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咏怀旧游十首(选一)·张问陶 |
释义 | 咏怀旧游十首(选一)·张问陶咏怀旧游十首(选一)·张问陶 《咏怀旧游》这组七律约作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天,诗人已于此年四月中了进士。也许人在实现了较大的目标后往往会回思前事,张问陶在这组七律中回忆、吟咏了山东、湖广、湖南、天津等过去二十七年中生活、活动过的地方,追叙了在这些地方的甜酸苦辣的生活。这里所选的一首描述了他在陕西的游历。诗人为了考进士,于乾隆四十九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三度进京,其中五十三年三月赴京、五十四年初夏回家、同年十一月再次赴京,都是取道川陕路线,经过栈道、陈仓的(第三次过栈道、陈仓已是五十五年正月),故诗中说“三年三度”。古代交通不便,旅途艰辛。首句借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云栈萦纡登剑阁”和李白《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两句的词语,白、李诗原来就写了这段道路的崎岖曲折,这里把它们归并在一句中,更加突出了道路之艰难。然而就是这样一段路,诗人竟三年三过,无奈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诗的中间两联即把隐含于首联第二句中的感情具体化了,表面化了。颔联言生理上所受的劳顿、恐惧,但用侧笔,写受虎豹惊扰,不直接言胆战心惊,而是说诗因之而险;说旅途往返忙碌劳累,却说因有太多峰峦接应而忙。这种乐语(俏皮语)写哀的方式,也许是一个人在喘息平定以后的苦涩的笑。颈联偏重写心灵感受。函谷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东自崤山,西至潼关,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险深如函,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夜,风雨归雁之声易生空谷回音,听起来更加凄切。灞桥是人们折柳送别的地方。秋天闻函谷归雁、见灞桥残柳,都易引起人的乡思别情。而在这么一条路上,古代英雄美人名士的墓冢累累相陈,它们不时唤起诗人“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那样的感叹。而遗憾的是他明知“终归一个土馒头”,活着时还不得不为名利而奔波劳碌。这种认识上与实践上的矛盾更加增添了他心灵上的疲惫。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中间两联的句法。颔联破除了一般七言律诗二二三或四一二句法,改用一五一,并在中间加入介词词组,这种句法造成了一种新鲜、生涩的美感,避免了呆板和平直。由于这种句法造成了非同一般的节奏,特殊的句间停顿使三个部分都得到了强调,并且由于主语“诗”后面用了表示原因的介词结构、造成了句子的前趋运动,即非要读完句子才能获得一个意思,而不像二二三或四一二结构那样一个词即是一个意义单元。颈联的句法可能胎息于杜甫《曲江》《秋兴八首》等诗,虽然与杜诗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本联中没有联结各成份的虚词,当诗人将一个既可和前面发生关系又可和后面发生关系的形容词放在中间时,句中各成份的关系就变得更加复杂,留给读者的解法也就更多。在前一句中,“雁响”“夜凄”“函谷雨”可以是简单意象的并列,人同时感受三者,也可以理解为“雁响和夜色使函谷的雨更加凄迷”,也可以理解为函谷雨使有雁响的夜更加凄清,或者理解为“雁的响声(鸣叫)因为在夜中又是雨天而更加凄厉”。下一句情况基本类似,解法略少于前句。这种句法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也可以说是一大长处,它似搭积木又不是搭积木,材料是限定的,搭法可以灵活变化,不同的是不管如何变化,诗中的情感基调一般不会因解法不同而产生太大的变化。其好处是通过提供这种阐释余地,使诗更加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