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
释义 | 辛弃疾《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沁园春 再到期思卜筑》·辛弃疾 辛弃疾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事,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辛弃疾在免职闲居十年后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史,任职二年后,就被朝中谏官攻击,再次免职,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重回上饶闲居。他在赴闽任职前经常往来于带湖、瓢泉之间,曾在期思居留,所以题目中说“再到”。“期思”,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境内。“卜筑”,即卜居,选择住处。这首词就是作者重到期思择地时的即兴抒怀之作。 上片描写期思山水之佳,表明自己择地隐居的意图。开头三句,以工整的四字句描绘期思的风景和地势。一水萦绕,群山环抱,天气晴好,真是个隐居的好去处。“一水”句显示了水的气势,而“千丈”、“十里”的夸张用语,流露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喜草堂”四句,以“喜”为领字,起两对扇形句,连用二典,自比杜甫和陶渊明,表露隐居的志趣与决心,语气潇洒,充满欢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入蜀依严武,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浣花溪卜筑草堂。代宗宝应元年(762),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遂往梓州避难。至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再镇蜀,方得重归成都草堂。这里以杜甫重回草堂比喻自己重到期思的行动。陶渊明在《游斜川序》中叙述,他于辛丑(421)正月五日同邻居数人同游斜川(在今江西都昌附近)。斜川风景幽美,“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这里以斜川比期思,风景幽美,适于隐居。“老鹤”三句,再以老鹤、蜗牛作比,抒发议论,人要像老鹤那样展翅高飞,随便拣一树枝投宿即可;切勿学蜗牛,背着屋子慢慢爬行。表明了自己豁达的生活态度,讥笑那些行为拘谨的人。结束三句,点明卜居意图,扣题。 下片写自己寄情山水风光的无穷乐趣,同时也流露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头二句,以拟人化手法,赋予青山以人的性格与感情,说青山气概轩昂,似为欢迎自己的归来更增添了几分妩媚。接下四句,以“解”为领字,起两对扇形句,进一步说青山识趣,驱使云水花鸟前歌后舞,娱乐作者。不说自己喜爱山水花鸟,而说山水花鸟喜悦自己,不仅有风趣,而且愈加表露出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下面“酒圣”三句,语气上有了转折。自比为“酒圣诗豪”,表示自己能驾驭青山水鸟的豪情。而“可能无势”,却带有自嘲意味。结末三句,以似不经意的平淡语言,表露出作者不甘退隐的落寞情怀,与政治失意后内心深处的悲慨情绪。这三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词以风趣的语言,前后对比的写法,透露出作者抱负落空后的落寞无奈与深悲巨痛,令人为之扼腕;写景气势恢宏,以拟人手法描写山水,意态生动,风趣感人;笔法大开大合,风格豪放。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