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三元里 |
释义 | 三元里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2〕。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3〕。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4〕。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5〕。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6〕,高者岗阜愁颠挤〔7〕。中有夷酋貌尤丑〔8〕,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9〕,十日犹悬郅支首〔10〕。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11〕。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12〕,风人慷慨赋同仇〔13〕。如何全盛金瓯日〔14〕,却类金缯岁币谋〔15〕。 〔1〕本诗真实地反映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和斗争精神。 三元里在广州北郊。 张维屏(公元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广东番禺县人。道光二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等职,后辞官归隐。 1830年曾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著有《张南山集》、《国朝诗人征略》。 〔2〕“不待”句:古代作战,用击鼓为号,振作士气,催促前进。 这句意为不需击鼓而人民群众的士气就很振作。 〔3〕“什队”句:十队百队的义军从四面八方沿溪傍山而来。 什,十。 〔4〕“黑旗”句:作者自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至矣’。”这句意为敌人看到我方的指挥旗,惊惧万状,以为无法逃生了。 〔5〕“人心”句:意为人心齐的地方,老天也加以保佑。 〔6〕田塍(cheng):田间小路。踯躅:徘徊不前,行走困难。 〔7〕岗阜:小丘。颠挤:跌倒。 〔8〕夷酋:指敌军首领。 〔9〕“一戈”句:𢰦,捣,撞。长狄,古时北方的一个部族。《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𢰦其喉以戈,杀之。”这里指在三元里的战斗中,英侵略军军官伯麦和毕霞被我击毙。 〔10〕“十日”句:郅支,汉代匈奴的一个单于。《汉书·陈汤传》载,陈汤等围郅支单于于康居击杀郅支,割下他的头,将军许嘉认为“宜悬十日乃埋之”。这里用郅支单于事代指英军官,极写人民对英侵略军首领的痛恨。 〔11〕歼:歼灭。厥:其。渠魁:大头目。 〔12〕“魏绛”句:《左传·襄公四年》载:山戎(春秋时一部族)向晋国求和,晋国大臣魏绛力主和戎。于是晋使魏绛与诸戎订盟。这句讽刺琦善、奕山等投降派为了暂且解除自己的忧虑,竟向敌人屈膝求和。 〔13〕“风人”句:风人,即诗人。古代太史陈诗以观民风,故后人常称诗人为风人。同仇,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意为我要慷慨赋诗,表示同仇敌忾。 〔14〕金瓯:古时的一种金属盆、盅类酒器。常以之喻国家疆土完整、巩固。《南史·朱异传》载,齐武帝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15〕类:似。缯:丝织品的总称。金缯岁币谋:宋代统治者对辽、西夏和金等统治者的骚扰,采取屈膝求和政策,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银两和丝织品。这里借指奕山等投降派与英侵略军订立屈辱的卖国条约,答应给英方赎城费六百万两。 诗中,作者突出了这场抗击侵略斗争的群众性和正义性,并表达了作者自己同仇敌忾、慷慨激昂的义愤。全诗层次分明,语言通俗形象,饱含爱国激情。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