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陌上桑 下一篇:梁甫吟 →
诗词简介:
思妇思夫,是古诗中常见主题。此诗“蕴含深远”,又表现在哪里呢?一是“乌夜啼”的含意。在古代,乌是吉祥报喜鸟。神话中说,日中有三足乌,先秦汉三国多次记载乌报祥瑞(见《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刘义庆惧祸,闻乌夜啼得喜,也说明了这一点,故杜甫说:“儿童信莫打慈鸦。”(《题桃树》)足见对乌的喜爱深深地积蕴在古人的心理中。乌夜啼蕴含之“深”,就深在这种传统观念和心理在秦川女的心渊激起波澜;而“远”,又因这思夫深情形成强大张力,直达“远人”。二是织锦回文诗的蕴含。秦川女面对乌的“哑哑啼”,报以“隔窗语”,“语”的什么,一言难尽,全织在回文诗中了。而此回文诗是内容丰富,蕴含深远,“才情之妙,超今迈古”(武则天评)的。
《乌夜啼》
.[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 wū yè tí 》
《 乌 夜 啼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huánɡ yún chénɡ biān wū yù qī , ɡuī fēi yā yā zhī shànɡ tí 。
黄 云 城 边 乌 欲 栖 , 归 飞 哑 哑 枝 上 啼 。
jī zhōnɡ zhī jǐn qín chuān nǚ , bì shā rú yān ɡé chuānɡ yǔ 。
机 中 织 锦 秦 川 女 , 碧 纱 如 烟 隔 窗 语 。
tínɡ suō chànɡ rán yì yuǎn rén , dú sù ɡū fánɡ lèi rú yǔ 。
停 梭 怅 然 忆 远 人 , 独 宿 孤 房 泪 如 雨 。
《烏夜啼》
.[唐].李白.
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 【译文】
黄云在城边飘飞乌鸦欲栖,归落枝头呀呀鸣啼。
机中织锦的秦川妇女,隔着如烟绿纱窗与鸦对语。
怅然若失停梭忆念亲人,独宿在空房泪下如雨。 - 【注释】
①乌夜啼: 乐府《西曲歌》调名。据《乐府古题要解》云,此歌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义庆为文帝所疑,大惧,妾闻乌夜啼,对义庆说,明日应有赦、第二天早晨,改南兖州刺史,因作此歌。
②秦川: 现陕西省渭河流域。织锦:《晋书·烈女传》晋,十六国时苻秦的秦州刺史窦滔因罪流放流沙,共妻苏蕙织锦为回旋玑图诗赠他,表示忆念之情,这里指诗中秦川女遭遇,也与苏蕙相同。碧纱如烟: 形容黄昏时绿纱窗朦胧如烟云,隔窗语:指乌啼叫,也指女与乌对话。
③远人:指在远地的丈夫。这两句或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吴西泪如雨”,或作“停梭向人忆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 - 【集评】 清·沈德潜: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贺知章读《乌夜啼》诸乐府,因重太白,荐于明皇。” (《唐诗别裁集》卷五)
《乌夜啼》原为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后多用以描写男女分离的痛苦,属情歌中的哀愁之音。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在长安时期。诗中塑造了一位相思日深的“秦川女”的形象,通过她如泣如诉的伤情和独宿孤房的苦境,表达了诗人对不义之战给人民造成不幸的无限感叹。这虽是袭用旧题,但“蕴含深远”(沈德潜语),别出机杼,并改变了前代多为五言四句的格式,成为继承并发展乐府民歌的“推陈出新”的佳作。
开篇两句即紧扣题意,以“乌欲栖”、“归飞”、“枝上啼”的一系列镜头,剪接组合成动态的画面,一开始就渲染了昏鸦归栖的特殊环境气氛。《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为描写征人思妇的最早之作。其中有云: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用客观自然景象,烘托思妇对征夫的怀念之情。而李白此诗取景造境,正与《君子于役》一脉相承。许瑶先《再读〈诗经〉四十二首》诗云: “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绕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三四两句,镜头由景物移向人物,朦胧绰约地出现了女主人公。“机中织锦”包含着一个典故:十六国苻秦时的才女苏蕙,因思念罪谪流放的丈夫窦滔,于锦上织成回文旋图诗,托人捎去赠他,以表达忠贞不渝的刻骨相思之情。这里,诗人化用此典是暗示秦川织女也有与苏蕙相同的遭遇和感触。诗人抛开了对思妇居处、身份、容貌、服饰的细致刻划,而是别具匠心地描绘了一幅关在“如烟”的“碧纱窗”内的“秦川女”思念良人的朦胧画面。女子“隔窗”发出的自叹自怜的喃喃细语,又让人难以听清,这就给人留下了广阔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造境方法令人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但那是想象团聚后而“共剪西窗烛”的夫妻对“话”,当是映在窗纱上的欢愉画面。而李白描述的则是“隔窗”听到的思妇独自的细“语”,是深闭窗棂内的凄清场景。故而二者所述离情虽相似,风格却迥异。
