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中式喪葬禮儀
释义

中式喪葬禮儀

中式喪葬禮儀是澳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所實行的。由於澳門的華人多來自廣東,故與附近的中山、順德等市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潮州、客家及其他省區的影響,情况比較複雜。然大多保持傳統禮儀,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成分。
華人喪葬禮儀內容非常豐富,持續的時間也很長,當然其中也有受西方影響的因素,現將主要內容叙述如下:
(1)臨終沖喜
當老人病重無望時,家人即為他換上新衣(這是預先做好用來送終的壽衣)。據說老人穿上新的壽衣可以沖喜,使疾病好轉,生命發生新的轉機。特別是結婚時的白色“上頭衣”,更有喜慶意味,據說穿了到陰間去可以減罪三年,所以人們留著送終時穿。
壽衣要寬大、易穿。如袖子太窄,先人來世會手緊缺錢花;如袖子太短露出手來,來世就會成為要飯的乞丐,向人伸手要錢。
壽衣過去要單衣、夾衣、棉衣全有。傳說陰間是非常冷的,怕仙遊者衣服不夠。內衣為白色,外衣為藍、黑色。沒有鈕扣,免得“扣住兒孫”,用腰帶擊住。男人要二條褲子,女人要三條裙子。一般加幾件外衣共五至七件,多者可達十餘件,均為中式唐裝,用絲綢料子或棉布做成。
不能穿皮衣,免得變動物,因皮衣都是用獸皮做的。
不能用緞子做壽衣,免得“斷子絕孫”。
鞋襪都是布做的,中式布鞋、布襪。戴中式卜帽。
如今有的用平時喜愛的服裝,不一定是唐裝,也不一定穿那麼多套。

(2)屬纊、保財、脚尾飯等斷氣民俗


為了驗證是否已死,古人用新蠶絲或新棉花,放在其鼻孔下,如絲紋不動,則人已仙逝,鼻息停止。這就是“屬纊”。
傳說人斷氣時會帶走家中財物,所以有人家放一把刮刀或匕首之類的東西在米桶之上,作用是“保財”。
兒孫盡孝,要圍在將亡之人周圍為其送終,聽最後遺言,見最後一面,在外地的也要盡快趕回來。據說有些老人盼兒孫回來,可以堅持等幾天不死,回來見面之後才斷氣。
人斷氣後,兒孫要給他換上壽衣,將他頭朝西停靈,在腳旁放“腳尾飯”。
“腳尾飯”是一大碗米飯,上面放一個鴨蛋,將一雙筷子筆直地插在碗中間——這是給亡人仙遊時路上吃的。
還燒些紙錢作“腳尾錢”,路上用的。有的還請和尚或“喃嘸佬”(道士)唸“倒頭經”。
還有些人家到紙紮舖買“倒頭車”給亡魂坐。馬頭朝西,或朝向墓地。
“倒頭車”在入殮時燒掉,同時燒“倒頭紙”(白色紙錢),由門口燒起,燒到車前把車整個燒掉。如今多不用車而祇燒錢紙了。
“抽壽”——穿壽衣後,衆親人吃一種麪條(由麪線和黑糖混合的東西),據說吃了可以長壽,把死者的年齡加在子孫的年齡上面了。
“分手尾錢”。亡人留下的錢,先分給子孫(不是分遺產),象徵向後人留下錢財,使子孫有福、手頭有錢用,也說明死者身後有結餘。俗語說:“分手尾錢,富貴萬年”。
據說死人弄不好要變成僵屍鬼,即所謂“詐屍”。為防屍變,有人家用竹棍撑開其雙手,或用麻繩纏住亡人的雙腳,叫“絆腳絲”;等入殮前解去。同時以水擦其眼為之“開光”。
有人認為人亡後暫時不入陰間而先在土地廟內暫住幾日。所以孝子們要到廟內燒紙,口呼其名字,用錢紙向四邊拋撒。如有東西掛住錢紙,即表示亡人在此,即將祭品(主要是他喜吃的食品,如馬拉糕、點心、生果、菜餚等)在此上供,並點香燭拜祭,同時也拜祭土地神,為他上香、燒紙,叫“祭土地廟”。

(3)醫生紙與落大簿


澳門法律規定:如人死在家中,需報警,或叫十字車運屍到政府殮房(在山頂醫院附近),經法醫官驗屍,確定為正常死亡,即可開死亡證明,俗稱醫生紙。如在醫院去世則由醫院開“醫生紙”,不需報警。
憑“醫生紙”死亡證明到“婚姻與死亡登記局”辦理死亡登記,簽發“落葬紙”供辦墳地之用,稱“落大簿”。如辦遺產手續,可辦一“死亡證”,影印大薄上的個人資料加蓋官方大印即可,收費三十五元。
如此即可移靈於殯儀館了。

