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箭朱弓满,鸣鞭皓腕攘。”诗句出处:《华清宫和杜舍人》;是唐朝诗人张祜的作品。
五十年天子,离宫旧粉墙。登封时正泰,御宇日初长。 上位先名实,中兴事宪章。举戎轻甲胄,余地取河湟。 道帝玄元祖,儒封孔子王。因缘百司署,丛会一人汤。 渭水波摇绿,秦山草半黄。马头开夜照,鹰眼利星芒。 下箭朱弓满,鸣鞭皓腕攘。畋思获吕望,谏祇避周昌。 兔迹贪前逐,枭心不早防。几添鹦鹉劝,频赐荔支尝。 月锁千门静,天高一笛凉。细音摇翠佩,轻步宛霓裳。 祸乱根潜结,升平意遽忘。衣冠逃犬虏,鼙鼓动渔阳。 外戚心殊迫,中途事可量。雪埋妃子貌,刃断禄儿肠。 近侍烟尘隔,前踪辇路荒。益知迷宠佞,惟恨丧忠良。 北阙尊明主,南宫逊上皇。禁清馀凤吹,池冷映龙光。 祝寿山犹在,流年水共伤。杜鹃魂厌蜀,蝴蝶梦悲庄。 雀卵遗雕栱,虫丝罥画梁。紫苔侵壁润,红树闭门芳。 守吏齐鸳瓦,耕民得翠珰。欢康昔时乐,讲武旧兵场。 暮草深岩霭,幽花坠径香。不堪垂白叟,行折御沟杨。
|
【注释】: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箭:
①竹名。可做箭竿的一种竹子。《山海经·西山经》:“(英山)其阳多箭䉋(mèi)。”(䉋:竹名,笋冬生。)②弓弩发射的武器。③古代滴漏计时用的标尺。杜甫《和贾舍人早朝》:“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朱:
①大红色。《韩非子 · 十过》:“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②指朱红的物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盖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③“朱砂”的简称。《隋书·西域传·高昌》:“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弓:
①弓,射箭的工具,用于狩猎或战争。《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②弯曲。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汝不见我作弓腰乎。”④丈量土地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一弓相当于一步,五尺为一弓。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自冢至麓,凡二百弓。”鸣:
①[动]鸟叫。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嘤嘤成韵。”②[动]泛指兽、虫等叫。《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食野之苹。”③[动]物体发出声音。《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④[动]表达,抒发己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庄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动]闻名。侯方域《马伶传》:“梨园以技~者,无虑数十辈。”鞭:
①用鞭子抽打。李白《赠友人》诗:“骏马不劳鞭。”(不劳:不用。)②鞭子。《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③古代兵器名。《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枪来鞭去花一团。”皓:
①光明;明亮。《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皓兮。”引申为洁白,白。《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②指白发老人。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他年来访南山皓。”③通“昊”。广大。左思《咏史》:“皓天舒白日。”[皓𤽂(hàn)]洁白的样子。谢惠连《雪赋》:“皓𤽂皦絜之仪。”腕:
①手腕,手臂与手掌相连部分。《灵枢经·骨度》:“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商君书·君臣》:“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②手段。张雨《次韵晋卿翰林赠陈秉彝》:“何功使愿果,尽力轮老腕。”攘:
(一)同“让”。礼让;退让;谦让。《礼记·曲礼上》:“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bì)。”(绥:上车时挽手用绳索。辟:同“避”。)《汉书·礼乐志》:“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 (二)rǎng ①排除;排斥;抗拒。韩愈《进学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②窃取;偷盗。《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③侵夺;掠取;侵犯。《国语·齐语》:“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④撩起;捋起衣袖等。高启《书博鸡者事》:“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⑤纷乱;纷杂;扰乱。《淮南子·兵略》:“故至于攘天下,害百姓。”⑥容忍。屈原《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