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
释义

《霜叶红似二月花》新版后记

这部书已经停印了好几年,这是由于我的要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这部书本来是一部规模比较大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分, 当初(1942年)迫于经济不得不将这一部分先出版,现在就应当暂时停印,等待全书脱稿然后一总再印。但是惭愧得很,荏苒数年,没有续写一字,——而且自审精力和时间都未必有可能照原来计划中的规模把它写完成了。那么,在出版社要求出文集的当儿,姑且把它编进去罢。

趁此机会,打算解释一下这部书何以题了这样一个好像和内容不发生关系的名儿。因为这是有些读者曾经来信问过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下一年春天,我到了桂林。我的家很简单,夫妇二人而已,然而也找不到安顿的地方。在旅馆住了半个月,总算找到了一间小房,一榻之外,仅容一方桌;但是,也还是朋友们情让的。这是一所大楼房的一间下房,大楼房住着三、四家,都在楼上,只我一家住在楼下,我这小房虽然奇小,我倒也觉得够用。方桌上摆着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就在这些瓶瓶罐罐的旁边,我写了《劫后拾遗》, 又写了几十篇杂文,亦写了《霜叶红似二月花》。

我的小房外边就是颇大的一个天井(院子)。每天在一定时候,天井里非常热闹。楼上经常是两三位太太,有时亦夹着个把先生,倚栏而纵谈赌经,楼下则是三、四位女佣在洗衣弄菜的同时,交换着各家的新闻,杂以诟谇,楼上楼下,交相应和;因为楼上的是站着发议论,而楼下的是坐着骂山门,这就叫我想起了唐朝的坐部伎和立部伎, 而戏称之为“两部鼓吹”。

《霜叶红似二月花》就这样在“两部鼓吹”声中一点一点写起来了。大约花了两个半月,刚写完第一部(即现在的这本书),而条件变化,我不能在桂林再住下去,不得不赴重庆;为了张罗盘缠,就把这已成的部分交给一个私家出版社,可是还没有书名。

那时候,残秋向尽,我在桂林已经住了9个月了。为了料理行装,偶然到某处,看见半林红叶,忽然想起了杜牧的题为《山行》那首七绝来,便反复讽咏这诗的最后一句;于是“灵机”一动,想道:何不把这一句借作我的书名呢?杜牧的诗, 已经没有版权,我借用它一句,不会发生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可是我还是改动了一个字,为什么要改动一个字呢?也有我的想法。现在先把杜牧的原诗抄在下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四句,杜牧原来用了个“于”字,我借用此句,却把“于”字改为“似”字, 既然申明此句是借用, 那么,擅改一字, 大概可免于粗暴之罪;然而我还得把理由说一说。

让我先来冒险一回,试解释原诗此句的意义。我以为杜牧此诗虽系写景而亦抒情,末句双关, 无论就写景说, 或就抒情说, 都很新颖,乃前人所未曾设想的境界。这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正面的意思我以为是:人家都说二月的花盛极一时,可是我觉得经霜的红叶却强于二月的花。但是还有暗示的意思, 大抵是这样:少年得意的幸运儿虽然像二月的花那样大红大紫, 气势凌人, 可是他们经不起风霜,怎及得枫叶经霜之后, 比二月的花更红。这样, 霜叶就比喻虽不得志但有学问抱负的人,也可以说,杜牧拿它来比自己的。

杜牧出身于高门世族。他的祖父就是编辑那部有名的《通典》的杜佑,做过唐朝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杜牧的伯父、堂兄们,也都做了大官(堂兄杜惊做过节度使,也做过宰相), 但是杜牧一生却不得志。他少年登科, 关心国事,颇有用世之志,然而夹在那时党争之中,做京官备位闲曹, 而迫于经济, (杜牧的父亲早死,他这一房并没多大产业, 所以他自说“幼孤贫”, 后来他不得不靠官俸度日。)不得不屡求外放。中年以后,这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人颇有点苦闷, 转而为旷达, 同早年的豪放, 成一对照。凡是读过《樊川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来的。这一首《山行》,何时所作,已不可考,但诗境既属旷达一类, 当系中年以后之作, (杜牧40以后,8年中间, 做了四个地方的刺史, 皆在江南;51岁卒。)我把《山行》的第四句作了如上的解释, 就是根据了杜牧的身世和思想的特点而作了大胆的推论。

但是为什么我又改“于”为“似”而后用作我的书名呢?

