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释子圣地
释义

释子圣地

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寺院遍布、名僧荟萃,是万千信徒朝拜的圣地。据史载,这里祠宇寺观有三百余所,其中佛教寺庵约有百余所。从记载看,最早的寺院建于晋代,多数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后新建的寺院已为数不多。
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法轮禅寺、会善寺。法轮禅寺,位于岣嵝峰,晋咸和年间建,号云龙寺。隋大业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五代时楚马殷更名为金轮寺,宋太平兴国中,太宗赐法轮寺额。这里“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诗云:“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会善寺,在会善峰,建于晋咸和年间(326—334),时称重理寺。相传为十八高僧禅会之所。据唐朝沙门惠日所撰《十八高僧传》,十八高僧指陈之惠思、梁之惠海、隋之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诚、惠亶、善伏、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伦、智明。
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台禅寺、福严禅寺、方广寺。南台禅寺,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唐天宝初,希迁禅师见此地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上,故称“石头希迁”。他传授慧能南宗禅法,影响甚广,学者日众,寺亦成为南方禅宗第一大道场。亦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希迁墓尚在,所著《参同契》刻石立于寺内。寺西有甘泉,注入寺内,名之洗钵池。宋代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寺周环境极佳,有诗吟道:“烟萝深处南台寺,景象观来地最高。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半崖牢。石桥过处数千仞,松径行时几万遭。到此心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历代曾经重修,现寺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所建。据说,日本僧六休,为唐僧希迁第四十二代孙,日本佛教曹洞宗追认南台寺为祖庭。福严禅寺,在掷钵峰,被称为岳中禅刹第一。陈太建中(569—582),法华宗先驱者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因修《法华》、《般若》,故寺称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怀让禅师也曾结庵于此,为七祖道场。寺东北有磨镜台,相传,怀让曾在此以磨砖方式启发道一,使之“决然开悟”。这里古木参天,浓荫蔽地。怀让墓在台后,有唐碑“最胜轮塔”四字,传为裴休所书。寺周景致极多,有虎跑泉、马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宝塔、坚固塔、玄泰塔、兜率桥等。风景极佳,有诗吟道:“掷笔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寺,无念十方僧。”宋绍兴年间被焚毁,虽经修复,规模已远不及前。现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禅堂等建筑。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内又有岳神殿,属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谓特色。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广寺,在莲花峰,梁天监(502—519)初,僧希遁结庵山上,为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场。唐代,李白曾到此游,留有《咏方广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描绘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闲适。方广寺之深为衡山一绝。宋元丰中,山洪暴发,移寺于峰下。明再修缮。寺有正殿和祖师殿,侧有二贤祠,西有惠海和尚补衲台、洗衲台,附近还有石涧潭、黄河潭、黑龙潭等景观。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建于梁天监年间,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讲道。有会圣阁、齐云阁、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泉、梦应泉。风景极佳,正如诗云:“绀宫清绝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晚,禹溪叙日照丹枫。”
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胜业禅寺等。上封禅寺,位于祝融峰下,原古先天观,隋炀帝时始易为寺。“其势孤峭特迥,禽鸟不能及”,下视众山如觞豆而已。因高寒,故秋初已结冰,虽盛夏亦夹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万年松亦不盈丈。若烟云稍开,四望千里,使人心旷神怡。历来游赏骚人题咏甚多,僧齐已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皆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侧有风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坛、白壁坛等。佛寺与儒、道遗址共存。胜业禅寺,在衡岳庙东,即古圣容寺。相传,夏禹建清冷宫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841—846)废之,五代楚国马氏再建,改为报国寺,北宋政和中(1111—1118)改为神霄宫,后复为寺。寺内有株禹柏树,极为高大,“庭际虽广,一柏尽蔽之”。寺后甘泉上筑有悦亭。寺中还有柳宗元所撰弥陀和尚第二碑。
