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连绵十三陵 一部明宫史
释义

连绵十三陵 一部明宫史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明朝不算南明,共有过十七个皇帝,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座帝陵?而且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为什么后来的皇帝都葬在北京呢?
易都易陵
朱元璋晚年担心他死后皇权旁落,以种种借口杀死了不少元勋宿将,并先后把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朱元璋一直培养他的长子朱标做皇位继承人,不料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死后葬入早已修好的南京明孝陵,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年号建文)继承。建文皇帝登基后,觉得分封在各地为王的叔父权势太大,无法控制,在其身边大臣的谋划下,采取削藩措施,要剥夺各王的权利。朱元璋第四子驻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是诸王中势力最大的,他发现势头不妙,便举起了“靖难”(为皇帝解难)的旗帜,举兵南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最后朱棣终于打进了南京。当时皇宫着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说他投火自焚而死,也有人说他乘混乱逃走,削发为僧,朱棣死后,又回到皇宫。作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建文帝不仅没有坟墓,连他的下落都是明史上的一桩悬案。
朱棣夺得皇位,成为明代的第三个皇帝,年号永乐。由于他在做燕王镇守北平时,便深知北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决意迁都北平。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正式宣布迁都。而在此之前,朱棣便安排了在北京的各项工程,派人在北京附近的昌平选定了皇家的陵址,并已动工修建十三陵的首陵长陵,此后的明朝皇帝便都葬于此。
景泰被逐
明景泰帝朱祁钰未被允许葬入十三陵,而是葬于明代嫔妃的墓地群——金山墓中。这与明史上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有关。
明代的第六个皇帝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西北蒙古族中的瓦刺部,在太师也先的统领下,大举犯明,前锋到达大同附近。明朝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害怕自己的家乡山西蔚县遭受损失,不顾群臣的反对,挟持英宗率五十万临时拼凑的大军“御驾亲征”。到大同后,不断听到前线的败讯。英宗、王振急忙下令退兵,退至土木堡(今官厅水库附近)被瓦刺军包围。最后,英宗被瓦剌军俘去,王振被明护卫将军樊忠打死,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英宗的弟弟)召集群臣讨论大计。朝臣中一派主张弃京南迁,另一派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坚决主战。主战派占优势后,当年九月郕王即帝位(年号景泰),命于谦为兵部尚书,保卫北京。于谦积极备战,使明军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迫使瓦剌军放回了明英宗。
英宗回京后,景泰帝称他为“太上皇”,让他闲居南宫。景泰八年(1457),景泰帝病危,英宗与合谋的大臣调兵千人,拥英宗夺宫门而入,宣布英宗复位,这便是“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据说他指使宦官将被废除的景泰帝勒死,并削了景泰的帝号,以王礼将景泰及其皇后葬于埋葬明朝嫔妃的京西金山。景泰七年,景泰帝曾在十三陵的黄寺岭下为自己建陵,墓未修成,英宗即复辟。不久英宗派人拆毁此陵,景泰的墓,就这样未进入十三陵。1475年,明宪宗朱见深认为其叔父朱祁钰“勘难保邦,奠安宗社”有功,恢复了他的皇帝身份,修缮其生前所建陵墓,称景帝陵,但并未将他的灵柩移入景帝陵。
挤入他人之陵
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和思宗朱由检的思陵,都不是他们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墓。
