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藕香榭对联》
释义

《藕香榭对联》

《藕香榭对联》贾宝玉

贾宝玉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此联题于藕香榭柱上,见第三十八回。虽未标明作者,实系宝玉之作。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在叙述宝玉从小得贾妃怜爱之情后,对此曾作交代,云:“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未信,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情思之清浊。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素日切望之意。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又,贾政至帘外向贾妃请安一段云:“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可见,此联是宝玉补拟之作。

“藕香榭”名,系贾妃所赐。第十八回云:“贾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欢者赐名。按其书云:……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脂砚斋爱其清新雅致,赞曰“雅而新”。

藕香榭作为大观园一重点景观,是沁芳泉沿途亭台轩馆之一,在惜春所居蓼风轩前面池中,距迎春所居紫菱洲、缀锦阁最近。有水路可通园外。第二十三回述众芳住进大观园云:“迎春住了‘缀锦楼’,惜春住了‘蓼风轩’”。”第三十七回记众“诗翁”皆起一个别号,宝钗道:“他(迎春)住的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惜春)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可见,藕香榭就在蓼风轩前,乃宝玉所题“蓼汀花溆”处。

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七、十八等回多次提到“蓼汀花溆”,却有意不对藕香榭、紫菱洲等作任何描写。旨在为第三十八留笔。例如,其中一处云: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宝玉因题“蓼汀花溆”四字。可是,当“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于是,大家“从山上盘道”,“攀藤抚树”过去。接着所到之处,乃宝玉所题“兰风蕙露”、“蘅芷清芬”。只须稍一留心,便知其间绕过的一段正是港洞内藕香榭所在。为了全书布局,作书人有意在此岔开。

又如,元春入大观园来,“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无疑,藕香榭就在眼前。然而作书人却在这时,安排贾妃“复弃舟上岸,……进入行宫。”有意在此止住,再次引而不发,为第三十八回伏笔,意已明显。

第三十八回,史湘云作《白海棠和韵两首》之后,她兴致勃勃,想邀一社,得到了薛宝钗帮助支持,两人因计议,如何设东、拟题,接着定下“咏菊”诗十二个题目。次日,湘云邀社设东,请贾母赏桂花。进得园来,正研究那一处好,王夫人道:“凭老太太爱在那一处,就在那一处。”王熙凤最懂得老太太心意,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脂砚斋云:“知者乐水,岂其然乎?”于是贾母引众人往藕香榭来。请看:

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众人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

脂砚斋评:“如见其势,如临其上,非是过者必形容不到。”接着:

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贾母……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藕香榭以及此联,如此生动鲜明,出现在读者面前。脂砚斋云:“妙极!此处忽又补出一处,不入贾政试才一回,皆错综其势,不作一直笔也。”脂评极是。

《藕香榭对联》用清新雅致的笔调,勾勒藕榭、菱洲一带景色,再现大观园美好秋光,为诗童才女们提供舒展才情的天地,给人以丰富联想。

上联“芙蓉影破归兰桨”,写水面荷花,河中兰桨。正如七十八回所云:“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碧清的河水衬托着红色的荷花,“清水出芙蓉”,自是天然美景,然而作者对此没作工笔描绘,却摄取其水中倒影。曹雪芹论画曾言:“至于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有形必有影,作画者岂可略而弃之耶?”(《岫里湖琐艺》)这种绘画思想在宝玉笔下得以体现。河水清碧澄澈,花、影上下相映,富有鲜明的立体美感。一个“破”字,生动地描绘因水波动荡、以至花影零乱的过程,为“归兰桨”作了铺垫。“归兰桨”三字,写采莲或游赏的人们乘着兰舟归来,富于兴会,一条蜿蜒曲折、流经大观园内外、通向外河的沁芳泉,呈现在读者面前,楼台水榭因与全园大观浑然一体。

芙蓉影破,由于池水波摇,想必兰舟归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撰联人推断、探寻的神情毕现。其命意构思,当从王维《山居秋暝》诗“莲动下渔舟”句中翻出,撰联人作为一个“幼童”,有意模仿前人,并加通变的用意可见。“池上芙蓉正开”、“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这荷桂齐芳之时,在山在水之间,洋溢着诗情画意。

下联“菱藕香深写竹桥”,写水中菱藕,跨水竹桥。菱藕之丰茂,不绘其形,而摄其香,亦重在写意。一个“深”字,见境界之幽深,画面上出现旷局和坳局的统一。“菱藕香深”点匾上“藕香榭”三字,且括过藕榭、菱洲风物,迎春、惜春之高洁蕴藉其间,含有撰联人的深情厚意。“写竹桥”三字,描绘“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竹桥,与它处板桥、石桥相对,加上两个竹案,是藕香榭又一特点。读者不禁回味:“众人上了竹桥……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联、文配合微妙。因竹桥之“曲折”与“暗接”,故用一个“写”字,有鲜明画意,且与惜春之擅画暗合。

总之,全联上下两句,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笔触,勾勒藕香榭及其四周的美好秋光。既见清水芙蓉之明丽,又闻幽深菱藕之清香。兰桨归来,想象水路之通全园大观,竹桥暗接,水上芙蓉、桥底菱藕与山下桂花照映。有影破、水摇而兰桨归来之诗情,又有竹桥曲折而似书写之画意。构思奇妙,词字新巧。撰联人刻意学习前人、翻出新意、追求雅致,锤炼字词,以及清而不浊之情性,一一表现出来。

由于联额之醒目传神,加深了人们游赏藕香榭之情趣,故当湘云念了以后,引起贾母联想,她抬头看匾,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这种追忆,横向沟通了贾、史两家的繁华,纵向显示了今昔盛衰之变化,史家的昔盛今衰,为贾府走向衰落,投下了阴影。与史家盛衰直接有关的是史湘云,故以“枕霞旧友”为号,其中蕴藉一种沧桑之感。

就是在这个河当中敞亮的亭子里,史湘云为东,用薛家的螃蟹与好酒,招待了赏花看水的人们。当贾母、王夫人等离开之后。作书人曹雪芹就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藕香榭为背景,将海棠社的诗童才女们,分布在不同位置,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百美图”。他们吃了蟹肉,喝了热酒,一个个“锦心绣口”,湘云便取了诗题,用针绾在墙上,众“诗翁”进入创作准备阶段了。你看:

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 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宝玉又看了一回黛玉钓鱼,一回又俯在宝钗旁边说笑两句,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 自己也陪他饮两口酒。

曹雪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原理,以藕香榭为景,经营位置,写形写意,诗童才女们在水边山下、亭台轩榭之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脂砚斋评:“看他各人各式,亦如画家有孤耸独出,则有攒三聚五,疏疏密密,直是一幅百美图。”

若问惜春遵贾母之命,守众芳之约,用半年功夫,绘制大观园“行乐图”,所绘山水人物究竟何等模样?这藕香榭为背景的“百美图”,恐怕应是其中最生动的组成部分了。

接着“史太居两宴大观园”,藕香榭又开始新的游宴高潮。第七十九回,晴雯死后,迎春远嫁,宝玉又来到这藕榭、菱洲,则是另外一番衰败伤心的情景了,可以参读。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