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
释义 | (一)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许多新的史料,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这些史料受到资产阶级史学家的重视,他们做了许多整理和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1.概况。新史料约有下列六类: (1)甲骨文:1899年以前甲骨片就已出土,约有三十年间人们没有认识它的价值,被作为龙骨药材卖,不知损失了多少。1899年文字学家王懿荣发现了,当时他在北京做官,生病去药房买药,发现了龙骨是甲骨文片,从此开始向药店收买。此后引起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20年代中央研究院、河南博物馆开始有组织地发掘。到解放以前,共收集十万片以上。 第一个传布甲骨文的是刘铁云(鹗),他收集了五千片左右,选出了一千多片拓印出来,叫《铁云藏龟》。第一个解释甲骨文的是孙诒让,1904年写了《契云举例》。第一个用甲骨文考证历史的是罗振玉,1910年他写了《殷商贞卜文字考》。继之在考证历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是王国维、郭沫若和董作宾。董作宾从事断代的研究,他制定了鉴定甲骨文的时代的十个标准。他解放前在美国,后到中国台湾,曾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上述四人是甲骨文研究的四个元老,称四堂(雪堂、观堂、鼎堂、彦堂)。解放后继续做此工作的是胡厚宣、陈梦家、商承祚。 (2)金文亦称铜器铭文:以前铜器即称金,所以称金文。金文自汉朝即已发现,近代金文发现更多,1922年—1934年十多年间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更有大量的发现。金文字数最多的达五百字。近代研究金文的人越来越多。以前研究金石学的人多从文字上研究,钱大昕虽提出了用金文研究历史,但做的工作亦不多。清末孙诒让、吴大澂开始以金文研究历史,他们是承先启后的人物。用金文研究历史做出了成绩的是王国维,继之是郭沫若,其后有唐兰、陈梦家、容庚。 (3)汉晋简牍:即汉朝到晋朝所写的简书,牍是文书。1900年在新疆发现晋代的竹简,1907年在甘肃发现了汉朝的竹简,1927年有一次大发现,叫“居延汉简”,居延当时是汉的边塞,现在内蒙。居延汉简时间从汉武帝到东汉光武帝,此汉简对汉朝的历史研究有很大作用,最早对其研究有成就的是罗振玉、王国维。罗重文字研究,王重以其研究历史,继之有劳干、贺昌群。 (4)敦煌石窟书卷:敦煌石窟指甘肃鸣沙山石窟寺的石洞(千佛寺),书是书籍,卷是经卷。这些书卷是北宋初期藏到里边的,直到1906年才被一个道士偶然发现。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得知此消息买走十几箱,1908年法国学者伯希和又买走几十箱,他们二人共买走约一万卷。至此中国人才知道这些资料的价值,罗振玉开始收买。石窟书卷包括:经史子集的古书抄本(北宋以前到北魏);宗教史料;艺术史料(绘画、雕刻);社会风俗史料;关于中外文化交通的史料。继罗振玉之后,有向达、陈垣、王重民做整理工作。 (5)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内阁大库在北京故宫东华门内,保存明成祖至清朝的档案和书籍。书籍占十分之三,档案占十分之七。1909年大库房子坏了,欲迁出书籍和档案,清政府在学部成立图书馆以藏这些书(此图书馆后改为京师图书馆,又改为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座图书馆),档案则决定烧毁。罗振玉时任学部参事,受命接收这些存书,并得知档案将被烧,便请求档案也归学部管,这才保护了档案。1913年教育部成立历史博物馆(现历史博物馆前身)专存档案,1921年历史博物馆缺少经费,决定只保留一部分完全的,而把四分之三残破档案共九千麻袋卖给了纸店,纸店要作为还魂纸的原料,罗振玉跑到纸店以三倍于原来纸店收购价的价钱(一万二千圆银元)买了回来。罗对这些档案做了些整理研究,后这些材料归到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请了陈寅恪、陈垣、朱希祖(北大历史系主任)等几个著名学者研究整理。历史博物馆所存那四分之一完整的档案后来归于北京大学,由孟森整理研究。 (6)古代少数族文字史料:从1889年至1931年陆续发现突厥文、回鹘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史料。成绩最大的是对西夏文的整理研究,先后有罗福苌、陈寅恪、王静如从事研究,王静如专门研究西夏文,培养了一些学生。其他的文字懂得的人很少,还谈不上研究,有待以后。 在新史料的整理研究上成绩最大的是王国维,他是公认的继梁启超以后的史学大师。 2.王国维(1877年—1927年)的史学 梁启超、王国维皆是资产阶级史学大师,二人贡献不同,梁启超研究的范围广,开风气,系统而全面。王国维的研究是专门而深入的,王是最早用资产阶级学术方法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并有杰出成就的人。 王国维二十岁以前大体受封建传统教育,国学知识渊博、功底扎实;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开始学日语和英语以及自然科学(数理化);二十四岁到三十岁主要研究哲学,以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为主,如康德、尼采、叔本华,同时也结合研究中国哲学;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专门研究古典文学,他有两部关于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是中文系必读书,即《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三十五岁到三十九岁专门研究金石、古器物、古文字、音韵、甲骨文、金文,并结合上述资料研究殷周历史;三十九岁到四十八岁研究古代史,出了许多研究古代史的著作,后集为《观堂集林》,1925年起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四十八岁至去世,研究元朝历史和西北地理。1927年五十岁时于颐和园昆明湖跳湖自杀,关于其自杀原因一般认为其有忠君思想,看到清复国无望而死;也有人认为是因家庭和朋友关系不睦。他死在梁启超之前,梁启超死后,清华研究院就停办了,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两个人了。王国维的著作收于《王静安先生遗书》,研究古代史不可不读。 王国维的史学成就主要在两方面:(1)在殷周史的研究上卓有成就,郭沫若多次称赞王国维在研究殷周史上放出了异样的光辉。(2)对元史的研究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王国维在史学上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成就?简单说有这样几点:(1)有渊博而坚实的学术基础,古书念得好,凡古代学问都通,对金石、音韵、古器物、文字等的研究都是近代第一流的,又有哲学、文学、日语、英语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有这样的学术基础,研究什么学问都无往而不胜。(2)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虚构、不夸张、不落空,有充分的依据。当时许多著名学者都很佩服他,梁启超虽只比他大四岁,但梁启超在学术上算王国维的前辈了,因为梁启超二十几岁就名扬天下,王国维四十多岁才出名,但梁启超很佩服王国维。王国维自称《尚书》只读懂了一半,这是很谦虚的。王国维写文章发现有与前人相同的,虽是自己的研究亦删去不写,绝不掠人之美。他的文章有人称“字字珠玑”。鲁迅说王国维是老实人,郭沫若说王国维有科学头脑。他的文章经过分析、比较、联系、综合,最后才下结论。他有自然科学的知识,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并吸收考据学的方法研究学问,其独到的是“二重证据法”,即以新史料与旧史书互相证明,以新证旧,以旧释新。他用甲骨文证实《史记·殷本纪》的可靠。再者他重视传说性的史料,《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被认为不可信,王国维以新史料证明了其中一些史料的真实性,至此有人从小说中找材料。王国维的这种研究方法开阔了历史研究者的眼界,扩大了古史研究的史料范围,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