(4)停靈與入殮


過去在家中停靈,如今都在殯儀館。
澳門的殯儀館有兩個,一是鏡湖殯儀館,一是天主教殯儀館。但山頂殮房亦可作辦理先人“身後事”之處。
除天主教、基督教徒外,華人喪事都在鏡湖殯儀館辦理,這是澳門最大的殯儀館。
過去在家中入殮,有小殮和大殮之分。
小殮是將亡人遺體整好移靈到停屍床上,大殮是將遺體放進棺材並蓋棺釘釘,舉行盛大儀式。如今已合一。
在家中或殯儀館中停靈,眾家屬都要守夜通宵。
守靈時請和尚和喃嘸佬(道士)唸經,超度亡魂。上供食品,在靈堂中不停地燒紙,給亡人用。
在澳門做法事多請喃嘸佬(即道士)做,整套儀式甚多:
①發關。②請神。③安火土。④安監齋。⑤招魂。⑥開懺。⑦請祖。⑧打死獄(破地獄)。⑨過橋。⑩做靈偈。(11)請經。(12)七獻。(13)還庫。(14)過王。(15)擔經。(16)謝祖謝神。
有的還有“割鬮”之儀:先用麻繩一端綁住死人的袖子,另一端交給他兒子抓住,道士作法、唸經、拿刀斬斷麻繩,表示和死者一刀兩斷,燒紙讓他自投生路,怕他變惡鬼再來纏人。
法事、做功德的目的是為死者超度,使其免罪、解脫。
招魂是把新死的亡魂招回來,不使他在外流浪。道士燒一張很大的上寫黑字的白紙,是為“路票”,引導他在陰間走上正路;子女摺金銀元寶燒祭,放在紙袋內,寫上姓名封好,如此亡人才可收到,如郵局寄包裹一般。
招魂時由道士(或和尚)搖鈴、唸經而由孝子手持大香及亡人遺照,把亡人的魂引回家以免散魂。
過金橋、銀橋——由一道士領頭,此人穿黃袍戴繡有八卦圖的黃帽,六個唐裝的小道士穿緊緊跟隨,一齊唸經,長子持亡人照片,跟著道士圍著用金紙紮的橋走一圈(如用板櫈糊的金橋可以從上面走),表示已過了金橋,即燒之;再如此過銀橋,過罷即通向地府,得到富貴。
有人還要舉行“破地獄”的儀式。傳說羅卜之母有罪入十八層地獄,他入地獄救母,使她變牛向被她害死的人報恩(羅卜為目蓮之變)。
但澳門的“破地獄”要由喃嘸佬按“六道輪迴”的規律推算,如是下地獄的才作此儀式。推算的方法是:先把六道按“天、地、人、佛、畜、鬼”的順序排列,男性以“天”為起點,以亡人之歲數十年為一道,如七十歲即為天道,六十歲則為鬼道,再將餘數以一年為一道推算,如七十八歲即為“地”道。凡“地道”、“鬼道”者即須“破地獄”(女子從佛開始,逆向推算)。
先在地上放九片瓦,道士帶著家人作法唸經圍著瓦片轉,轉一圈大喝一聲,打碎一片瓦,轉九圈將瓦片全打碎,即破了地獄。家人上香燒紙慶賀。
接財,其實是接棺材,取其好意頭,同音假借為“財”,表示今後會發財。棺材有中西二式。中式棺材頭大尾小,前高後低。多來自大陸內地。西式木棺較薄,但式樣豪華而價錢較平,來自馬來西亞或香港。
由棺材舖到家中,抬棺材的人講究要由同姓擔任。經過十字路口時要燒銀紙,並放紅布一條,名曰“放紙”。棺材到門前時,所有親人均在門前手持三炷香哭迎之,這是“接棺”儀式。然後上香、燒紙、瞻仰遺容、順序圍亡人走一圈,最後入殮。
入殮時,在棺材下部放草絲墊底,再放草木灰以吸水氣,灰上放銀紙,作死者旅費用。有的放一條“登山褲”在裏面,這褲子要把一邊封死,使之不好穿;這不是給死者穿的而是給他應付途中的惡鬼的。當他登山碰上惡鬼攔路時,即扔下此褲。當惡鬼拾起來穿著時,穿不進去,耽擱他不少時間,亡魂就可以逃脫了。有的還放桃枝、打狗棍,使亡人在路上打鬼、打狗,順利通過惡狗村。棺中還放“七星枋”,這是畫有北斗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極,可引導亡人按正確的方向走向西方極樂世界。
傳說靈魂轉世前,要到孟婆亭喝迷魂湯,使之忘卻過去的一切,然後重新投生轉世。有人家在入殮時,把一包拌有灰土的茶葉放在亡人手中陪葬,據說可使他(或她)在喝迷魂湯時放入茶葉,就能清醒地記得今世的親人。
陪葬品還有亡人生前喜愛的東西,但除非特別喜歡或留有遺言,一般不用金器陪葬。亡人口中含一硬幣,叫“含錢”。
如果是非正常死亡者,家人怕他的靈魂復活害人,則在棺中放一石頭,表示要等石頭爛了才能復活;放一熟鷄蛋,表示等蛋變小鷄時再復活,而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入殮時,家中人要背過身去,不能看(一說生肖與亡人相尅者要回避)。遺體入棺後,以水被復蓋。水被為紅白二色,下白上紅。然後蓋棺。

