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郑敏 寻觅集 |
释义 | 郑敏 寻觅集作家简介 郑敏,现代女诗人,教授。1920年9月18日生。福建闽侯人。父亲是留法学生,回国后在河南省六河沟煤矿任工程师。她10岁上小学,随母亲回北京就读。“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迁徙南京,她考取江苏南京女子中学。抗战开始后到重庆,入沙坪坝南渝中学。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又转入哲学系。1943年毕业后即赴美留学,入布朗大学。1950年转入伊利诺州立大学研究院。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其间,曾从事英文新闻和电讯笔译工作。1956年回国,到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部,从事英国文学研究工作。1960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其创作始于1942年。早期诗集有《诗集——1942—1947》(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之一);还有一些散文和评论载于《大公报》、《益世报》副刊。1976年10月后,在《诗刊》、《星星》、香港《八方》等杂志上发表诗作。由于艺术风格相近,与王辛笛、曹辛之、唐祈、唐湜、陈敬容、杜运燮、袁可嘉、穆旦等人于1980年合出诗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并发表有关西方文学和古典哲学方面的论文多篇和一些译诗。 内容概要 风筝 (之一) 虽然它是这样淘气,/像一个拉着母亲的手/向玩具跑去的孩子。/像一匹难驾驭的烈马,/跳跃、旋转、倒立,/拒绝主人的驯服,/虽然它并不能永远、永远/向上飞,穿过云层,向宇宙/飞去,直到加入星群,/但它使我的手臂变得紧张/我的心满足而兴奋,/这是力的较量,/母亲因怀里婴儿的沉重而骄傲,/风大了,/我用双手紧握线缆/船桅为满帆而微弯,/高空的风在和我争夺,/争夺你,我的理想,/每年,每年我要把我的理想/送上高空,告诉春风,/我总是有理想,即使/每年你夺去一个/我美丽的风筝。 风筝 (之二) 风筝,你从我的心窝里飞出去,/好像黎明的海鸟飞离海岸,/翱翔啊,迎接着晨曦,/让远处吹来的冷风/梳刷你的羽毛,/你兴奋地吸着/塞北的清新,/我不知你想飘到哪里,/一旦你飞出我的胸怀,/像是海鸟摆脱了岩岸,/野马挣脱了缰绳,/你有所有的自由,/但也有可能在自由中跌死。风筝,我的灵魂,我的理想,/但我不能把你锁在我的怀里,/飞去吧,除了/你想和风一起飞舞,/你不要求什么,/譬如说:金的风筝,/玉的风筝,钻石的风筝……/但它们都不能飞,/只有竹子的骨架,/带着山的幽深,水的明澈,/清风的梦境,晨雾的迷濛,/它飞了,飞了,/飞到我不能到的地方,/不能见的时间,/它的我派往未来的使者,/每年春天我向历史提出/我的愿望,/我将在/山的忍耐,海的博大/小草的谦逊里得到答复。 昙花又悄悄地开了 (之二) 她从外面黑夜里走进来,/嘴角带着微微的笑意,/额头上有青春的光辉: /“昙花又悄悄地开了。” 是的,当黑夜带来宁静的沉思,/青春的活力渐渐入梦,/忽然闪来一个光辉的面影,/从远远的角落,/真挚、年轻、渴望、温暖……/落在黑绒似的静夜里 在母亲沉寂的心谷里/回荡着早春时的布谷声,/和追逐着布谷声的热望/然而一切是这样静悄悄,/除了嘴角无声的微笑。/在黑夜里,/昙花又悄悄地开了。 珍珠 在海底沉睡,多少年?/光阴不是白白逝去,/彩虹在凹凸的珠面/自由地闪光,泛出微红。/真的珍珠/不是最完美的珍珠。那按时培植的珍珠,/饱满而圆润的珠面,/一把,一样大小,/在美丽的腕、胸、颈上/光华夺目,最完美的珍珠,/但……不是真的珍珠。还有什么比美德更像珍珠/那最真的也许看来不是最美的,/那看来最美的也许不是最真的,/我的心灵总是被/那凹凸不平的珠面吸引着,/因为它有大海的消息 秦俑 一排排,/一队队,涌出地面,/马匹,飞飘着鬃发,/踢扬着前蹄,陪伴着你们。/你们,/从沉睡中走出来,/眼睑仍然下垂,/古代的梦沉沉地挂在/你们的衣袂上,/还有那阴暗的墓穴里的痛苦,/被埋葬了两千年的淡漠神情,/然而你们像一次造山运动,/突然涌出墓穴,/一次造海运动,/突然涌向平原,/阳光是这样温暖啊,/沐浴着你们壮健的身躯,/过去了,两千年的沉睡,/然而你们还没有完全苏醒/好像身躯在运动,/而那被缠缚的心灵/还在挣脱尸布,/亲吻着的阳光像一个爱人的吻,/会把你们/雄壮的被埋葬了的力之群/带回人间,带到/等候着你们苏醒的大地,/当你们第一次睁开两千年紧闭的眼睛/你们紧闭的嘴唇也将微微张开,/吐出一声低低的惊叹。