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七哀诗·汉·王粲
释义

《七哀诗·汉·王粲

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 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 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 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西京〕指长安。〔遘〕同构,造作。〔荆蛮〕荆州,因在南方,周人称为蛮族。〔追攀〕攀车依恋,表示惜别之意。〔顾〕回头。〔霸陵〕汉文帝的坟墓,在长安东。〔《下泉》〕《诗经·曹风》中的篇名,据《毛诗序》说这首诗是表达思贤君治国的。

《七哀诗》是汉末文人常用的诗题,他们多以此题写汉末史实,尤以王粲《七哀诗》为典型。王粲《七哀诗》共有三首,作于汉末献帝时,此是其中第一首,大约作于他十七岁时。当时,董卓部将李催、郭汜等人在长安作乱,诗人被迫离开故乡到荆州避难。诗中描绘了诗人看到的乱离景象及自己悲痛的心情,可算汉末实录。

全诗共二十句,构成了一幅汉末难民图。图中又分成三景,写了三种悲哀。一景为生离死别的惨痛场面:西京长安因董卓之乱而显得暗无天日,年方十七的诗人又不得不抛弃故土、远离亲人,前去悲凉的荆蛮避祸。临别之时,亲人挥泪悲泣,朋友依恋不舍追攀。这个场景中诗人以虚实互补的手法写西京之乱;又以少胜多地运用一个“复”字暗示了灾祸的不断发生;“委身”以写去向,给人以悲凉无限之思;而“悲”和“追攀”两个动作则写尽了别离之不忍,别离之惨痛。从而抒发了诗人的离乡之悲。一景为旅途之中,诗人放眼所到,无所见他物,满目只是白茫茫遮田盖野的白骨。在这一景中诗人运用一个排斥判断,以“无”写“有”,以侧面落笔反映兵乱之灾的空前,于中抒写了诗人对动乱灾祸的哀伤悲叹。一景为诗人路见饥妇,弃子草莽,号泣不忍,终不得割舍母子之情。此景中诗人抓住母子之爱的天性,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描摹,揭示了兵乱给人民带来的惨不忍睹的痛苦,抒发了诗人对遭乱人民的悲哀、同情。三个场景三种悲哀,既写了所见惨忧又写了诗人的流亡生活,场景虽小但集中地形象地反映了兵乱的惨毒和诗人的哀伤。

诗人有感于三景的惨痛,在诗的末尾表达了无限凄伤的哀感和渺茫的心愿,他在临别前登上西汉文帝的陵地,回首望一眼即将消失的故土长安,不禁心中肝肠寸痛,他多么希望出现一个扭转乾坤的明君啊!至此他方明白《诗经·下泉》作者的那一份拳拳的心……

这首诗写乱景纯用白描,真实、形象,写得一景比一景惨;抒哀情则渗透于字里行间,将情融进景中,写得一悲比一悲甚。而全诗仅了了一百字却又绘出了一幅汉世祸乱图,取得了文约意广,以少胜多的效果。读此诗令人怵目惊心,读此诗令人肝肠寸断、泪下潸然。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