(5)掛孝與發喪


“掛孝”是在大門口作訃告的做法。在大門上貼白紙,若亡父貼在左邊,亡母則貼在右邊。此外,還有在門外貼“訃白”的,在上面寫亡人姓名及生卒年月日。
有的人家掛起藍燈籠表示有喪事。所以死人又叫“掛藍燈籠”。
“報喪”:過去由孝子親自到親友家去報喪,但祇能站在門外,不能登堂入室。也不能主動打招呼,祇可站在門外,報告死訊(喪期、葬期及開弔日期等)。
如今有電話報喪並登報發喪,讓更多親友知悉。
報紙上的“訃聞”寫“先父(或先嚴)×公××府君痛於××××年×月×日×時壽終××醫院,積閏享壽××歲,遺體於×月×日奉移鏡湖殯儀館××堂治喪,謹擇於×月××日×時大殮,隨即辭靈出殯,安葬××××墳場,哀此訃聞。”這“聞”為特大黑體字,但如亡人超過七十七歲,則為“笑喪”,“聞”字不用黑色而改用紅色。
最後署眾孝男、孝女、孫男、孫女、外孫、外孫女及媳、婿等人之姓名“泣告”,因子孫太繁則附注:“親屬繁衍,未能盡錄”。

(6)喪禮儀式


過去喪禮儀式一般在喪家的正廳舉行,如今在殯儀館或其他禮堂公祭弔唁。
澳門最大的殯儀館是鏡湖殯儀館,
鏡湖殯儀館對喪儀有系列的全套服務:
①壽衣部,賣壽衣、壽被、孝物等。
②壽板服務部,賣或租借中式西式壽材(棺材)。
③生花部,賣大小花籃、花圈、花牌。
④香燭紙紮部,賣大香、蠟燭、白鞋素服、即造祭帳、紙紮大屋等。
此館有七個大廳可作靈堂,其堂名均有個壽字:福壽堂、壽海堂、壽山堂、壽全堂、壽在堂、壽德堂、壽義堂等,均可租用;租兩天一夜費用約一至三萬元不等。
如今靈堂佈置有的非常豪華,但一般均有如下形式:
①門上有大匾,寫“×府治喪”四個大字。
②門兩旁掛二白色燈籠,上寫先生姓名及年齡,年齡要多報三歲,據說是“天一歲,地一歲,人一歲”,七十七歲即算八十歲,故有諺曰:“死人燈籠報大數”。凡過了八十歲的人,其燈籠上的字即可用红字寫,是為“笑喪”(一曰七十古稀即可,一說九十方可)。
③門兩旁有輓聯,這對聯的內容大致如:

别了遺容懷典範;常憶親音寄哀思。
雲覆巫山人不見,月照仙嶺鶴歸來。
留得遺容共景仰;緬懷典範動哀思。


靈堂外還排放有許多人送的花牌。花牌以菊花等裝點,藍底白字,寫“×××千古”,中間
有的寫“德高望重”(老年男子)、“福門壽母”、“懿德昭彰”(老年婦女)等頌語,下款寫
“×××敬輓”。
靈堂內,正面上方有四字大匾寫“風範長存”等語。
下為遺照(放大照片或畫像),遺像兩旁有輓幛,上書四字聯語,如:

音容宛在;福壽全歸。南極沉輝;耆德遺恩。
神遊大地;魂皈穹蒼。駕返道山;痛失完人。
音容常在;道範永存。


如是老年婦女,則書:

慈雲西逝;淑德常昭。
駕返瑤池;萱幛月冷。
中天彌霧;婺彩沉輝。(婺星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