这就要谈一谈我写这本书的企图。

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 想在总的方面指出这时期革命虽遭挫折,反革命虽暂时占了上风,但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书中一些主要人物,如出身于地主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 最初(在1927年国民党叛变以前)都是很“左”的, 宛然像是真的革命党人,可是考验结果,他们或者消极了,或者投向反动阵营了。如果拿霜叶作比,这些假左派,虽然比真的红花还要红些, 究竟是冒充的, “似”而已, 非真也。再如果拿1927以后反革命势力暂时占了上风的情况来看, 他们(反革命)得势的时期不会太长,正如霜叶, 不久还是要凋落。

这就是我所以借用了杜牧这句诗,却又改了一个字的理由了。

当然,这样地反用原诗的意义, 截取一句做书名, 不免有点牵强,但当时急切间想不出更好的书名,而出版家又催的紧,便姑且用了再说。

谁知道此后人事变幻,总没有时间续写此书, 以至这书名和本书现有的一部分更加联系不上。年来亦常有人以此见询,现在趁本书改排新版的机会,特在此简要地说明其中的经过。倒也没有聊自解嘲的意图, 不过回忆此书在“两部鼓吹”声中写作的情况,颇堪发笑, 而当时的几位邻居, 其中有一位在去年暴露出来, 正是“霜叶”, 然则保留此书名, 在我自己, 小小有点纪念彼时彼地之意,似亦未尝不可。如果我能够多活几年,找出时间,续成此书, 了此宿逋,那当然更好。不过,我不敢在这里开支票。



于北京,1958年4月

(本篇录自《茅盾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赏析 《霜叶红似二月花》于1942年写于桂林,1943年由桂林华华书店出版。是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历史题材服务于现实的斗争,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写成的一部未完成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并翻译到国外。

按着原来的构思,作者是想写一部多卷集长篇小说。“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想在总的方面指出这时期革命虽遭挫折,反革命虽暂时占了上风,但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过程。作者采用《霜叶红似二月花》这样一个题目是有象征意义的:一是用“霜叶”象征革命队伍中那些“左”得出奇, 比“二月花”还要红得可爱,后来却经不起考验,终于消极甚至叛变革命的“假左派”;二是象征反革命势力,他们虽然暂时占了上风,像“霜叶”一样红极一时,但不久就要凋落的!

由于各种原因,作者原来的创作计划未能实现。如果把原来的长篇巨作比成是一部多幕剧的话,那么已完成的《霜叶红似二月花》只是揭开了全剧的第一幕。它以江南一带小县城为背景,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这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了当时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及其变化,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但是,这些内容尚未与原打算写的大革命时期的内容接轨,所以, 《霜叶红似二月花》这一题目的象征意义也就未能体现出来,造成了“这书名和本书现有的一部分更加联系不上”的缺憾。基于这种缘由,这篇后记,就从解释书名含义起笔,巧妙地说明了原来的创作构思和计划要写的整体内容。这样,一方面解答了许多读者关于书名的疑惑;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了解作家整体构思的基础上阅读和理解第一部作品的内容,这对读者深入领会作品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文无定法,随物赋形。这篇后记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它打破了一般序言、后记刻板化模式,采用了谈笑从容的随笔写法。作品先从居住桂林时杂乱的创作环境谈起,继而笔锋一转,集中笔墨写《霜叶红似二月花》题名的构思意图。从杜牧七绝《山行》的原诗,谈到将原诗“于”改为“似”的缘由;从杜牧的世族经历,谈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最后点出取“霜叶”佳句为自己书名的象征意义。娓娓谈来,如话家常。纵意而谈,涉笔成趣;知识丰富,文采飞扬;既放得开,又合得拢。乍看起来,许多笔墨离题万里,实际上都是为释解书名的象征意义蓄势、铺垫。待到主旨点出,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不仅领会了后记的旨意,而且从知识与趣味相映生辉的美文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