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赠龙光长老
释义

赠龙光长老

苏 轼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才华盖世的大诗人苏轼,59岁时被已变质的 “新党”头子章惇贬到惠州,后来又被放逐到海南的儋州。直到65岁时,他才获准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而渡海北还,岁暮途经韶州 (今广东韶关) 龙光院,受到院中住持僧的款待,不禁感慨万千,留下此诗以赠。诗题或作《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之所以说它是 “偈”,当然不光是由于赠与寺僧的缘故,更在于它极似充满禅学机趣的佛经中的颂词。
诗以直述着笔,先写眼前景况——用刀斧砍下了龙光院的两根竹子; 再写不久景况——把这两根竹子拿回到五岭以北给千万人观看。由 “竹两竿”,可以想见龙光院中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清幽景象,而 “竹”为岁寒三友之一,心虚节劲,挺拔不屈,常为高风亮节之士所喜爱,苏轼本人就认为 “不可一日无此君”。所以,“斫得龙光竹两竿”,表面在写此时此地的实况,实际暗含盛赞龙光院超尘脱俗的寓意,更有斫竹为伴,以竹自喻的深情。正因如此,“持归岭北万人看”,也就不只在写他日他地的设想,还有以龙光高风感化众生的寓意,更暗含自家屡遭挫折、节操如故的深情。试想他被谪岭南、远放儋州之际,还不断唱起 “不辞长作岭南人”一类旷达乐观的歌声; 如今能够重返岭北,心头该涌动着多么自豪、喜悦的思潮。他不正像那岁寒不凋、节操凛然的龙光竹吗?
诗人在以实写的直述法,写出他持竹重归岭北时开朗高旷豪情之后,就以虚写的想象法,抒发他得益于禅学而终身不懈的心境,点明他斫竹持归的原因。“曹溪”,源出韶州曲江县东南。《传灯录》: “梁天监元年,有僧智药,泛舶至韶州曹溪水口,闻其香,尝其味,曰: ‘此水上流有胜地。’ 遂开山立寺曰宝林。”又云: “去此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在此演法。”按至唐时,果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居此,大兴佛法。“竹中一滴曹溪水”,既与斫竹持归紧密照应,又匠心独运地开启下句。这“一滴曹溪水”,乃是禅宗大师大兴佛法的象征,灵气所至,能使人“顿悟”。龙光院竹之中,有此光大禅宗之水,斫之持归,正可见出诗人对此水之崇拜,对禅学之倾慕。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滴水,沾溉所及,竟能 “涨起西江十八滩”! “西江”,谓西来的大江,即长江; “十八滩”,在长江的支流赣江上,赣江流经的赣县和万安各有九滩。本来诗人打算度岭北后走赣县(时称虔州)、吉安(时称吉州)一路,事实上诗人干翌年正是这样走的,所以这一句原是诗人持竹北归路线的实指。然而,诗人用“涨起”一词与“曹溪水”相连之后,境界突然变得飞腾寥廓起来,诗意也突然变得深邃玄妙起来,令人想象出诗人身受曹溪竹水的感染,心受禅学灵气的激发,越加豁达开旷地看待人生的险途,即使江滩重重,风涌浪急,他也将心潮澎湃,视险为夷。于此,我们不仅感受到他那“才思横溢,触处生春”的诗家妙笔,更了解到他那充满哲理、机锋四出的禅学功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