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闺怨
释义

闺怨

诗词简介
   王昌龄的这首诗妙在正题反作。写“闺怨”从“不知愁”落笔,因而显得新颖别致。另一方面,“不知愁”也确实是闺中少妇的真实写照。闺中少妇尚是一个天真烂漫,年幼无知的女孩子。新婚不久,丈夫即远出征戍。她涉世未深,更没有品尝过离别的痛苦,因而每日里仍然是欢欢乐乐的过日子。春天来了,她盛妆打扮一番,登上翠楼。忽然,她看到楼下路边的杨柳绽出了新绿,心中一动,怀春及伤春之情油然升起。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寂寞和伤心,因而万分后悔让丈夫外出从军。自然,从军有杀敌立功得以封侯的机会,然而,这飘渺的目标毕竟难以补偿眼前的痛苦和损失。闺中少妇真正陷入无边的愁怨之中。

     从不知愁写起,一波三折,最后以“悔”而结束。如此曲折的情节,如此曲折、复杂而又微妙的思想情绪,能在四句小诗中表现出来,确实难能可贵。《闺怨》是委婉含蓄的,又是生动活泼的。它的艺术魅力来自诗人别开生面的构思和曲折细腻的笔触。“闺怨”是一个被人写烂了的主题,但诗人却以此写出了新鲜独到的内容,创造了焕然一新的意境。于是诗中的人、事、景、情都现出了新的光彩。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 ɡuī yuàn 》 
    《 闺  怨   》 
    .[ tánɡ ]. wánɡ chānɡ línɡ 
    .[ 唐   ]. 王   昌    龄   
    ɡuī zhōnɡ shǎo fù bù zhī chóu , chūn rì nínɡ zhuānɡ shànɡ cuì lóu 。 
    闺  中    少   妇 不 知  愁   , 春   日 凝   妆     上    翠  楼  。 
    hū jiàn mò tóu yánɡ liǔ sè , huǐ jiāo fū xù mì fēnɡ hóu 。 
    忽 见   陌 头  杨   柳  色 , 悔  教   夫 婿 觅 封   侯  。 
  • 《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的少妇哪里知道忧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蓦然看到路旁依依的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悔不该让夫婿从军觅封侯。
  • ①凝妆:盛妆。言讲究打扮。翠楼:青楼,华美的楼阁。
    ②陌头:路旁。杨 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言见“柳色”思边戍之良人。古 有“折柳赠别”之俗,“柳”谐“留”音,有留恋、挽留之意。
    ③觅封侯:言立功异域,得封 侯爵。
  • 唐诗篇名。七绝。王昌龄作。见《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闺中少妇和丈夫离别后的怨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以狡狯之笔,逆题面而写,为下蓄势,可谓匠心别具。第三句由境生情,是为转折。末句以一“悔”字点破离恨,因由前铺垫宛折而至,愈显其怨之深。全诗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细致真切,用笔含蓄灵动,为七绝神品,闺怨佳作。明胡应麟称此诗“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诗薮》内编卷六)清黄叔灿评该诗云:“曰‘不知愁’,曰‘忽见’,曰‘悔教’,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唐诗笺注》卷八)
  •      唐代的闺怨诗,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怀恋、思念之情的居多。王昌龄是唐代写闺怨诗的能手,他善于用七言绝句细腻地描写闺中女子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变化。这首《闺怨》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诗人的本意是写闺中少妇的愁绪和怨情,可他却“欲擒故纵”,用曲笔从 “不知愁” 写起。诗一开头,便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位“不识愁滋味”的年轻女子的生动形象:一个春日的清晨,一位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妇,满怀兴致地款款登上翠楼,去领略春日的胜景。她或许想眺望那漠漠平林,或许想谛听那花间鸟语,总之,她不愿辜负这良辰美景。诗的题目是“闺怨”,可是在诗的前两句中,诗的情调轻快、活泼,看不出那位少妇有一点愁绪和怨情。这似乎是不关题旨,但这正是诗人匠心之所在。愈是写少妇的天真、单纯、不识愁滋味,就愈能与后面的怨情、后悔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能突出闺怨之情的悱恻、幽深。
         诗的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诗人写少妇登楼望远之所见,却以“忽见”二字巧妙地将笔锋一转,全诗的情调也随之陡然一变。她看到了什么?并非什么新奇之景,却是大路两旁平平常常的杨柳树,可正是这刚刚被春风染绿的青青杨柳,却引起少妇那缠绵的情思。看到这柳色,她或许感到春光荏苒,青春易逝;看到这柳色,她或许正想起当年丈夫离家从军时的情景,那日十里长亭送别,自己不正是折下一枝杨柳,赠给远别的亲人了吗?如今看到这柳色又绿,怎会不产生思念、幽怨之情呢?
        杨载在谈绝句作法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诗法家数》)在这首诗里,诗人于第三句转折,少妇的心理变化被细致地刻画出来,因而,第四句写少妇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在情理之中。“觅封侯”的丈夫为了功名离家而去,只留下闺中少妇空守寂寞寒窗。春日来临,夫妻本应趁这大好时光,共享室家之乐,可如今这翠楼之上只有她一人,空对杨柳,独倚栏干,她怎能不后悔?怎能不忧愁呢?此情此境,正是所谓“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摊破浣溪沙》)