此外,藏经殿也为佛教一圣地。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一部于此而得名。位于祥光峰下,殿极宏伟,周围林木繁盛。附近无碍林中还有三株“宝树”:“金钱柳”、“连理枝”、“同根生”。这里风景极为秀丽,“藏经殿之秀”为南岳四绝之一。
南岳是名僧荟萃之所,但影响最大的当推天台宗三祖师之一的慧思、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的怀让和净土宗名僧承远。
慧思(515—577),被追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二十岁受具足戒,“道志弥隆”,“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杜绝周旋迎送,每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因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每天认真完成僧人常务,不怕劳苦,然时时不忘潜心修禅。终于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后将自己悟得的道理,请教于鉴、最等法师,得到他们的赞许。研炼越久,领会越深。后游行各州,讲习禅学,其名远闻四方,学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定慧法,敷扬引喻推及其他。梁承圣三年(554),辗转来到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徒日众。陈永定二年(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实现写金字经本并贮以宝函的心愿,并撰写《立誓愿文》,陈述自己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思想。陈光大二年(568)自大苏山带徒众四十余人入住南岳,继续倡导心学(修禅),当地信徒莫不归宗。陈主(废帝)迎他到建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鉴于当时南地宏重义门(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昼谈义理,夜间修禅,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走所谓“因定发慧”的学道之路。陈主尊他为“大禅师”,道俗倾仰。后又返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讲学,“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行”,深得徒众爱戴。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则装以艾叶以避风霜。时人认为“自佛法东流凡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陈太初九年(577),从山顶下到半山道场,大集门徒,连日说法,语极苦切,旋终。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撰有《诸法无净三昧法门》二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他更推崇《法华》。认为讲《大品般若》只有讲到《法华》才讲圆顿义,这对于他的弟子智𫗱后来创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故后来被推为天台宗的三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还有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场是般若寺,即后来“岳中禅刹第一”的福严寺,另外许多地方也留有他的遗迹。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三生塔;会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会之所;高台禅院处,相传原有五百和尚居住,闻慧思将至,说:“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石上犹留车辙痕。这些传说都说明慧思在此地影响之大。
怀让(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十五岁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后往曹溪参谒六祖慧能,执侍左右十五年,得其法。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岳居般若寺,弘扬禅法。怀让居般若寺三十年,对弘扬南宗禅旨作出重要贡献。其入室弟子六人,怀让这样评价过他们:“汝等六人同澄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谭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可见道一得其心印。怀让对“心”评价是极高的,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天宝三年(744)终于衡山,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道一为其师建塔于别峰。后谥号为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

怀让(黄泽《古佛图谱》)


承远(712—802),净土宗著名僧人。四川绵竹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年二十四岁到荆州玉泉山依惠真出家。遵师嘱居南岳设教,从其化者万计。后离开衡山,到通相处学经律,又到广州向慧日求教。慧日开导他不可超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济众生。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741)归衡山。“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以专念法门书之途巷、刻之溪谷”。自处于弥陀峰岩石之下,人施之以食则食,不施之食物则食土泥草木。“羸形垢面,躬负薪樵”,虽天子征之不去,自律甚严。后在居处起“精舍”,号弥陀寺。寺内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贞元十八年(802)七月终于寺,年九十一,葬于寺之南岗。柳宗元曾为他制碑文,即《弥陀和尚碑》,立石寺门之右。代宗尊他为国师,赐其居处为般舟道场。门下最著名者为法照。
