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
释义 |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由于它构思的新巧,意境的优美,韵味的隽永而获得广大读者的称赞。也由于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笔,反复吟唱北国之秋的特有的自然美,使这篇散文犹如一曲优美动听的咏叹调,令人神往。全篇文章,作者落墨的不是一般古今文人学士所表现的伤秋悲怀,而是独具一格,以作者自我特有的感触为基点,用饱蘸情愫的柔毫,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映衬对照,从而画出一幅神韵清绝、生机盎然,具有作者个性特征的北国秋色图。 文章的开端,作者首先将北国之秋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总体特色,作了简括地表明。接着又写出他对北国之秋渴望的心情,他之所以从南赶到北,就是为了要“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这里用“饱尝”这个动词,耐人寻味,说明作者不满足浅尝则止,而是要深沉领略。作者先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自己在南方秋天到来之时,不逢北国之秋的遐想情思。十年前他曾应聘到“北大”讲学,所以故都北京“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都在遐想中历历复现,勾起他无限的情思。然而使人领略北国“十分秋意”的却是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和“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从色、声、光和静几方面勾勒出北国秋高气爽时节特有的高远、清幽的韵律,真是耐人寻味。 文章顺势而下,作者抓住北方秋天特有的风物: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加以描绘,使我们再进一层的领略到故都之秋特有的境界。这些故都的景物,经过作者的随意点化,充满了诗情画意。北国的槐树,秋来时节,满地落蕊,颇能点缀秋色,扫帚扫过后,留下的痕迹,却令人有落寞之感。秋蝉衰弱的残声,由于北方住房的特别条件,“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北方的秋雨,作者特别强调“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果树,作者先写枣子的成熟期是秋的全盛时期,后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则是北国清秋的佳日,黄金季节到来。经过作者一番细腻的描绘、烘托、渲染,故都的秋色美便活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作者勾勒出故都之秋的图景后,笔锋一转,纵论中外文人学士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接着作者发表了自己的感慨:“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由于秋是生命转折的象征,所以与人的关系是特别深的,而“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文笔又转到北国之秋的赞颂上来,犹如咏叹调,曲调又回复到中心主旋律上来,这不仅加深对北国之秋的体认,也使我们窥测到作者对故都之秋浓郁的深情。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以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照,这从结构来讲是首尾呼应,使成一体,从笔势来看,又显得收势有力,回味无穷。尤其是作者表白“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使我们感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爱,已是到了情深意切的地步,令人感动不已。 (顾嘉炽)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