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径大庾岭时所作,题于岭北驿的 一首诗。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交界处,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宋之问是武则天时著名的宫廷诗人,与沈佺期齐名,颇受宠幸。后武则天退位,宋之问因结交张易之,被贬为泷州 (今广东罗定县东) 参军。由宫廷近臣骤然沦为罪谪之人,且远离家乡和亲友,只身远流岭南,他心中的痛苦哀伤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来到大庾岭北驿时,写了这首诗。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诗人辞别了亲友,告别了生活了很久的长安,来到了大庾岭。想到度过岭去,就彻底地告别了故乡所在的中原,进入蛮荒的岭南。他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大雁飞到此处便不南去的传说,不禁写下了前两句诗。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但作者自己却被流放到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 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作者自己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三四句的意思。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自己抛家别亲,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五六句是写景。江上潮水下落,林间雾气弥漫,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显然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结尾两句是对明天早晨的预想: 大庾岭梅花已开,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庾岭高处的梅花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宋之问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无外乎谪悲、乡愁,并无特别之处。但其构思布局,写景言情的艺术手法是很高妙的。
诗开头以雁起兴,诗人触景生情,融情入景,到达大庾岭北驿时,作者眼望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传说中雁到此都不再南飞,而自己被贬谪,明日就要过岭,与中原就会咫尺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北归,顿时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首联、颔联用比兴手法,由雁及人,两相对照,沉郁、幽怨、含蓄委婉而又深切地把诗人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写眼前的景色,“江潮初落,林瘴不开”平添忧伤。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眼前迷瞑的丛林,如烟的瘴气使诗人不堪忍受。
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明显地点出了诗人思乡的心情。明晨到达岭峰的时候,望望远隔千山万水的故乡吧!虽然望不到故乡,但岭上一定会开满了梅花吧!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怀乡之情已经升华到最极点。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诗写的是“愁”,虽未着一“愁”字,却让我们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体现了诗人道景言情的别具匠心。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宋之问以谄附张易之兄弟,流放钦 州。钦州在今广西,大庾岭是南下的必经之路。这就是宋之问在大庾岭 北边的驿站里题的诗。
首联的阳月,指农历的十月,这个月阳气始生,故称阳月。传说中北 雁南飞,至湖南衡山而回。此处的“传闻”,当是另一异说。《唐会要》称: “五岭之外,翔雁不到。”极言五岭之险峻。前四句的诗意,是说十月雁南 飞,据传到此岭而回。可我还有漫漫长路要跋涉,翻过了大庾岭去啊,何 时才能像大雁一样北返?这四句以叙事抒情为主,有比有兴,一气贯注, 为下面诗句情感的延伸作了丰厚的铺垫。
江潮初落,江面上一片静谧,树林深密,谷壑中瘴气郁结。这两句写 眼前所见之景,与中原风物殊异。岭南自古以来被视作瘴疠之地,罪人至 此,就有可能死于是乡。由此,宋之问不禁兴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他 说:明天早上当我登上了大庾岭头(写诗之时尚未过岭),回头望乡时,我 应该能看到岭头那盛开的梅花吧?这句诗实有寓意。南朝梁陆凯在江 南,折梅花一枝寄长安友人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 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宋之问在此暗用陆凯折梅相寄的典故,表达了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宋之问人品卑下,本不值得同情。但他的诗中也表现了一些迁客离 人悲凉的情绪。唐代罪人多流放岭南,大庾岭也因此成为罪人们南下时 的一个重要标志。过了此岭,就是岭南,从此与中原隔绝。这种一岭架隔 南北的形势,往往会给被贬者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宋之问自然也不例外。 以迁谪之身,写凄绝之情,诗中有一种凄咽的情感在流动,又在末尾望乡 处渲染生情,不粘不脱,含蓄不尽,是宋之问诗中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