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鲁人徙越 |
释义 | 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②;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 欲使无穷, 其可得乎?” ——《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身: 自身。屦: 麻鞋。②跣: 光脚, 赤脚。 【意译】 鲁国有个人擅长织草鞋,妻子擅长织生绢,他们想搬迁到越国去谋生。有人告诉他们说:“你们一定会穷困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回答道:“做鞋是为了穿用,而越国人是光着脚走路的;织绢是为了做帽子戴,而越国人是披头散发不戴帽子的。拿你们所擅长的技艺,跑到发挥不着的地方去谋生, 要使自己不陷入困境, 哪能办得到呢?” 【解说】 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社会生产是受社会消费所制约的。某一特定社会具体的消费水准,要求与方式,决定着该地区生产的规模、品种与特点。因此,人们的主观意愿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这则寓言中,鲁国那对善于编织草鞋和加工生绢的夫妇,要能在越国谋生,确实会感到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作者也正是借此教育人们:任何高明的技术,离开特定的环境,脱离社会的需要,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这种思想也是韩非子务实观念的具体体现。不过,从一种更为辩证与全面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这种观念也显得过于朴素与简单。人们的社会活动尽管要顺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个顺应的问题,有时更重要的倒可能是如何去提高它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当美孚公司破天荒地在中国倾销它的煤油与灯具的时候,尽管广大的中国老百姓一时间并不可能迅速地接受,但在一段时间以后,中国百姓却也普遍熟悉了它,并广泛加以采用。同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也常常越出人们的常规,在一种更新,更为全面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高技术的实惠。而如果人们不能以一种开放与赞扬的眼光来对待新的事物,而只是一味强调顺应,强调与人们的习惯相适应,那么,就会大大妨碍人们的创造力,阻止社会的迅速发展。这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关名言】 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 ——德国·歌德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