讲不出话,我疑心在做梦,又好像让人迎头打了一拳。我的第一部小说同读者见面已经是五十几年前的事了。难道今天我还是一个不能为自己文章负责的小学生?(巴金《真话集·鹰的歌》)
评析 一个从事了五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大师,自己的文章竟然被人任意删削,而那删削掉的恰恰是作者扪着良心说出的真话,怎能不使人痛心和气愤!当然,谁也不会认为作者还是一个不能为自己文章负责的小学生,例末的反问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懑,而且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41.没有耕耘,
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
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周恩来《生离死别》)


评析 诗的首句和尾句运用了否定式反问句,前面多虚,泛说,后面写实,专指,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腔热血献革命的澎湃豪情和坚定信念。
42.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 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评析 例中的小屋是作者拥有的独特世界。称它是“快乐的起点”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说它是“幸福的终点”洋溢着家庭的欢乐与温馨。句中的反问,如同一条链子,连接着上下文,把作者的 “小世界”和生活的 “大世界”融为一体。全文洋溢出快乐与幸福的节奏,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
43.袭人笑道:“倘或那孔雀褂子再烧个窟窿,你去了谁可会补呢?你到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怎么我去了几天,你病的七死八活,一夜连命也不顾给他做了出来,这又是什么原故?你到底说话,别只佯憨,和我笑,也当不了什么。”(《红楼梦》 第六十二回)
评析 《红楼梦》五十二回载,宝玉不慎烧坏孔雀裘衣,晴雯带病连夜补好,例中的反问“你去了谁可会补呢”,就是袭人拿此事向晴雯打趣。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侧面反映出宝玉、袭人、晴雯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44.这种人让人喜欢,让人爱。谁都说他好,说他单纯。当你告诉别人,他那只是个假面具,就像过年时候,大街上卖的大头娃娃,是套在头上的。别人还耻笑你,说你对他有成见,有私隙,甚至说你忌妒他,好心的人还劝你要宽容,因为从皇帝到乞丐都是人,都要宽容。是的,可以宽容他们的弱点。但为什么对上了当的人,看清了他的真面目的人一点儿不宽容?却要宽容坏的假面具呢?难道因为人们都必须靠戴假面具活着吗? (苏叔阳 《故土》)
评析 犯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虚伪和欺骗。例末运用了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尖锐地批评了丑恶虚假的世俗,表达了追求真诚的心声。巧妙的是,设问句中的答句是由否定式反问句充当,不仅深刻透彻地揭示了问题的要害,而且展示了人物的爱憎与愤懑,激动着读者的心。
45.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 《死水》)


评析 一句反问突兀地插入诗中,催促着读者去思索“一句话”的谜底,滚烫的激情经过有意的压抑后突然迸发,对祖国炽热的爱将作者与读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46.尽可多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 (摘自《闻一多传》)
评析 “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指的是对美的发现和追求; “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却是说失去理想,沉溺享受。主宾倒置的反问语言形式,赋予同一事物不同的涵义,化为启迪人心的警句。
4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人借用普通常见的“缝衣送别”的生活场景,描写了令天下儿女为之战栗挚念的慈母深情。诗的最后两句,将赤子爱母之情比作“寸草心”,把厚博的母爱喻为“三春晖”,两相对比,用反问形式推出深意: 儿女怎能报答厚博母爱于万一呢!升华了诗意和抒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48.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评析 寥寥数语,阐明了求知和立志的重要问题。句尾 “虽多而何为”一语反问,透彻地说明了 “学”与“志”之间的关系:不树立远大志向,学的再多也是无用的,突出了论述中心,加强了语气和论述力量。
49.浅草如茵,
谁家有这样鲜艳的地毯?
藤蔓柔韧,
谁家有这样弹力的钢丝床架?
用不着带雨红杏花瓣斜插,
撩开篷帐,青山泻瀑门前挂!

(程政《地质队员之歌·安家》)


评析 在景物描写中运用反问,可以在写景中增添浓郁的感情色彩,获取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把“如茵的浅草”喻为“地毯”;将“柔韧藤蔓”比为“钢丝床架”,不正是地质队员餐风露宿的生活写照和豪情壮志的抒发么?
50.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 《蝶恋花》)


评析 此词以反问开端,表现了诗人在感情上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和苦痛。所谓“闲情”不“闲”,乃是相思之苦,“抛弃久”是对“闲情”的有意摆脱和长久的挣扎,然而“谁道”二字却使这种努力的挣扎和摆脱化为徒劳,相恋之情,写得千回百转,深沉苦痛。反问修辞,有力地渲染了气氛,增添了抒情的艺术效果。
51.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丰子恺《梦痕》)
评析 反问用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所带有的炫耀与朴真的语气激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深情和对童年的回忆。
5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 第一回)


评析 这是作者在《红楼梦》中以作者身分所写的唯一的一首诗。意在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意图。“荒唐言”是指小说所描写的悲剧故事,含有“假语村言”的意味,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伪装,“一把辛酸泪”是说小说中包含着的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与感受。反问诗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则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而又害怕不能被读者理解的衷曲。
53.粟老喝着啤酒,神情愈来愈开朗,忽然,严肃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古到极点,便新到极点。”
“这也可以用在艺术形态上吗?”我问。
“当然!要创新,须有旧的根柢,新必有源,无根无源,新从何来?”
粟老偏过头,盯着我,含着哲人的微笑。

(农妇 《和刘海粟聊天》)


