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邓肃《长相思令》 |
释义 | 邓肃《长相思令》邓肃《长相思令》邓 肃 邓 肃 三 首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雁已西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一重溪。两重溪。溪转山回路欲迷。朱阑出翠微①。梅花飞。雪花飞。醉卧幽亭不掩扉。冷香寻梦归。 红花飞。白花飞。郎与春风同别离。春归郎不归。雨霏霏②。雪霏霏。又是黄昏独掩扉。孤灯隔翠帷。 山水图(之一) 【明】 傅山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注释 ①朱阑:红色栏杆。阑,同“栏”。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②霏霏:雨雪很盛的样子。 鉴赏 如果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一棵绿树,那么“相思曲”就是它的长青藤,它成为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蔓延无际。邓肃的《长相思令》可算是青藤中的一片翠叶,虽平凡无奇,却是一叶三花,新雅别致,留待我们对小花吟味、赏析,渐渐地觉察到相思情怀的芬芳印迹。 从时间角度看:“菊花”“梅花”“雪花”标示了前两首词的时令是“秋”“冬”,而“春归”“雨霏霏”“雪霏霏”又标志第三首词的时间维度跨越了四季。三首词都用代言体,在不同的时令中表达思妇对游子的牵念之情。前二首起笔都很宏阔,“一重山。两重山”“一重溪。两重溪”,直接表现万水千山的距离阻隔,群山绵延无际,溪水潺潺不已,正是山水无情,相思无期,“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东汉徐幹《室思诗》)。如果说前两首词是以空间开篇,那么第三首词则是从时间起笔,“红花飞。白花飞”暗示年复一年的花落花开,可谓花自飘零,人自等待,红颜憔悴,相思难耐。 第一首词中,女子正“高楼颙望”,看到的是“山远天高烟水寒”,几分迷茫,几分凄凉,一切都是那么遥远,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然而,此时已是深秋,片片枫叶,染红了林间,相思恰如这浓浓的红意,郁结厚密。菊花又开,菊花又败,“雁已西飞”,人犹未还,只能独守空闺,任岁月变迁,“闲”字写出了生活的单调和冷清。 第二首词中,“朱阑出翠微”表明女子走出深闺,去寻觅游子的踪迹。溪水曲折,山路离披,“溪转山回路欲迷”写出了路的缭乱,这正与纷杂的心情相吻合,同时还暗示女子常居深闺,对楼外环境的陌生。“梅花飞。雪花飞”表明冬已来临,红梅映雪,本是人间极景,大为不俗,而她却是“醉卧幽亭不掩扉”,毫无欣赏之心,只是借酒消愁,最后在一片冷香中,她寻梦归来。细细品味,女子不辞辛苦,所去的“幽亭”应不是寻常之所,那里大概是她与游子曾经爱恋相会的地方,是“梦”的天堂,那里有他们相恋的回忆,温暖着她的心,所以她宁愿沉浸于此,长醉不归,可悲可叹。 第三首词总结全篇。“红花飞。白花飞”是春的象征,在春日,她与恋人别离,春又来,而游子却依旧漂泊在外,这两句仅六字,却包含了一年的时间辗转。“雨霏霏”是夏的标志,“雪霏霏”是冬的印记,在这时节,女子依旧“独掩扉”,细数相思。“又”字突出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变生活——等待。“孤灯隔翠帷”暗示只有孤灯与她相伴,残灯点点滴滴,摇曳直到天明。 这三首词都采用重章叠咏的复沓形式,富有民歌风情,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画面清新,格调婉曲。作者以高超的笔力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却不失凄美和幽婉,有梨花带雨般的浑然天成之感。(张雅莉) 链接 徽宗大兴花石纲。徽宗朝运送奇花异石等进奉物入京的纲船,谓之花石纲。“纲”是唐宋时官府运输物资的组织编制,以若干船、车或马匹编组成纲。花石纲以十船为一纲。徽宗即位以后大兴土木,下令在苏、湖一带采集太湖石运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花石纲自此开始。崇宁元年(1102),命宦官童贯置苏杭造作局,专门制造供宫廷使用的高级奢侈工艺品。四年,又派朱勔主领苏杭应奉局,专门搜括当地的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从此,运输这些进奉物的纲船在淮、汴诸河中舳舻相接,络绎不断,号为花石纲。在以蔡京为首的“六贼”的怂恿、策划下,朝廷用这些采自东南的花石竹木建造了豪华的大型园林。花石纲靡费公帑无数,贪官污吏不仅大肆中饱私囊,而且趁机对民间敲诈勒索、巧取豪夺,给东南地区带来无穷的灾难。方腊起义爆发,被迫暂停,起义失败后又重新恢复。直到宣和七年(1125)金军长驱南下,徽宗才不得不下罪己诏,停罢了延续二十余年的花石纲。 北宋末两浙地区的农民起义——方腊起义。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北宋后期东南地区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而“二浙之俗”“豪者如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徽宗朝在苏、杭设立“应奉局”“造作局”,勒索民间漆木等产品,人民生活陷入绝境;兼之连年灾荒,饿殍遍地,成为引爆起义的导火线;而东南流行的摩尼教则为农民起义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假托“得天符牒”,在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淳安西北)漆园召集百余教徒聚会,痛斥统治者的罪行,号召大家揭竿起义,推翻宋王朝。漆园誓师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响应,起义正式开始。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建立了农民政权。方腊利用摩尼教秘密组织发动群众,使起义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史料记载,方腊起义军把《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意改读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强烈揭露了社会不平等的本质,“法平等”一般也被视为这次起义的纲领性口号。起义军所到之处,诛杀官吏豪富,把财产分给贫苦的农民;内部贯彻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患难相助,无视“君臣上下”;在经济上“凡物用之无间,不分你我”。仅三个月,起义军就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众至近百万,“东南大震”。宋徽宗在派童贯率十五万大军前往镇压的同时,被迫“下诏罪己”,宣布撤销“造作局”“应奉局”,停止征发花石纲。宣和三年四月,在官军的进攻下,起义军与官军决战失利,方腊被捕,八月被杀。据《青溪寇轨》记载,官军杀起义军达百余万,屠杀平民不下二百万。起义军余部坚持到次年三月才最终失败。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