中年婦女則寫:

繡閣花殘;温恭淑慎。
繡閣風寒;繡幛香冷。


靈堂四周圍以鮮花,花圈、花籃,均在白色絲帶上書黑字:“×××千古”、“×××敬輓”。也有黑色綢帶書白字或黃字者。花圈一般為二米高,由架子托著,由各色鮮花結成圈,層層向內,中間有“奠”字,也由鮮花組成。從頂上中央結兩條人字形飄帶,白邊黑底白字。全用鮮花,不用紙花。
遺像前有供桌,上面放各種供品、香爐、蠟燭臺等物。桌前放靈牌,兩旁有紙紮公仔(童男女)。靈牌為長一尺寬三寸之厚紙板,上寫死者姓名、死亡日期,孝男等奉祀,叫“魂帛”,暫時設的牌位。
靈堂兩邊,各放幾排椅子,供家人和親友坐。
門口有長桌,上放筆墨硯臺和簽到簿。
喪禮過程由早到晚,程序如下:
上午家人進行準備,主要是給亡人“開光”、化妝,然後用小車推入靈堂,在靈堂的後部,
有一玻璃的停屍小房,房內有冷氣空調,與大廳隔著幃幛。
下午儀式開始前,家人“上孝”——穿上孝服,根據與亡人親疏關係之遠近分別穿蔴衣、白布衣等,孫輩則於白帽上掛紅(缝一小塊紅布),兒輩在白孝衣上掛一黑布條(本來中國的喪服均為白色,加上黑色,這顯然是受西方影響所致)。女性頭上戴小朵白花或藍花。
親友、弔唁者陸續來到靈堂。
進門後,先簽名,隨即交“奠儀”(即賻金、賻儀,俗稱“帛金”或“白金”、“份子錢”)。
奠儀用白信封或專用的“奠儀封”封好,一般要求單數,如一百零一、一千零一等。
主家要回禮,叫“吉儀”,一般用紅口袋装一元硬幣及一粒糖,有時也加一條毛巾。
此時司儀要高聲叫“有客到”或“×××到”等,客人戴白花或黑袖套圈。
主家全體起立,孝子陪同親友走到靈前。司儀再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親友向靈前香爐上香,最後司儀叫:“家屬謝禮”,在這里交“吉儀”给客人。客人慰問幾句之後離開或在旁邊的椅子上入座,等候做法事。
做法事又稱“打齋”,多請喃嘸佬(道士),在晚間七時以後舉行。
法事包括:開路、招魂、過金橋銀橋、破地獄等活動,過去進行一個通宵,叫“十唸”,唸十種經,如南華經、金剛經等等。其中有一節叫“擔幡買水”。
買水为的是给亡人洗臉、開光,使他以清白之身去見閻王。要求活水,過去打泉水,現鏡湖殯儀館内有“科學井”,存河水,孝子到井邊拜祭,擔著幡仔(這是道士作的白旗,長三、四尺,宽二尺,綁在竹竿上稱“招魂幡”,上寫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牽引亡魂上路,入葬後即燒掉。)燒金銀纸錠,一邊打水,一邊向井邊扔幾枚硬幣“買水”,为仙人洗臉——洗去他的冤屈,然後進行正式的超度。
接三,傳說人死後三天,會在望鄉臺上看家中情况,怕以要“接三”祭祀。現多三日出殯,燒冥器。
封庫——又叫“送庫”,给亡人燒“一樓二庫”(銀庫、糧庫)等。
過去在家中停靈,於入殮當晚守靈時封庫。如今在做法事中結合進行。
從纸紮店中訂做纸房:如今多为樓房,有的還帶花園、庫房;杠箱(内裝金銀元寶)、各種傢具;電冰箱、洗衣機、衣物、麻將牌、電腦、VCD機、汽車、飛機、冥幣、僕人等纸紮之物。運到燒纸品的地方(多为廟宇或空地、山邊)。道士(或和尚)唸經作法後,撒米其上,並扔纸錢、元寶等。道士在門上加封條,上寫“秉教沙門十字封條”,並附“押解護照文書”:“兹派張千李萬押解銀庫房屋諸物,送到××城××街××號×××查收,仰城關地方鬼神驗文放行,勿得借故留難。此飭。××年×月×日×××人寄出”。
先請客人晚餐,然後樂隊、鼓手、道士、和尚引導,孝子捧“疏”,來客隨後,到焚化處,焚燒後再回靈堂。“封庫”(送庫)儀式即告完成,回去接著做法事。
過去守夜、法事要做通宵。
如今因殯儀館晚上十一點關門,所以祇到十一點为止。祇能做“十唸”中的主要幾個了。守夜時不能打昆蟲,據說亡人靈魂可能寄托在蟲子身上。
第二天一早,主家即到靈堂上香,然後“接財”(見前),接著“入殮”。
在入殮之前,還有“做酒飯”或曰“甑飯”、“做萬年糧”的活動。
神婆教孝子準備一個装白米酒的瓷罐、一大碗糯米飯、一碗紅棗。在靈前祭拜後,人們依次用木桿夾飯、紅棗等放到罐子里,由外姓親友先夾,再到家人,最後是孝子……,木桿要在手中傳,不可放在桌上,用完後折斷、扔上屋頂。(有的不是夾飯而是夾菜和七個水餃、一個蘋果。)神婆唸唸有詞,用符咒封條把口封起來(或由孝子咬大餅的邊來封口),最後蒙上紅布,用紅繩紮緊封口,放在先人旁邊。
這一罐“萬年糧”供先人到陰間享用,子孫亦享用不盡。出殯時,孝子帶之到墓地,落葬後又帶回家,象徵日後先人回家時,有酒有飯。這就叫“寶瓶”(或“寶罐”)。

