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越调】天净沙(青苔古木萧萧) |
释义 | 【越调】天净沙(青苔古木萧萧)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鉴赏】此曲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 开篇三句“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色调运用的才华。作者采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又让读者交错地使用视觉和听觉,大大增强了对景色的主体感受。“萧萧”即风吹树木摇动的声音,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迢迢”即遥远漫长的样子,如“青山隐隐水迢迢”(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苔墨绿,落叶萧萧,白云朵朵飘荡,秋水迢迢不断,满山红叶飘舞,山斋隐现其中。然而如此美景,观赏的人却有谁? 因此,后面紧接一句“有谁曾到?”这问句究竟是作者真的在问,想在这如画的美景中邀人共赏,还是只有作者一人独自欣赏这美景,同时也独自品味着其间的孤独,为这美景无人欣赏而叹息,为自己孤身冷寂而无奈?或者二者兼有。最后说“探梅人过溪桥”正是对前面问句的解释。宋代以来,独具一格的梅花之美得到凸显,其凌寒开放的品格也被升华为士大夫精神的标志。“探梅”二字足见这山水田园之间,依然有文人雅士出没其中。 作者一生仕途坎坷,周折各地,饱经艰苦。在友人的山斋处得见如此美景,自己心中的郁结也消解了些许。作者没有直接赞美此处的胜景,但通过文字可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对此处风景的喜爱和对隐居其间的向往。 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清代刘熙载《艺概》亦谓小山较乔吉“尤翛然独远”。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作者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欣赏这首小令,宜领会到其艺术之美,亦宜领会到其中所体现的精神之美。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