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词的常识 |
释义 | (一)词的常识词名——在词学盛行的宋代以前,人称“曲子词”,就是当时配合乐曲歌唱的歌词。词,乃曲子词的简称。它又有若干异名,如“诗余”、“琴趣”和“长短句”等,还有沿用“乐府”旧称的。 词牌与词调——词牌,是填词所用的词调各种名称。各调都有自己特定的称谓:如《桂殿秋》、《忆秦娥》、《虞美人》和《莺啼序》等等。词调,即词人据以填词的乐谱,也就是词牌。不同曲调,都注明本调所含有的段数、句数、字数和平仄,以及韵数等。 词题——即概括词的中心内容的标题。早期的词,词牌既是歌的名称(曲名),又往往是词的题目。因为词牌就是反映词的内容的。如写渔夫生活的《渔歌子》、写女道士情态的《女冠子》和描写江南景物的《忆江南》等。后来,词作的内容与词牌相脱离,并非内容的概括。因此,有人就在词牌下另立标题,即词题。今人填词,一般都标词题。 词体——在同一词牌(词调)下的不同体格。它们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和韵数都不完全相同,这称之为“同调异体”。如《忆江南》,又有单调与双调的区别。单调五句、二十七字、三平韵;双调十五句、五十四字,仍用平韵,增为六韵。这是在单调基础上另填一片,成为双调,变化不大。另有变化大的,如《南歌子》,不仅有单调、双调之分,在双调中,虽均为五十二字,但又分平韵、仄韵两体。又如《木兰花》,竟有多至五、六体的,字数虽均为一百零一字,但各体都有二三个句子的组合不同;其中《木兰花慢》,又有正格、变格之别。 词曲——此指词的唱腔、唱法。当词尚未脱离音乐之前,词与曲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可唱的歌。词的唱法,大约亡于宋南渡前后,如今对原来的唱腔已无法掌握,如欲重与音乐结合,则须另谱新曲。 词谱——即提供作者填词依据的词书。它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经过分类编排,缀成图籍,以作词人写作词的格律依据。宋代就有“词谱”之称,现传最早的词谱,却是明人张綖所编的《诗余图谱》,还有较完备的清人万树的《词律》和王奕清等人合编的《钦定词谱》。 词韵——所谓“词韵”,基本上是诗韵,只是词韵韵部比诗韵为宽,更自由一些。唐人写词,用的是诗韵,五代至宋,引入一些方言,韵部较宽,并无专供填词的韵书,及至清代,始有比较正规的韵书。清人沈谦的《词韵略》、戈载编的《词林正韵》应运而生。它们都是归纳宋词,参酌审定的韵书,反映了宋词用韵的一般情况,为当时与后人所遵用。 词的分段——词的段落,主要源于音乐。全篇只一段的称“单调”,两段的称“双调”,三段、四段的称“三叠”、“四叠”。其中单调、双调者居多,三叠的较少,四叠的更少,常见者有吴文英《莺啼序》。 词的前段称为“上阕(què确)”,也叫“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阕,原有止息之义,引为乐终,因谓一曲为一阕。词的乐曲两段之间有暂短的停歇,故亦叫“阕”。下片起句,叫“过片”,起承上启下作用,最见作词功夫,词人常倾力于此,不因过片而中断了词意。 双调上下片首句,又有“换头”与“不换头”的区别:句式、字数同者,称不换头;不同者称换头,也叫“过变”。如《望海潮》、《醉花间》等。 词的句式——以长短句交错为自已最大特色的词,在句式上,就出现了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等各种句式,其中四字句、六字句,则更多了,七言以上的句式也很常见。 在词中,还有一种叫领字的用法,即指一个字领起下边几句的字为“领字”。如周邦彦的《忆归游》一词,其中就拥有六个“领字”,即“记”、“所”、“渐”、“道”、“叹”和“但”等。如开首几句云:“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这带头的“记”字就是“领字”,统领以下三句。一般用作领字的,都是副词、介词或表心态的动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