(7)出山(出葬)及大殮


這是出殯的儀式。
①起材頭(又稱“起車頭”,請亡靈準備起身)
出殯日開齋,以燒豬肉、鷄等“五牲”上供(皆女兒家所送)。女死者配偶已亡故,要送祭雙份牲醴。將稻苗放在盆內,倒上酒,作為奠酒。燒香燭,孝子三跪九叩拜,然後謝外家親戚之跪拜而叩拜之。燒紙錢三包,一包作渡河船費,一包送閻王殿二位守將,第三包帶給祖先。
②封釘(續大飲)
過去前一天大殮入棺,第二天大殮封棺。如今在殯儀館,小殮和大殮一同舉行。
入殮的過程已見前。
大殮封棺,先由道士(或和尚)唸經,然後由他邊說吉利話邊用錘頭把四角的長鐵釘釘進去,
可得一紅包。其吉語如下:
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禄;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伙;
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
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

然後“旋棺”(轉棺),道士搖鈴,帶領孝子們及親友圍棺正反各轉三圈。孝子先要在正面跪拜。轉棺即為辭靈,兒孫親人號哭不止。
③出殯(又稱出山)
出殯時,由孝子及仵作人等摔破藍白色的“吉祥盆”,先抬起棺材,接著“摔盆”起杠,盆即靈前燒紙的瓦盆,由長子或長孫摔,摔得越碎越可帶到陰間作鍋用。隨即起杠,把靈柩抬上靈車(汽車),親人也隨之上車護靈,前往墓地。
過去有錢人出殯非常盛大,一九五二年何賢父親去世,其送葬者達一千多人。隊伍延綿好幾里。
前面由長子“擔幡竿”,幡上寫“西方接引”等字,為長條旗幡。
女婿打黑傘為遺像遮蔭。長媳抱“寶瓶”。
其後為靈柩,抬棺者二十四至四十八人,皆穿藍衣服。
靈柩上罩三、四層布塔名“金龍塔”,為長方形,金色,上有布龍的造像,並有“福祿壽全”字樣。四角有繩索,有專人拉著。
後面是“孝幃”——這是白色布帳,四邊封閉,四角由工人用竹竿支著,裏面是披蔴戴孝的家中親人。
再後面為六至七個樂隊,奏中西哀樂。
最後為花圈、祭幛,親友執紼者有官紳各界名流、明星。隊伍浩浩蕩蕩,好似一個大遊行。
如今已由靈車代替,靈車披上黑紗,車頭有白花和“車頭相”。親人和樂隊在車上護靈,沿路散“買路錢”,一種剪成圓形的白紙,如銅錢狀。有私家車的親友在靈車後護送,所以有些親友眾多者的出殯隊伍也是相當長的。

(8)落葬(下葬)