希迁(700—790),南宗禅承上启下重要代表人物。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开元十六年(728)受具戒。初师慧能(南宗禅创立者),慧能逝世后,受遗命,往庐陵清凉山师事行思(慧能弟子)。当时行思弟子众多,但最中意的还是希迁,曾说:“角虽多,一麟足矣”,给予他很高评价。在行思处得法后,于唐天宝初年(742),往南岳南台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众仰之,号石头和尚。希迁在此传授南宗禅法。当时南岳禅师怀让等人都很推崇他,对自己的门下说:“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影响更大,学者日众。南台寺成为南方禅宗一大道场。希迁殁,建塔于山脚,唐德宗赐谥号为“无际大师”。大中初年,宰相裴休书“无际禅师见相塔碑于其旁,字画遒劲。所著《参同契》、《草庵歌》由善圆师刻石立于寺内。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二十一人,后来演化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故南台寺也应是这三家的真正祖庭。
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汉州什邡县(四川什邡县)人,俗姓马,后人尊为马祖。幼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735),习禅定于衡岳山中,时居于般若寺的怀让禅师见他不凡,遂借“以砖磨镜”导之以理,使他豁然开悟。从此在衡岳师事怀让十年,得其心印。离开衡岳,先后到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开堂说法,创建禅林。大历中(766—779)居钟陵(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其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传布于天下。道一在洪州传怀让宗旨,被称为洪州宗。六祖慧能所创禅宗至此而大盛。其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各一卷。唐贞元四年(788)二月殁,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法照,唐代净土宗著名法师。据考为南梁州(治今陕西汉中)人。游于南方,永泰中(765—766)到衡山师事承远,受净土法。大历二年(767)栖止衡山云峰寺。四年(769)又于湖东寺入般舟道场。传布五会念佛法。同年离南岳衡山北上,次年至五台山,受念佛往生法门,建竹林寺为念佛三昧道场。后赴长安住敬业寺净土院,继续传布五会念佛法,在当时影响很大。唐代宗感其劝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被尊为国师。世称为五会法师。遗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
法澄(723—801),俗姓郭。居衡山云峰寺,广阅众经,故理得其深。平时“轨行峻特,器宇弘大”,有来受律者,示之以尊严整齐;有来求道者,示之以高广通达。前来受教者上自元臣硕老,下至“髻童毁齿”,凡度学者五万人。律己甚严,“冬不燠裘,饥不丰食”,为世之仪表。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乾元元年(758),唐肃宗命五岳推荐高僧,南岳首推法澄。凡莅事五十年,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诠、远、振、巽、素等人。所居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初建于梁天监中。法澄在此戒坛聚徒讲道,直至迁化。柳宗元为他撰有《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及《南岳云峰和尚塔铭》。
日悟(735—804),俗姓蒋,零陵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戒,师津大师。津大师在衡山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日悟尽得其道,接补其师地位。后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戒律规范自己,遂执业于东林恩大师。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之轨道,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得道后归而传教。度比丘众,每年凡千人,三十七年不断。唐肃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日悟即其中一人。曾于崇岭起精舍,凡南方专念佛三昧者,多由此出,被称为般舟台。逝后,唐元和三年(808),其弟子景秀为他立碑,柳宗元还为他撰写了碑文。
惠开(733—797),俗姓欧阳,潭州(治今长沙)人。天宝十一年(752)出家,大历十一年(776)登坛为大律师。曾师峻、侃以究戒律,又师秀、昱以通经教。广德二年(764),立大明寺于衡山,诏选居寺僧二十一人,以惠开为首。后衡山立“毗尼藏”,诏选讲律僧七人,惠开在选中。平时律己甚严,动皆依教戒,为学者数万。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得众若独,居尊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无以加也”。其弟子有怀信、道嵩、无染(尼)等。其塔在祝融峰西址下,碑在塔东。碑文为柳宗元所撰。
玄泰.五代时南岳高僧。因不衣丝绸,号泰布纳。居衡山紫盖峰,其寺号七宝台。豁如自适,不收门徒。深于禅理,善著文,笔若有神。时山民斩木烧山,对环境损害严重。玄泰针对此,作《畬山谣》加以劝阻。此文广为流传,楚王马殷听到后令衡州太守加以制止。玄泰是唐代一位尽职尽责的“护林员”,佛教之于保护生态环境于此可窥一斑。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