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陶渊明诗《移居》
释义

陶渊明诗《移居》

陶渊明诗《移居》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 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诗二首是作者已经辞官归耕的后期作品。这时,作者已选定自己的生活道路,思想上已摆脱仕与隐的矛盾纠结。诗反映出他安于农耕生活和贫困景况,也表现出他和周围的人的淳朴、深厚的情谊,显现出他光明峻洁的人格。

《移居》二首是晋安帝义熙七年(411)作者四十七岁时所作。三年前——义熙四年,他的旧居遭火。焚烧无余,曾不得不以舟代屋(见《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这时才移居南村(亦称南里)的新居。

第一首诗分三节,每节四句。首句先从题前落墨,追叙往日早有卜居南村之想。这一面示人以南村有它可贵之处,早引起自己的向往; 一面也暗示今日移居的快慰。随即一转,说要居住南村,并不为宅地的吉祥而另有缘由。这才正面说明,只为那里有着可与共数晨夕的“素心人”。作者友人颜延之在给他所作的诔文中曾经说他“长实素心”,原来他的移居南村主要的还是为了寻求并亲近同调之人。先民早有着把选宅经验浓缩成的谚语“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作者很自然地化用了这一谚语,加以句法上的转折抑扬,终于突出了南村值得卜居。

次节先用“怀此颇有年”两句紧承首句,并透露出今日移居、夙愿得偿的喜悦; 继以一句问、一句答的形式概括写出新居建造时的设想和建成实况。显然这确是一所颇为简陋、狭隘的“弊庐”。所以如此,一方面可能由于遭灾后经济财力有限; 其次,也该由于他思想上安于寒素,“称心易足”(《时运》)——他不是在《和郭主簿》二首之一中也曾表露过“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吗?更主要的却应是因为能与“素心人”为邻,室庐的弊陋与否便在所不计了。这节和上节意脉贯串也引发了下文。

结尾四句,写出就是在这“仅足蔽床席”的弊庐之中可以随时招接素心邻曲的来访,可以共数晨夕,或是高谈往古,或是赏析奇文疑义。弊庐陋室却自成广阔天地,给主客提供人间极为难得的精神享受。

要是说第一首内容上写的是移居之初的心情和生活,次首写的就是移居之后经常的生活和想法,结构上则大体相同。

开头四句,表现了邻居们和谐而内容丰富的生活,农村的春天和秋天原来是最美的。风日晴和的日子,这些虽已渐入老境的人们,却像孩子们一样串门踹户,此呼彼应,相与登高赋诗,举杯劝饮,共享着美好时光。农耕生活的忙闲因季节推移有着一定节奏。在农忙时,各自归去料理着田事;一有空闲便相思相寻,谈笑欢洽。倘是室中已暗,就不妨荆薪代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五首之五)。

末节总结了移居后现实生活中的体会.他回顾了以往的经历,意识到当前生活的内容和节律,最为佳胜可取。于是他既以自警,又以告人:“无为忽去兹! ”他也认识到一切美好的精神享受和活动都以衣暖食饱为基础,这有赖于自己经营料理。土地是最有情的,有一分耕耘,便有一分酬答。这表现出他不仅对怀有素心的人,对田园土地也已有着深情,清陶必铨曾说: “先生每及治生,不作放浪一流,此其绍长沙(陶侃)之勤慎,异晋士之玄虚欤!”(《萸江诗话》)这是很中肯的。

两首诗都反映出作者一心归耕、安居农村后和素心邻曲所建立的深厚情谊,有从事力耕自给衣食的先进意识,也有神驰往古、游心奇文疑义的高雅情趣,是我国中古时期一个仅见的知识分子。诗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感生活。他怀有至性,对人对事一往情深。诗里所表现的感情真挚、淳朴,是深可赞仰的人类情感之美的表现。用以表现的文学语言也十分真切自然,没有做作,也不用华美词藻和奥句僻典,只是随笔挥写,明白如话,却使人感受到特有的艺术魅力。清蒋薰评《移居》之二说:“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8: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