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野狗 |
释义 | 野狗·蒲松龄·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乡民李化龙,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罹炎崐之祸,急无所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兵过既尽,未敢遽出,忽见阙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内一尸断首犹连肩上,口中作语曰:“野狗子来,奈何?”群尸参差而应曰:“奈何!”俄顷,蹶然尽倒,遂无声。李方惊颤欲起,有一物来,兽首人身,伏啮人首,遍吸其脑。李惧,匿首尸下。物来拨李肩,欲得李首。李力伏,俾不可得。物乃推覆尸而移之,首见。李大惧,手索腰下,得巨石如碗,握之。物俯身欲龁。李骤起大呼,击其首,中嘴。物嗥如鸱,掩口负痛而奔,吐血道上。就视之,于血中得二齿,中曲而端锐,长四寸余。怀归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选自《聊斋志异》] 《野狗》是篇寓意深刻的小说。蒲松龄在赠友人的诗中说:“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游戏。”这就透示出他之所以谈魅说妖,并非为奇而奇,而是借此抒发他“不称意”的“孤愤”。 这篇小说描写乡民李化龙赶上“大兵宵进”,匿身尸丛。实然看见缺头断臂的尸体,起立如林。它们害怕“野狗子来”。野狗果然来吸脑髓,当它正“俯身欲龁”李化龙时,李化龙拿块石头砸中它的嘴巴,那家伙像猫头鹰似的嗥叫着逃跑了。这看似荒唐无稽,实际上,作者是借这荒唐无稽的故事,曲折地表现对清政府镇压于七起义的抨击。采用的是反客为主的艺术手法。 公元1647年,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山东莱阳、栖霞活动,他们以巨齿山为根据地,攻宁海,克福山,杀知州,抗租税,持续斗争十五年,最后被清兵镇压了。清政府在起义地区推行株连政策,残酷地杀害了数不清的无辜群众。蒲松龄的家乡淄川离起义核心地带不远,他耳闻目睹清兵的屠杀,积愤于胸,便以此为素材写了《野狗》、《公孙九娘》等小说,揭露和抨击了清政府滥杀无辜的罪行。但是,如果直接表现义愤,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对此,作者想说,却又不能说,但又不肯不说,于是便采取侧面表达、藏主于客、以客掩护主的妙着。真可谓用心良苦了。 开头的几句便耐人寻味:“于七之乱,杀人如麻。乡民李化龙,自山中窜归。”作者单刀直入,点明小说要描绘的就是清兵镇压于七起义的罪恶。“杀人如麻”把清兵的凶残表现得鲜明、突出。李化龙从“山中窜归”,“山中”,显然是指起义军的根据地“巨齿山”。点明李化龙是起义军的战士。“窜归”,无疑是从清军的刀口底下逃出来的。赶上清兵连夜涌向巨齿山,他怕“罹炎昆之祸”,便躺在死尸堆里。罹,遭遇不幸事故。炎昆之祸,即在兵火中丧生。这时,李化龙“忽见缺头断臂之尸,起立如林。”这是“杀人如麻”四字的具体化,这阴森可怖的场面是对屠杀者形象的控诉。 随后,小说进入名为“野狗”的怪物龁尸的描写。这怪物兽头人身,似乎是人,却又是兽;明明是兽,却又象人。它来后,“伏啮人首,遍吸其脑。”作者极力描绘其残忍的本性。读者从怪物的伏尸吸脑,往往会联想到清军的屠杀起义战士。因此,清军镇压起义与怪物龁尸吸脑虽属两个不同的描写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某种联系,在作品里似分实合。作者便用这种反客为主、客中藏主的办法,巧妙地表达了对清军屠杀无辜的义愤之情。如果说,这篇小说有某种“影射”的性质,恐怕不能说是毫无根据吧。 综观《聊斋志异》,其内容基本是批判和歌颂两方面。批判封建官吏的贪婪、谄佞、昏愦、无耻,批判土豪劣绅欺压人民的罪行,批判科举制度的弊害;歌颂平民、侠士的机智、勇敢、除暴安良、助人为乐,而相当大的篇章是歌颂坚贞、纯洁的爱情。但是,象《野狗》这样深刻揭露清政府对起义农民的镇压的作品却是为数极少的。因此,这篇小说便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应该引起人们特殊的注意。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