评析 用反问辐射全篇,表现了老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感受。
54. 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人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和你作别。”(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评析 王玉辉是一个当了三十多年秀才的老道学先生,读了几十年程朱理学,结果越读越蠢,“越老越深”,竟然怂恿和赞扬三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例中的反问“我难道反拦阻你”?通过果断决绝的语气,表现了王玉辉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麻木心态,描绘出一幅“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封建礼教杀人的罪恶画图。
55.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
难道我还不如这一条虫子?!”
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
他果然振奋起来了。

(伊人 《沉思与遐想》)


评析 作者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从一个小小虫子的爬行中,竟悟出了哲理的内涵。两句否定式反问表达出“我”的心理感悟过程,以及振作自新的精神,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思索。
56.下毒手活埋人的人,怎能容忍被活埋的人从土坑里重新站出来呢? 要不,为什么许多人都感受到: 平反冤假错案,总是那么艰难?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

(峻青 《沙翁复活记》)


评析 句中的反问语气,强化了说理的感情色彩,使说理更加生动感人。
57.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鲁迅《集外集·序》)
评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感事伤时的悔语。如果如同作者所说“少时不作”,到老不能作,那么连悔恨的感觉和资格都不会有了。反问增加了语言的立体感,曲折感,比直说丰富生动得多。
58.二诸葛的脾气又上来了,瞪了小二黑一眼道:“由你啦?”区长道:“给他订婚不由他,难道由你啦?老汉! 如今是婚姻自主,由不得你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评析 例中的两句反问,分别出自二诸葛和区长之口,相同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59. 多迷人的夏夜啊! 放了水的稻地里,到处是星光闪闪。谈恋爱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夜晚,院墙怎么能圈得住呢?(柳青《创业史》第一部)
评析 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作家在瞬间产生的感受中渗出一种深意: 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用反问手法使其凝形,加添浓郁的感情色调,达到物我相融的艺术效果。经济的文字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读者引入美好的意境之中。
60.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的志愿,结果不外乎将来立志要做一位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只有一位学生说他将来做慈善家。我听了,马上对这位学生刮目相看。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他答道:“老师,你想,要是没有几个钱,能不能做一位慈善家?” (《台湾幽默选》)
评析 例末的反问,用儿童的率真创造出幽默的氛围,嘲笑了金钱的无孔不入和对儿童纯洁心灵的毒害。
61.是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更高的人类理想,一个人的生命又算什么? (杨朔《英雄时代》)
评析 作者运用反问手法将生命与祖国、人民、理想相比较,得出了 “生命算不了什么”的结论。热情地赞颂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人生观,强烈的感情气势,表达了深层的思想意蕴。
62.八九岁时,人们成天喊口号叫“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天怎么能等于二十年呢?他上过初中,学过二加二等于四,明白 “等于”是什么意思。但“一天等于二十年”,这“等于”就闹不明白是啥东西了。现在他等着上手术台,一天天日子实在难挨,终于明白,一天是可以等于二十年的。(焦祖光《病房》)
评析 “一天等于二十年”是一个“不正常年代”的 “不正常” 口号。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品主人公的质疑和否认的思想感情,句末又以肯定的语气说出“一天是可以等于二十年的”话语,描写出“他”身患疾病时痛苦和烦闷的心情,两相对照,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反差,具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63.咒诅的诗,
咒诅的歌——
咒诅的文学——
怎能写得尽该咒诅的人生呢?

(郭绍虞 《咒诅》)


评析 因为“人生”该咒诅,所以反映人生的诗歌与文学也变得该咒诅。然而正因为该咒诅,更需要诗、歌与文学,一句反问表白出作者鲜明的人生观与文艺观。
64.彩笔谁云梦里来?
诗书万卷八斗才。
古今累累典型在,
学殖深邃出人才。

(臧克家 《戏为四绝句·读书》)


评析 “彩笔谁去梦里来?”借用了“梦笔生花”的典故。作者反其意用之,说明 “人才”出自勤奋而不是天成,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诗人用笔细密,措辞巧丽,声律谐协,表意宛转,反问修辞的妙用,为诗歌增添了不少的意蕴和情味。
65.纸烟纸烟害人真不浅,
损伤精神脑筋胜鸦片。
劝同胞快快戒吸纸卷烟,
纸烟不吸,
名誉保全谁人敢轻贱?

(华航琛 《戒纸烟》)


评析 华航琛是清朝社会名流。以上《戒烟诗》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写的,并谱了曲,广为流传。这首中国最早的戒烟歌,宣传吸纸烟的害处,戒烟的好处。诗末的反问,把禁烟提到关心国家利益的新国民应有之文明的高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先进意识。
66.我不想多提十年的浩劫,但是在那段黑暗的时期中我们染上了不少的坏习惯,“不讲真话”就是其中之一。在当时谁敢说这是“坏习惯”?! 人们理直气壮地打着“维护真理”的招牌贩卖谎言。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在街上,在单位里,在会场内,人们全戴着假面具,我也一样。(巴金《真话集·三论讲真话》)
评析 在以 “维护真理”为招牌贩卖谎言的时代里,讲真话难。作者以无私无畏的笔触,严肃地解剖了自己曾被玷污的纯洁心灵,也严肃地解剖了那个曾经存在过的谎言世界。率直而坦荡的胸怀,可歌可敬!
67. 阿Q跳进静修庵的菜园去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老尼姑当面质问他,阿Q拒不承认,说:“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老尼姑指着他的衣兜说,“现在……这不是?”阿Q反问:“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鲁迅 《阿Q正传》)
评析 例中的否定反问句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表达了“这不是你的,你不能叫得他答应你”的否定意思。活画出了阿Q的无赖神态,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精神胜利”、“自欺欺人” 为内容的国民劣根性。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