最后两句,终于落在闺中女子的特写镜头上。单调的织机声牵着秦川女的绵邈思绪,更使她怅然迷惘,怀忆远人。她已无法承受孤独索寞的煎熬,不由得干脆停梭罢织,徘徊在空房之中而泪下如雨了。这两句用“余味曲包”的细节,形神兼备地刻划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心态,笔触细腻,层次分明。
全诗语言洗炼,不假雕琢。写作手法也很精妙:开篇绘景,兼及扣题,烘托渲染出环境气氛;中间写人,由景生情,粗略勾勒出人物轮廓,使之隐约展现在人们的视角之内;最后言情,披露主旨,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 “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沈德潜《唐诗别裁》)
《乌夜啼》本南朝乐府,传为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后沿为题,多写离别相思之情。李白这首同题诗作,熔古铸今,别具特色。
开头四句,以景起情,兴而兼比。日暮时分,城上黄云片片,城边归鸦群群,它们盘旋着,啼叫着,急切地寻觅着栖息之处。看到这种景象,听着暮鸦归飞的哑哑之声,那位“机中织锦”的“秦川女”怎能不有动于衷?乌鸦至晚尚且归巢,而自己的丈夫却至今未归,由物及人,感事应心,她的所有愁怨,都化作了碧纱窗内那如泣如诉的低微细语。窗外,昏林暮鸦,声声啼叫;窗内,伤心之人,机边细语。而窗上的碧纱,则有如一层烟雾,将窗外的苍凉与窗内的幽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迷离、朦胧的色彩和令人伤感的气氛,从而为最后两句女主人公的情感深化作了有力的铺垫。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十四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悲凉。“独宿孤房”,对久经别离之人来说,本极易引起伤感之情,何况正值这暮色茫茫、群鸦乱啼的时分?“停梭”,说明在此之前还在织锦,机鸣之声与鸦啼之声交揉在一起,对人的愁思还能起到一种缓解的作用;可停梭以后,室内一片空寂,惟闻四野哑哑之声,此时此刻,凝神静思,忆及远人,万般愁绪涌上心来,这位独宿者怎能不感到无限的凄凉?怎能不泪如雨下呢?
这首诗,景与情达到了高度的融和。首二句看似写景,但它已令人隐约感受到包围着思妇的幽暗气氛,生发出难以为怀的凄凉之意;次二句看似写人,但从人物所处背景来看,又何尝不是一幅绝妙的画图?在人物的隔窗细语中,又何尝没有透露出浓郁的伤感情怀?末二句正面写“忆远人”和由之产生的人物外表变化,总括前四句所写情景,虽然无一字言及怨、悲,而怨、悲之情愈增其强烈。
“乌夜啼”写织妇因乌枝上夜啼,唤起因丈夫出征自己独守空房之苦闷,反映了频繁征役所带给人们流离远别的痛苦。
开首两句状物起兴,画出了一幅昏鸦啼归的图象。“黄云”乃夕阳晚照之景; 夕阳西下,余辉返照城头上空,正是鸡要上架鸟要归巢之时。日暮黄昏,成群的乌鸦从天边飞回,有的正在空中盘旋,有的落在树枝声声而啼。这“哑哑”的叫声乍听起来令人心烦。其实,这些归鸦,它们在彼此相唤,传递着关切问安的信息呀! 不通鸟语之“人”为什么会心烦意乱呢?原来,这人是秦川的思妇。她身在机中织锦,心在思念远方的那一位。心思不定,神态必有反映。凝神远眺,视窗纱如烟云,听乌啼如对语。乌鸦尚且能暮归而互啼,雌雄相唤,在外服役的那一位甚么时候能回家呢? 茫然不知所措。思妇悲愁郁结,无法排解,不想也不由己,想又不得随心意。昔日的恩爱,栩栩如生难忘怀;此时的孤独,寂寞空房对谁诉? “他”在哪里呢? “停梭怅然忆远人”,空房里思妇伤感至极,泪如雨下,而窗外归飞的乌鸦还不住地在“哑哑枝上啼”呢!面对此情此景,读者和作者怎能不与思妇一起怅然发愁呢?
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之笔,只是对客观景物与人物动态进行描写,而离愁别恨的心绪和发自肺腑的苦闷,却令人感奋不已。
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 中评价这首诗说: “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言简意赅,一语破的。李白的“乌夜啼”的确是景中寓情,情中融景的思夫名篇,千百年脍炙人口,传诵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