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闻名于世的印度电影 |
释义 | 闻名于世的印度电影印度电影蜚声于世,在中国也享有盛名。目前,印度电影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据有关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拥有66家电影制片厂,400多种电影杂志,1.2万家电影院,25万电影从业人员,年耗资约20亿美元,每天观众多达1 250万-2 000万人次,这表明印度不愧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和“东方好莱坞”。 印度电影情节生动,富有戏剧性,几乎每部影片至少有6支插曲和舞蹈。一般影片不少于3小时,歌舞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这些都是印度电影的特点。 印度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被称为“印度电影之父”(1870年-1944年)。他生于孟买附近纳西克市的一个印度教家庭,他自幼酷爱艺术,对绘画、戏剧和魔术等倍感兴趣。少年和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杰吉美术学校和巴里达艺术学院,这使他在绘画、摄影、音乐、造型、魔术以及表演方面的艺术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他从1911年起,开始从事电影事业,他坚信,完善的电影工业最终会在印度建立起来。他因陋就简地进行拍片实验,呕心沥血,忘我地工作。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于1913年问世,影片取材于印度神话,赞颂了为追求真理而牺牲财产、王国和家庭的君主的功绩,深受印度各阶层观众的欢迎。从那时起,印度的电影业算正式诞生。 1920年以后,印度电影就具有了正式的工业规模,从最初年产8部影片上升到1920年的18部,到1930年多达172部。1920年后的10年间,印度还涌现出一批新的影片公司和制片人,从而使印度的无声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公司有几个,巴布罗·潘特是其中之一,他对印度电影的贡献仅次于巴尔吉,居第二位。他出生于绘画世家,他创办了马哈拉施特影片公司。潘特所在的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赛兰特里》,他的优秀影片是《尼泰基·普拉卡尔》。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苏杰特·辛哈,他曾赴美国学习过电影艺术,并和卓别林合作过。他创办了东方电影制片公司,《沙恭达罗》是该公司的第一部影片。有人认为,他的电影中带有西方情调,因而一度受到攻击。他拍摄的电影很多,诸如《三个魔鬼》等。 进入20世纪30年代,新的电影公司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拍摄电影不仅成了一种重要的行业,而且成了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企业家创办了许多电影制片厂和制片集团,如加尔各答的新戏剧影片公司,浦那的普拉巴哈特制片公司和孟买有声影片公司,这些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一直左右着观众的兴趣。其中帝国影片公司颇有生气,它拍摄了印度第一部有声故事片《阿拉姆·阿拉》。此片是一部幻想故事片,它的场景绚丽多彩,片中歌舞很多,对话全部使用通俗易懂的印度斯坦尼语,引起印度观众的极大兴趣。 印度电影业不断发展。1937年至1938年,“印度电影制片人协会”和“印度电影发行人协会”相继成立,并在马德拉斯建立了“南印度电影商会”。这些机构开展了大量包括出版刊物在内的商业性活动,促进了电影业的发展。到1940年,印度电影企业在全国的企业中占第八位,在世界电影企业中占第四位。从业人员4万人,全国75家制片厂,250个发行商,1496家电影院。全国平均年产量200部影片。 到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电影内容发生了变化,所生产的影片中,以现实和历史为题材的影片居多。兰吉特公司拍摄的印地语和古吉拉蒂语影片《不可接触者》就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问题的优秀作品,它抨击了印度的贱民制度,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941年问世的代表影片有阿巴斯的《新世界》,它的主题歌大胆表露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要求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个时期,反映教派团结的影片很多。如瓦迪亚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印地语影片《团结》,是以宣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友好感情为主题的影片。拉贾斯坦语的《礼物》也体现了教派团结的进步思想。还有加尔各答一家影片公司的《忠实格比尔》也反映了格比尔教派团结的主张。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影片的题材丰富多彩,并各具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印度电影制片业的发展。1943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开始实行颁发制片许可证制度,严格禁止拍摄与战争无关的影片。印度国大党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英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必然出现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这种斗争情绪也反映在影片中。例如在影片《命运》的插曲中就有“外国人滚出去,印度斯坦是我们的”的词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体现了甘地所提出的口号“滚出印度”的精神。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以后的一切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影题材和电影歌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前被英国殖民政府所禁止的各种文艺作品又重见天日,有些则被拍成影片。如孟加拉邦著名的作家萨拉特·钱德拉的著名小说《真理追求者的道路》曾一直被英国列为禁书,现在被改编成为印地语和孟加拉语影片《萨维耶萨吉》上映。孟买的有声影片公司摄制的《强制》是一部爱国题材的影片。影片中穿插了一支歌曲:《英国人,滚蛋;白种人,滚蛋!》反映了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 到了20世纪50年代,印度电影市场有不少内容空泛、题材平庸的影片,因此这些影片不受欢迎,因而寿命不长,后来被内容充实、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影片所代替。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流浪者》的出现则是印度电影新起点的标志。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显示出新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影片表达了进步的社会思想。影片主题歌《我是一个流浪汉》在许多国家广为传唱,不少中国人也会唱此歌。除此以外,还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大量出现。诸如《我们是人民》、《世界》、《青春》等等。 1953年也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影片,如《两亩地》和《已婚的女人》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两亩地》在中国放映后,反映强烈,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一时期彩色影片也有进一步发展,例如《章西女皇》就是大型彩色历史故事片,后来又有《哑女》问世。到1954年印度自己摄制的彩色片已经在国内取得了很大成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电影业每况愈下,进入了步履艰难的时期。虽然电影业仍然规模庞大,其年产量还居世界之首,但它的名声却在世界影坛中一落千丈,电影观众减少,票房收入降低,它说明印度电影业日趋萧条。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一、电影质量下降。二、电视的普及。三、录像的盛行也冲击了电影业的发展。 从印度电影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并且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正如印度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制片人队伍过于庞大,电影界各种竞争激烈;演员职业自由化、酬金过高、缺少制片资金、技术人员和影院以及电影业内部不团结等是其主要困难和问题。尽管困难重重,印度电影业仍然在不断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与印度政府对电影业的支持有关。印度的电影厂家尽管多数为私人资本所控制,但只要它们的产品不危及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治安,政府非但不对他们进行干涉,相反对他们给予鼓励。政府通过广播宣传部门对电影厂家给以原则上的指导。这样,政府的宽松政策为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为发展电影业还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1948年政府广播新闻部内设立了电影处,1953年设置国家电影奖,1960年建立电影金融公司,1961年创办浦那电影学院,1964年建立国家电影馆等等。所有这些,对电影业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2)限制外国电影进口,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进口外国电影要经过专门部门审批,严禁那些宣传暴力、色情和恐怖行为的影片进入印度。这些措施减少了外国电影进口,有助于本国电影业的发展。另外,印度影片生动活泼,歌、舞贯穿始终,因此影片一般较长,不少于3小时,这是个不成文的“法规”,电影导演们都认真遵守。在绝大多数印度人看来,看电影是文化娱乐和逃避现实的主要形式。劳动一天,晚上看场电影调剂一下,也是一种享受。因此,电影具有广大的市场,这种现实促进了电影业的发展。 但是,印度的电影业远远没有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未能充分反映印度的现实和社会问题。印度的电影专家严肃地指出:印度的电影观众受到社会与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传统习惯势力、物质匮乏、物价暴涨、黑市交易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等,对银幕上所反映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冷酷现实,不是兴趣索然,就是无动于衷。印度电影业要发展不仅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众兴趣的改变,而且取决于从事电影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并发挥创造精神。他们将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披荆斩棘,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创造电影更辉煌的未来。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