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题金陵渡》(张祜) |
释义 | 《题金陵渡》(张祜)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诗题表明,本诗是诗人在金陵渡口所写。“金陵”,今江苏镇江,不是指南京。唐时京口(镇江)也称“金陵”。“渡”、“津渡”,都是指渡口,摆渡的地方。张祜没有做过官,寄情于佳境胜迹之间。他在《书愤》中写道: “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他的写景诗颇受时人好评。 首句点明旅次所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金陵渡是长江南北水运交通的要冲,诗人登山上楼,选择这样的住所下榻,可见其对山水有特殊兴趣。这一句登高,为后面的望远作了铺垫。 次句写自己的忧愁。这句诗的语序本该作“行人一宿自可愁”,这里将“行人”与“一宿”倒置,除了平仄的格律要求以外,还有强调“一宿”的意思。“一宿”,意谓一旦住下、只要一住下。“宿”,“住宿”之“宿”,动词,不是量词的“宿”(音“朽”)。为什么“一宿”便“自可愁”呢?三四句作了回答。 后面二句所写,便是触动“行人”愁绪的望中景色:在斜落的月光里 还在夜色笼罩下的长江正在落潮;闪烁着两三点微小火光的地方,那是瓜洲之所在。“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在镇江斜对岸,是大运河流入长江的口岸,南北水运的通道。也许那“两三星火”触动了诗人的乡思;也可能金陵渡口引发了诗人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诗中没有明说,只在第二句中笼统地拈出一个“愁”字。 张祜另有一首《瓜洲闻晓角》: “寒耿稀星照碧宵,月楼吹角夜江遥。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送落潮。”从内容看,两诗时间前后相连。它可以作为《金陵渡》的注脚。“寒”、“霜”,表明季节在秋冬。“五更”,是“人起”和“落潮”的时刻,它们说明诗人在瓜洲同样彻夜不眠,直到“五更”。“两三星火”,或许就是“月楼”上的灯光。隔江相望,辨认依稀,所以用表示少而不确定的数字“两三”;天亮之前,当然不会万家灯火。这是五更景象的真实写照。 张祜擅于写景。他的诗句不但“不可刊置别处”,而且不能移用到别时,所以被称为“才子之最”。诗中的潮落、夜江、斜月、两三星火,与诗人的忧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昏暗、孤独、凄凉的气氛。 星火,灯火。两三,两三点也。是,疑是也。瓜洲在京口对渡。一宿之中,思乡之愁,无处不现也。(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李健人曰: “金陵距瓜洲甚远,乌有夜见星火之理?余尝夜泊镇江,望江北瓜洲实有此景。考《镇江府志》有西津渡,在丹徒县西北九里,与瓜洲对岸,即古西渚,唐时谓之蒜山渡。疑金陵渡即在此处。”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