        这首诗从少妇的“不知愁”写到她愁绪满怀,以“忽见”二字转折,以一个“悔”字点破,写出了藏在少妇心灵深处的怨情,的确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沈德潜《唐诗别裁》)。可见,前人称此诗为“绝句中的极品”、推之为闺怨诗中的“第一”,皆非溢美之辞。
  •    这首诗从一个少妇春日登楼,触景生情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爱情与功名的矛盾, 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盛唐时,从军征战,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就连闺中女子也多盼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立功边塞,挂勋受赏。王昌龄另一首诗就曾道:“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青楼曲》其一),写出了女子对丈夫立功封侯的喜悦之情。这一首诗名为 《闺怨》,它一开始却写道 “闺中少妇不曾愁”,就是说明这位少妇和其他女子一样,她热望丈夫在边庭建立勋业,封王封侯, 因此她并不为夫妻离别而伤忧,她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所以在春和日丽的大好时光,她梳洗打扮,快乐地登楼赏春。这前两句的基调是欢快的,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但是诗从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起,情调陡转。少妇观赏着春景,似乎无意间猛地发现了路边杨柳葱绿,那一片绿茫茫、雾朦胧的景色,竟使她忽地意识到美景良辰,大好春光,她自己竟是孤身一人。自丈夫离别之后, 自己一人孤独地度过了多少时光? 自然的美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可是人生青春却是失而不回,在她心中油然萌生出一种惆怅、懊恼的情绪。少妇仿佛体味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滋味,她咀嚼着,渐渐她明确地意识到了,她是在强烈地思念着丈夫,她在渴望着爱情,她盼望着过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情绪就直逼出诗的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真悔啊,她这时才想到真不该叫丈夫去征战,去寻求什么侯爵功名。她自怨自艾,望着大好春景,陌头杨柳陷入了无边的沉思——诗到此也就点明了 《闺怨》之题。
        这首诗抓住少妇生活中一个登楼赏春的细节,细致描摹了少妇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心厌战的重大主题。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背面敷粉的方法,欲写少妇之怨,先写少妇不曾愁,以不曾愁反衬登楼观景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无从叙说的怨悔,更表现出少妇的天真烂漫,显现出她一旦怨悔,就难以排解,愁闷不已,成为了生活中永久的遗憾。“忽见陌头杨柳色”一句承上启下,转接极其巧妙。“忽见”一词似是顺手拈来,实则此乃全诗情感转换的关键。正因为“忽见”才使少妇产生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绪,表面看这首诗全似叙事,实际上这首诗正是缘情而发,全诗字字含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能够捕捉到一个少妇生活细节中的心理变化,加以细致形象地描摹, 也正体现了作者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妇女们往往比男性感受到更多的感情上的压抑,生活上的不自由。尤其是那些深宅大院里的上层妇女,更是规行矩步,战战兢兢,不敢越礼教雷池一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就因为有那么一块“心病”,而受到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嫌弃吗? 因此对青春的爱恋、对爱情的向往,只能是她们压在心底的秘密,或者是虽然有所意识,却从不愿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美好天性的长期抑制、扭曲的结果,连她们自己也好象麻木不仁了,好象也单纯得象小孩子一样了。其实这只是一座运行着地火的火山,一旦爆发,长年积郁的感情的熔浆,将更加炽热、更加炙人。
        王昌龄的《闺怨》,正是准确地把握了这样一位少妇的心理状态,并以她的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结构全篇。以致在众多的“闺怨”诗中,卓然不群,倍受青睐。
        诗的第一句点明“闺中少妇不曾愁”,接着用“春日凝妆上翠楼”来对第一句作具体、形象的说明。凝妆,盛妆打扮;翠楼,青楼,古代显贵人家的楼房多漆成青色。从这两句来看,这是一位生长在富贵、但又是禁锢式的环境中的年轻妇女。她的活动天地是那么狭小,感情的世界似乎也是那么狭小。但这仅仅是诗的上半部分。
       当少妇浓妆艳抹,满腔喜悦地登楼之后,她的情绪产生了突变。“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是不期而遇、不经意间见到的意思。这是全诗重要的转捩点,扑入眼帘的青青杨柳,触动了她心中的敏感区,使她从迷梦中警醒过来。春光易逝,韶华难驻的感叹,折柳赠别,别后怨旷的种种情景,刹那间都涌上心头。这种刺激来得太突然了,精神上的防线崩溃了,感情的地火迸射而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初真应该挽留他,不要去猎取功名,以致辜负了彼此的青春,牺牲了家庭的幸福。
       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读这首《闺怨》,也很有同感。诗题为“闺怨”,但一、二句非但不写怨,反而正面表现少妇因春光到来的喜悦。这似乎有悖于题旨,出人意料之外,其实,这恰恰是为反跌出后面的“悔”蓄势。前面越是充分地刻画少妇不知愁的心理,那么她因杨柳而触动的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对夫婿久出不归的幽怨,才会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