土葬者,送葬到墓地。事先看好風水,選好墓地,將棺材放在墓穴前面。過去華人以土葬為主,“入土為安”,是普通的觀念。
土葬都葬在自家祖墳中,按輩份排列,夫妻合葬為一墳。
“死後入祖墳”是一種社會待遇,如入不了祖墳就成了孤魂野鬼。
一些“下九流”的行業如優伶、娼妓及暴病而死者、凶死者、早夭者、嚴重殘疾者等等,都不能入祖墳。一些客死異鄉的人,即使千裏迢迢把靈柩運回澳門“落葉歸根”,仍然不能葬入祖墳,祇能另找墓地,叫“野鬼不能見家神”。
當然,這是早先的家庭規矩,早已被打破。
如今有私家祖墳者已少之又少,一般人均葬在公墓中。
澳門的公墓不少,主要有:
①舊西洋墳場(在頸頭山東坡,荷蘭園附近,即聖美基墳場,為天主教的主要墳場。)
②新西洋墳場(在美副將大馬路,望廈山西麓。)
③氹仔孝思永遠墓園
④氹仔街坊墳場
⑤氹仔市政墳場
⑥氹仔拗仔頭墳場
⑦路環信義墳場
⑧路環自置墓地
⑨路環各會聯合墳場
⑩路環市政墳場
此外,在澳門半島還有:
(11)基督教舊墳場(在白鴿巢前地,較小。)
(12)基督教新墳場(紅毛墳,在馬交石斜坡,望廈山東南。)
(13)白頭墳場
(14)聖母墳場(望廈墳場)
(15)伊斯蘭教墳場(摩羅園)等等。
華人墓地主要在氹仔孝思墳場、望廈墳場等處。
孝思墳場为私人所辦,有山有海,人們樂於在此風水寶地为死者落葬,但墓地價格較昂。此墓地修在山上,大門在山上公路邊,門樓上有“孝思不匱”隸書大匾,門旁内柱有對聯:

我識真龍聚此園,六乾初發;
天開聖化基於孝,三教永昌。


墓園内山坡上修了一排排墓地,有石級上下,各墓區均有編號。
當出殯的靈柩到達預定的墓穴後,即舉行落葬典禮:
將靈柩(棺材)和魂帛(靈牌)、遺像放在墓穴前面,男人站在左面,女人站在右邊,道士誦經,準備落葬,众人痛哭,孝子把一個銅錢拋進穴中,以示買墓地。而後棺木徐徐放入墓穴中。入穴時,家人不能看,以免相沖相尅。入穴後,子孫排隊撒泥入穴,先男後女,先用手抓一把土,然後用鍬,不能把手上的土拍掉,據說是为了盡孝,一說會把財氣拍掉。如是妻子安葬,丈夫會將一束鮮花扔到棺木之上,並將其梳子折斷,扔下一半,以示陰陽相隔。
填上完畢,堆土成圓形墳堆。樹好墓碑,碑上有亡人姓名、生卒年月日、照片及兒孫姓名等,如男女方有一人未死,則在碑上用紅字刻其姓名。
然後上香上供,燒元寶,進行最後的拜祭。
有的人家在此時“脫孝”,在拜祭之後,燒元寶時,將孝衣等物一併燒掉。男的祇掛一黑布條在胸前,或戴一黑布圈在臂上以示戴孝。女的則頭戴白花(用白線做成)或藍花。
離開墓園時,在門外,或在家門外,人人要跨火盆去祟,以免野鬼帶進家來。也有人煮柚葉水洗身,以去衰氣。
下葬三天後“圓墳”,又叫“暖墳”。用一燒餅夾木耳埋在墳頭以“叫墓門”。事畢,用水泥封墓。
頭七(人死第七天)上墳燒纸錢祭墓。二七由女兒上墳。

(9)安靈(又稱坐靈)與做七


出殯後,全家拿著點著了的長壽香和先人的遺像、靈牌、到廟堂中安靈,供奉在廟中特設的靈堂之中。以後“做七”就在廟中進行,待七七以後再將牌位請到家中與歷代祖宗一起祭拜,叫“上神臺”,又叫“合爐”,將香爐的灰倒在祖先爐内。
如將靈牌放在家中,則要早晚上供禮拜之。逢七時更要祭拜,叫“七七齋”,俗稱“做七”,亦稱“做旬”。
佛教認为,因果輪迴有善惡報應。人死後,每七天一階段,共七段,隨其業力大小受不同待遇,所以要为他“做七”。每逢七日,作一次法事或祭禮,超度亡靈,使其靈魂升天,或投生到好人家。
大旬为單數一、三、五、七乘七天,要大做。
小旬为雙數二、四、六乘七天,可不做或小做。
頭七——傳說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死,或曰他下河洗手發現自己手爛了才知自己已死,其魂要回家痛哭,所以要在中午供食品、燒錢紙。
三旬——多二十一天,亦為大旬,出嫁的女兒要回來,並出錢為亡人做功德。有的地方三旬是最後一次祭祀,把孝花、黑紗除下焚化,叫“除服”。喪禮告一段落。
尾七——即七七,人死第四十九天,最後一次回家看看。有人“除服”在七七,把孝服之類燒掉,還在祭祀後發“好事”給衆親友——有紅線、針、碗各一,取其吉利的好意頭。由死者供養的人為他做功德。
回魂——人死後十餘日,魂靈回家。要在門口點香燭,供酒飯、生果、齋菜和七條鳳尾魚,用以招待牛頭馬面。在亡人床前,供其愛吃之物(如甜粥、生果等),家中米缸要滿,不然他會哭的。

