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诗句出处:《孟东野失子》;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
失子将何尤,吾将上尤天。女实主下人,与夺一何偏。
彼于女何有,乃令蕃且延。此独何罪辜,生死旬日间。
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祇为之悲,瑟缩久不安。
乃呼大灵龟,骑云款天门。问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
天曰天地人,由来不相关。吾悬日与月,吾系星与辰。
日月相噬啮,星辰踣而颠。吾不女之罪,知非女由因。
且物各有分,孰能使之然。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
鱼子满母腹,一一欲谁怜。细腰不自乳,举族常孤鳏。
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蝮蛇生子时,坼裂肠与肝。
好子虽云好,未还恩与勤。恶子不可说,鸱枭蝮蛇然。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上圣不待教,贤闻语而迁。
下愚闻语惑,虽教无由悛。大灵顿头受,即日以命还。
地祇谓大灵,女往告其人。东野夜得梦,有夫玄衣巾。
闯然入其户,三称天之言。再拜谢玄夫,收悲以欢忻。
《孟东野失子》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注释】:
问:
①询问;与“答”相对。《史记 · 管晏列传》:“晏子怪而问之。”②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复:返。)③管;干预。柳宗元《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恣:放任。)④慰问;问候。《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⑤赠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⑥通“闻”。1. 音讯。《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羁寓:寄居。)2. 名声;声誉。《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昭示。)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主:
①君;国君。《荀子·王霸》:“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理:治理。幽:暗处。化:感化。当:主管。)《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②皇帝的女儿。《后汉书·宋弘传》:“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③春秋战国时称大夫为主。《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赵孟:晋国卿大夫。当:相当于。)④主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王侯第宅皆新主。”(第:贵族的大宅子。)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子猷:王徽之字。)⑤死者的牌位。《春秋·文公二年》:“作僖公主。”⑥根本;首要的。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⑦掌管;主持。《墨子·备高临》:“十人主此车。”⑧预兆。范仲淹《奏乞宣谕大臣定河东捍御》:“河东地震数年,占书亦主城陷。”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下人:
①行为卑下或才能庸劣的人。《抱朴子·行品》:“不跻善人之迹者,~~也。”②百姓,人民。《后汉书·朱晖传》:“盐利归官,~~穷怨。”薄:
①草木丛生之地。《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②迫近。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③厚度小。与“厚”相对。《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微;少。《荀子·非相》:“知行浅薄。”⑤淡。与“浓”相对。《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⑥土地贫瘠。《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薄田十五顷。”⑦减轻。晁错《论贵粟疏》:“薄赋敛,广畜积。”⑧轻视。杜甫《戏为六绝·五》:“不薄今人爱古人。”⑨助词。用于句首。《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⑩通“箔”。1.帘子。《礼记·曲礼上》:“帷薄之外不趋。”2.养蚕的筛子或席子。《史记·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曲:与“薄”义同。)厚:
①与“薄”相对。《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厚度。《天工开物·舟车》:“粮船初制底长五丈 二尺,其板厚二寸。”《墨子·备高临》:“轮厚尺二寸。”③深。《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韩非子·难二》:“赏厚而信。”④多;丰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劳大者其禄厚。”⑤宽厚;厚道。《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⑥醇厚;味道浓。《韩非子·扬权》:“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⑦看重;厚道。《宋史·范仲淹传》:“六曰厚农桑。”《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之为宝。”胡:
①兽颔下下垂的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健家室。”③代词。1.何;什么。《汉书·萧何传》:“相国胡大罪?”2. 为什么;何故。《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统称。司马迁《报任安书》:“垂饵虎口,横挑强胡。”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⑤古国名。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定公十五年》:“二月,楚灭胡。”[胡考]长寿。《诗经·周颂·丝衣》:“胡考之休。”(休:美。)胡不:
为什么不。《诗·鄘风·相鼠》:“人而无礼,~~遄死?”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均:
①公平;平均。《诗经· 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贤:贤才。)《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韩愈《孟东野夫子》:“问天主下人,薄厚胡不均?”②全;都。《商君书·垦令》:“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墨子·尚同下》:“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③等同;同样。《荀子·议兵》:“令进而不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论衡·奇怪》:“天人同道,好恶均心。”《鹖冠子·环流》:“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④协调;调和。《后汉书·律历志上》:“均其中弦,令与黄钟相得,案画以求诸律,无不如数而应者矣。”(黄钟:古十二律之一,声调最洪大响亮。)⑤同“钧”。古代制造陶器的转轮。《管子·七法》:“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则:法则,根本。朝夕:测日影的表。运均:运旋着的制陶转轮;指难辨东西。)⑥衡量;比较。《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与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⑦计量单位。《汉书·食货志下》:“请法古,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率开一卢以卖。”(率:一概;一律。卢:酒瓮。)⑧副词。皆;都。《齐民要术·小豆》:“豆角三青两黄,拔而倒竖笼丛之,生者均熟。”(笼丛:堆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