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的长子,其母原是个宫女。朱翊钧宠爱的郑贵妃后来生了第三子常洵,郑贵妃为了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将常洛的母亲王氏赶入冷宫。直到常洛十九岁时,神宗迫于祖制,才将他立为太子。
郑贵妃并不就此罢休,不断设计谋害常洛。1615年5月,有一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枣木棍闯进常洛宫中,击伤守门人,想打死太子,被捕后供称,是受郑贵妃指使的,此案便不了了之。这就是明史上的所谓“梃击案”。1620年神宗亡,常洛继位称光宗。光宗体弱多病,郑贵妃指使宦官让光宗服泄药,服后大泄不止,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又进三粒红丸,光宗只吃了两丸,就一命呜呼了,此事明史上称“红丸案”。
光宗只做了二十九天皇帝,当然还未来得及为自己造陵,而且这时他老子的丧事也还没办。有的大臣提出,景泰帝原来为自己修的那座陵还空着,可以修一下,葬入光宗。光宗就这样葬入了他人之陵,此陵改名为庆陵。
明朝末代皇帝思宗朱由检登基后,明朝政权已岌岌可危。北方满族人建立的清政权时刻都有入主京城的可能,而国内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势力日益壮大。朱由检曾经感到,陵园内风水好的地势不多,想另选陵地。当时他曾看中了京东遵化马兰峪地区(后来被清朝选作了东陵)。然而没等他为自己修造陵墓,李自成的义军便包围了北京。1644年3月的一天,朱由检登上煤山,吊死在一棵树上。
李自成进京后,命令手下将朱由检与吊死在宫中的周皇后一起葬入十三陵区内田贵妃墓中。田贵妃是朱由检的宠妃,她死后,朱由检专为她在陵园中修了这座墓。据说,在田妃生前,朱由检曾对她说过“咱俩死也在一块儿”。当然朱由检那时没想到自己死后要葬入田妃的墓。清初,清政府为笼络汉族地主阶级,按照明皇陵规制为这座陵加修了地面建筑,称之为思陵,这就是明朝皇帝的第十三座陵。从此以后,人们即把明皇陵区称作“十三陵”。
陵中皇后
明代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立下葬制,陵墓中只准葬入“一帝一后”。十三陵中的前三座陵长、献、景陵都遵行了这样的墓葬制度。从第四座陵——裕陵开始,“一帝二后”、“一帝三后”成了惯常的葬制。这种种变化,向人们透露了明代宫廷的秘史。
朱元璋曾定下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十三陵的前三陵所葬明成祖、仁宗、宣宗,都是“嫡出”(皇后所生)太子,所以,他们登基后,皇后是唯一的皇太后,死后肯定要葬入皇陵。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不再立皇后,朱棣也学父亲的做法,徐皇后死后,未再立皇后。实际上,仁宗、宣宗是确确实实的嫡长子,而明成祖朱棣却是冒牌的嫡长子。朱元璋的马皇后不曾生育,太子朱标是李淑妃所生,马氏抚为己子,宣称嫡出。朱棣是硕妃所生。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便立朱标之子为皇太孙,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他自称嫡出,登上皇位后,当然不敢立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
十三陵第四座陵裕陵所葬明英宗朱祁镇并非宣宗的“嫡出”太子,他是孙皇后私取宫人之子作为己子抚养的,但当时未被发现。等朱祁镇做了皇帝后,钱皇后久病无子,周妃又早已生了朱见深(后来的宪宗),事情便公开化,从此明朝便开始有了公开的“庶出”(嫔妃所生)太子。在“土木之变”中,英宗被瓦剌部抢走,钱皇后曾设法营救他。英宗复位后,考虑到钱皇后无子,将来太子即位后,其生母周氏肯定被尊为太后,影响钱氏的地位,所以,他临死前在遗嘱中强调了钱皇后的地位,要求钱氏死后与他合葬。英宗死后,周氏依仗儿子做了皇帝,提出钱氏无子,不应称太后,挑起了一场风波。朱见深只好采用“两宫并尊”的办法,周氏、钱氏都称太后。后来钱氏死去,周氏又提出,钱氏不能合葬裕陵。但宪宗不敢违背其父的遗嘱,想出一个办法,将裕陵地宫分为三圹,中圹放英宗,左圹放钱氏,把右圹留给周氏。为迫使周氏同意,宪宗暗中指派大臣们跪在宫门大哭了半天。周氏无法,只得答应,但提出,要把裕陵地宫左圹通中圹的隧道堵死,只有将来安放她的右圹与中圹相通。
从裕陵以后,明初“一帝一后”葬制便被破坏,皇后和因儿子做皇帝由嫔妃升任的皇太后都葬入皇陵与皇帝合葬,甚至连皇帝的祖母也要葬入帝陵。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邵氏,原是宪宗的妃子,因世宗(邵氏孙)当上皇帝而被尊为“太皇太后”,死后以皇后的资格葬入茂陵,而茂陵中已葬有王皇后和因儿子(孝宗)当皇帝由妃子升为皇太后的纪氏,这样,茂陵便成了“一帝三后”。另外,皇帝在皇后死后又新立皇后,也是一帝二、三后葬式出现的原因。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