(10)做百日與大祥、小祥


人死後一百天為“百日” ,在家中和墓地均作祭祀,有的規模較大。
小祥是人死一周年的忌日,要“做對年” ,女兒要回娘家為老人做功德,但並不請道士或和尚。
人死一年左右,家人不放心他在陰間的情况,要請“問米婆”走一趟“陰差” ,把亡魂請回來問一下他(她)的處境如何。
問米婆是會“下神”的人,請她來問先人的情况,儀式如下:
她請神叩拜後,作法下陰間,身子一震,仙人靈魂即已附體,講述過去的事,有的連聲音都與亡人相似。家人即可知道可以問問題了,便問他在陰間生活如何?苦不苦?燒給他的錢收到沒有?……然後,她身子又一震,恢復原狀,亡靈回陰間去了。
大祥——為三周年忌日,為亡人做一次大型祭典與功德。

(11)二次葬


澳門有些人家實行二次葬。在下葬五、六年後,挖出骨頭,重新下葬。這種葬式有悠久的歷史。原始時代的人認為,靈魂寄居在肉體之中,如果肉體未腐蝕,則靈魂不會離開,所以要等皮肉全部爛掉之後,取出骨頭重新安葬,這才是正式的安葬。所以希望皮肉爛盡、快爛,取骨進行“二次葬” ,使靈魂進入另一世界,真正與家人祖宗會合團聚。在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及其他許多地方都有“二次葬”存在,發現了不少盛骨頭的罎子。
澳門進行“二次葬”的人家,埋棺時大多進行淺葬,並且在下葬前在棺材上鑽孔,使之透氣,為的是使屍體皮肉速朽。
澳門的墓地很貴,如自家買墓地,一般需二十萬左右;若為風水寶地,則高達八十至一百萬以上。而租地埋葬則便宜得多,所以不少人都租地淺葬,租四、五年或五、六年,約需款數千即可。
二次葬的程序如下:
①下葬五年以後,掘開墓土,揭開棺蓋,把全部骨頭取出,一根不漏。
②泡在水中清洗,然後用刷子刷乾净剩餘的腐肉。
③將骨頭曬乾,排成人形。
④以酒精消毒,放入“金塔”(陶瓷罐)再葬。
或將骨頭火化,取骨灰放在骨灰盒中,葬入公墓“骨灰庵”,每年去靈前祭祀。
洗骨的時間一般規定如下:
十六歲以下的青少年死者,一般不作二次葬,故不須洗骨。
三十歲以下的青少年死者,一般为五年拾骨重葬。
四十歲左右的中年死者,一般为六年拾骨重葬。
五十歲以上的老年死者,一般为六年拾骨重葬。有的還更長,为八年或十二年。
生辰八字不好的也不作拾骨,以免勞而無功。
如拾骨時發現骨上光潔無肉者为大吉,如有殘肉,據說對子孫不利,所以要請上公刮去它。
正因为土葬(包括二次葬)麻煩,費用也高,所以不少人改用火葬,如今全澳門火葬率已達三分之一左右。

