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释义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意思是制造和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自己不劳或少劳而获。 战国时,说客苏代(苏秦之弟) 为了说服赵惠王不要进攻燕国,讲了一段寓言故事。他说,他看到蚌张开了壳,这时鹬飞来啄它的肉,蚌即合上壳,夹住了鹬的嘴。在鹬蚌争持不下时,渔翁走来,把鹬和蚌一起抓住。燕赵相斗,恐怕秦国会成为渔翁。于是,惠王放弃了进攻燕国的打算。 战国时,魏国与赵国开战,魏国的大军包围了赵国首都,赵国面临亡国的危机。看到这一形势感到高兴的是楚国。只要两国继续拼死苦战,楚国就有利可图。那么楚国怎么做呢? 楚国将军昭奚恤主张:“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让它们交战,使双方都疲惫不堪最好。”一位名叫景舍的人提出了异议,他说:“如放任不管,赵国也许灭亡。而以前,赵国知道我国不可信赖。如果赵国向魏国投奔,赵魏一定会结成联盟与我国对抗。所以,这时要使赵国和魏国的战争继续下去,我们应对赵国给于一点的援助。赵国如果有楚国为后盾,可能会增长士气,继续战斗。另一方面,魏国如知道我们楚国的援助只有很少一点,不足以畏惧,就不会从赵国撤走。只有这样,两国才可能继续战斗下去,直至疲惫不堪。”景舍的这一鹬蚌相争之计被楚王采用,楚国掠夺了赵国的领土,获得了渔人之利。 三国时,孔明夺取南郡又是对这一谋略的发展。刘备与周瑜约定,先由周瑜攻占南郡,如果攻取不下,即由刘备攻取。而当周瑜杀败曹仁后,得意洋洋,率军直取南郡。不料,当他来到城下时,却见城上,旌旗布满,敌楼上赵云说:“都督别怪罪! 我奉我军师传令,已取城了。”原来,当周瑜、曹仁在南郡激烈争夺时,孔明在一旁持重待机,当曹仁兵败,城内空虚时,就乘虚进入南郡,坐收渔人之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一谋略的运用,关键是制造和利用他人之间的矛盾,而使自己处在渔人的位置上。在政治、经济、外交中,往往有相互对垒的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本身就为运用这一谋略提供了可能。只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定会坐收渔人之利。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