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长安秋望》(赵嘏)
释义

《长安秋望》(赵嘏)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是一首伤秋思归之作。全诗秋景的清冷和心境的凄凉结合得十分完美,在移情于物、物我交融手法的运用方面,颇具特色。

前四句描写望中见闻。在一个深秋的拂晓,也许是思乡心切,也许是别有苦衷,诗人凭高而望,只见秋云带着寒意在清冷的晨光中流动,高耸的皇宫群楼在这清冷的晨光中,也似乎萌动着深深的秋意。这景象,迷蒙中带着凄楚,壮阔中含有惆怅; “凄清”二字与下句的“动高秋”三字相应,眼中景,心中情,都透出一股凄凉清冷的愁意。这为全诗的伤秋定下了基调。接下去,诗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莫不与此相契。你看,此时曙色渐褪。抬眼望去,几点残星还缀在天空,仿佛星星也有忧愁似的,不愿隐去;而北来的飞雁正横越边塞,一字儿向南归去。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更添一层愁思呢?正当人惆怅莫名之时,耳畔忽闻一声长笛,悠悠飘来,是思乡的哀曲,还是归去的召唤,这简直把诗人的心给搅碎了。在这里,倚楼人是诗人自身,还是另有吹笛者,已不是主要的了,作为传情的物事,它已与上句残星几点、横塞之雁的典型画面融为一体,物我相浃,移情于物,把伤秋之情渲染得格外浓烈,意味深长。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 “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赵嘏的这两句诗,正是“以写景之心理”,将心中的伤秋之情由景中“轻安拈出”,加之诗句动静互衬,韵味清远,杜牧等人对之激赏不已,称诗人为“赵倚楼”,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四句抒写思归之情。“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竹篱旁的紫菊半开未开,荷塘里的莲花红衣尽脱,只剩残花枯叶。一般认为,这两句是写诗人望中的眼前景物,而赵臣瑷《唐七言律笺注》则说这两句与下一句“皆遥想故园景物也,解作长安景物者误”。这是颇有见地的。其实,诗人在目视南归之雁、耳听长笛之声时所触动的伤秋之情,主要的是思归,因而遥想这深秋时故园紫菊半开、红莲凋谢的花事,是极其自然的。篱边紫菊又让人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荷塘莲花更是诗人常常忆及的故乡风物: “芰荷香绕垂鞭袖”(《忆山阳》)、“风动衰荷寂寞香”(《宿楚国寺有怀》)。因此,故园景物,和伤秋思归之情正妙合无垠。还有使人玩味的是,诗人采用了拟人笔法,仿佛那故园的紫菊含苞待开,正企盼主人归去采撷;莲塘荷花虽已凋零,却还在为主人未归而愁肠百结。把故乡风物写得如此缱绻多情,诗人思归退隐之心几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在结句中诗人毅然发出了何不归去的深沉感喟:故乡的鲈鱼正当鲜美;难道还不归去,还要象囚徒那样自囿于京城吗? “鲈鱼”句用了西晋张翰事:张翰想念家乡鲈鱼,决然辞官回乡。“空戴”句用了战国时楚国钟仪事:钟仪被郑国俘虏,又被献给晋国,他常戴南冠(楚国帽子),以示不忘本国。诗人用这两个典故作结,表明不愿再空留长安,决心及早归去。一个“空”字,似乎暗示思归还另有原因,使思归的思想内涵又深了一层。在写法上,鲈鱼作为故园风物,巧承上二句文路,又落在思归之情上,使物事、情理达到了高度一致。

综观全诗,造境设景紧扣秋望,移情于物,旨在思归,给人以一种“情中景,景中情”的美感,含意隽永,余味无穷。

杜紫微览赵渭南卷《早秋》即《长安秋望》诗云: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复有赠嘏诗。(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

诗写长安秋望所见闻。上句(即“残星”句)言晓星明灭之时,见雁行自塞北而来,写秋空之清旷也。下句(即“长笛”句)赋闻笛,设言吹笛者为风鬟雾鬓之人,或言闻笛者为愁病怀乡之客,皆著迹象。赵以七字浑然写之,而含思无限。

(俞陛云《诗境浅说》丁编)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