(12)火葬


中國古代即有火葬。
澳門的火葬則是近些年才興起的。
因澳門地方小,人口增加以後更使地價上漲,使許多家庭選擇火葬,不再“死人與活人爭地”。這方面也受了内地很大的影響,内地都實行火葬。火葬既經濟又衛生、方便,所以在澳門逐漸流行起來。
火葬的喪禮儀式大部份與土葬相同,祇是葬法不同而已。如停靈、發喪、上孝、小殮、大殮、守靈、做法事、齋七等均與上葬之禮儀無異。
因澳門還沒有火葬場,所以火葬要到珠海的火葬場去辦理。其禮儀過程如下:
①起靈:
靈柩搬上靈車,靈車要有珠海的車牌才好在珠海通行。其餘禮儀與土葬前赴墓地墳場無異。沿路撒買路錢,但在海開附近要暫停。
②過海關:
預先辦好“出閘纸”,到關閘海關後,連同众人的回鄉證、居民證或護照等身份證件一併交海關查驗、登記靈車要由衛生檢疫處查驗死亡證明,確認沒有傳染病,方可放行。
填好“港澳殯葬入境申報表”和其他“旅客回鄉登記表”等,海關查驗蓋章,靈車即可過關。
一般情況下,由鏡湖殯儀館到珠海拱北(包括過海關)共需時約三十分鐘。
③赴火葬場
珠海原有的合羅山火葬場,因用油渣燃燒有污染,現已拆掉。青松園火葬場(在珠海南溪)用電和煤氣燒,無污染;但該場離海關較遠,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所以親友如自己駕車前往時,需在某處會合後,有人領路才行(一般不會約在火葬場中等候)。
④遺體告別儀式與祭典
棺木移入火葬場內之大廳,將先人遺體放在有小輪的靈床上,推到玻璃窗前。玻璃窗外有案臺和香爐燭臺,可作最後的致祭。
先將遺像、靈位和幡放在案臺上,然後燃香燭拜祭。
祭後,親人們依次進入大廳對先人遺容作最後之瞻仰、告別。
禮畢後,遺體由工人推進焚化爐火化。第二天可取骨灰,如果坐等,半小時後亦可以得到。
⑤脫孝:
祭畢,每位親友取一封吉儀紅包。
將靈牌火化,脫孝者亦將孝衣、孝物脫下放入爐中燒掉(一如土葬之“就地辭靈”),同時將帶去的金銀紙錢燒掉。棺木亦在“火化遺物處”火化。
最後“過火盆” ,每人從火上跨過,再取一封利是,內有一元硬幣和一粒糖,祝願以後甜蜜幸運。
家人將遺像帶回。
骨灰盒可安放家中,亦可放在寺廟的靈堂內或公墓墳場“骨灰牆”上的靈位之中。骨灰牆(亦稱“骨灰庵”)是一面高大的厚牆,從上到下,有一排排靈位,供人租用;將骨灰盒安放穴中,外面是大理石的墓碑,上寫亡人姓名、生卒年月日、孝子名字等,遺像嵌於其內,和土葬之墓碑內容相同,但形狀不一樣。安放靈位後,在前面的祭臺上放供品、香燭進行祭祀。

(13)致謝


在完成葬禮後,第二天即登報向前來弔唁的衆親友致謝,其致謝啟事亦有一定模式,如:
“先嚴×公××府君之喪於昨日在××殯儀館出殯,辱承姻、戚、世、友誼,親臨執紼,惠賜厚賻(帛金),高誼隆情,歿存均感,哀此鳴謝!”“謝”字用特大號字排在上方,如死者八十歲以上則用紅字。下為“孝男××等,孝女××等,媳、婿及孫、孫女”等,均用小號字。
同時也要請酒致謝,諺曰: “空口不送殯” ,要有吃的。

(14)解穢酒(解慰酒)


喪事辦完之後,喪家要宴請諸親友,叫“解穢酒” ,一方面為酬謝,同時也有求吉利的好意頭,使人們清除喪事帶來的不幸,有一個新的、好的開始。
解慰酒一般在大殮當時辦。
一定是七個菜,且必須有鷄與燒肉,取其“紅皮赤壯”之意頭,寓意今後家業興旺發達,人財兩旺,健康、幸福。

(15)澳門喪禮禁忌


喪禮關係到人們的信仰和命運,似還關係到後代的興衰,所以人們都非常重視,小心謹慎,有不少禁忌:
①白頭人送黑頭人,長輩送晚輩,這是不大吉利的事,長輩不能參加葬禮。
②生病的人,怕相尅,不能出席喪儀。
③忌貓狗靠近遺體,怕“貓狗傳氣”,發生“炸屍”(變為僵屍)。
④眼淚不能滴在屍體上,否則此人易瘋狂。
⑤入殮時,生肖與先人(亡人)相尅者,須背過臉去,否則不吉利。
⑥參加喪禮儀式時不能穿紅色和鮮艷的服裝。
⑦守孝期間,孝子不能成婚、擺喜宴……
⑧守孝四十九天內,不能出席婚慶等儀式作客。
從以上華人喪葬禮儀,可以看到其中信仰與親情,看到人們對先人的孝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由於澳門的特殊歷史情况,其禮儀中包含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因子,同時保存了諸多古代傳統民俗的內涵,是一份關於華人生活文化的寶貴遺產。它包含了全國各地(主要是廣東)乃至華僑的民俗成份,又有古今交匯的複雜性。在一些看似迷信的禮儀中,可以分析出深厚的文化因子,不宜輕易否定。我們要好好記述、研究它,為創造更加美好的禮儀準備條件。祇有更加美好的禮儀產生了,才能取代過時的落後的禮儀。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