/除了太阳/你们的面前没有什么不是新的。 冬晨所想 裸露的白杨林,/给早上橙红的太阳围上栏杆/如水的自行车,流过晨雾中的大路。/吹去吧!晨风,用你的冰冷,吹去/夜晚的焦虑,梦境的悬疑,/让世界走进你的胸怀/所有的珠丝在风雨里/解放了青翠的柏枝。/在骑车人的身后有从肺腑里/吐出的抑郁,从儿童起,人们/就在解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难题是黄山的石梯,但这是一次/没有止境的攀登,你这橙红的/诱人的冬天晨日,对孩子来说,/也只有对孩子来说,/才是悬在冬林后的一个橙黄蜜桔,/仿佛你可以伸手摘下,/而我们在登着/一层又一层的石梯。/旅行的快乐,/对每一个旅人更是眼前的风景,/一代又一代,又一代的登着石梯/我们已经看到地球这个橙红的桔子/宇宙中的好几个桔子,但是宇宙/是一种没有止境的,需要太阳们照亮的/空间,空间之外的空间,和仍然是/空间的空间……/在没有光的地方是黝黑的。让现实走进你的胸里吧,/每一棵冬季的白杨,/睡眠了的小草……/胸中的郁气落在身后,/简单而不停止的自行车轮在雾里,在大路上流过,飞过,/不停的流水,和仍然是/流水之外的流水……/在没有流水的地方是寂寞的。 作品鉴赏 郑敏的《寻觅集》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优秀诗集奖,还获过《星星》诗刊1982—1983年创作奖。然而,郑敏在当代诗坛上,是一位老诗人。她从四十年代初期开始写诗,四十年代后期已经享有诗名,出过诗集。那时候,她倾向于写抒情哲理诗。那些诗,是在知性的支架上,把她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感觉、领悟与体会,一点一点地、逐步地、耐心地,从容不迫地、舒展自如地,并且用形象的语言与种种比喻,富于魅力地表现出来。郑敏的早期诗作,以感觉见长:乍一看去,她好像在刻画事物,而实际上诗的文字所指向的,是她的感觉,很主观的东西,因而也就是她自己才有的。在经过30年中断写诗之后,她在新时期又焕发出写诗的活力。《寻觅集》是郑敏1985年以前一些诗的结集。组诗《第二个童年与海》创作于1982年早春,是她创作的一个重要起点,但在收集子时,大概是由于篇幅太长了,好些内容都删削了。诗人认为历史的进入第二个童年,与她自己的进入第二个童年,是以抹去偏见和公式为转机的;而大海给予的启示是:“安全的平静是最危险的死亡,/充满危险的波涛才是生命。”组诗是对于历史与生命的沉思。从艺术上说,有很成功的内在结构,线路、网络细密,意念、意象的运转如行云流水,充满着暗示、启发和感情的冲击波。组诗运用展开式结构法,在高潮中突然结束,给读者带来惊讶和内心激动,心灵突然豁亮,智慧突然爆发。郑敏善于选择新鲜独特的意象,往纵深开掘,赋予它象征的意义,尤其是用意象来思考,细腻地、从容地展开,着想新颖,读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秦俑》抓住出土秦俑最具特征性的细节,加以描绘。全诗运行的脉络是出土前后的对比,是阴暗墓穴与明媚阳光的鲜明对照。这是一首艺术上完整的咏物诗,可以见出诗人冷静自觉地“观看”好本领,很会感受,而且在咏物中极自然地暗寓着对于大时代的歌颂。这首诗有西方咏物诗的冷静和客观,也有很鲜明的时代性,一致公认为优秀诗篇。《昙花又悄悄地开了》一诗,构思十分别致,当一位通常心境沉寂的姑娘从夜色里走来,报告昙花悄悄开了的时候,这位姑娘就好比是昙花,内心里回荡着早春的激情,这是真正灿烂的昙花。《我渴望雨夜》从渴望的角度,带着一种几乎察觉不出的淡淡的惆怅,回顾青年时代春夜的雨游:小河,垂柳,濛濛细雨,朦胧湖面,诗人渲染了一片宁静的梦一样的无邪境界。郑敏的诗常让人产生一种惊奇感,有充满感性情趣和理性光辉的意象,强烈感染力的场面,很好的内在结构,这些因素形成了郑敏诗的魅力。四十年代的郑敏年纪尚轻,个人成长还不够深刻丰富,她那时的诗作为艺术来看,转换得比较完美,但相对来说那是比较容易的。1979年以后,郑敏碰到如何把比较深刻了的体验与感受转换成艺术真实,即艺术形式的完满、完成或成熟的课题。在她的创作里,转换包括悟性、知性与感性三个部分。悟性是总的东西的结晶,如教堂的尖顶,否则诗没有高度。知性使诗人永远保持比较清醒的状态,但不等于也不可以端出一大堆道理,诗的思想应该蕴含在“物”中。知性关联着艺术结构,完全丢掉知性,诗就好像站不起来。感性是出发点与归宿点,它不能被知性压倒。写诗的问题就在于三者适度而微妙的调节。郑敏就在处理这三者的关系中变化着,前进着。1985年以后,她寻找更深厚的创作源泉,找到了转换的新路子,因而她的诗更深厚,更凝练了,有了更多的蕴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