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的技能 |
释义 |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的技能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注意规律,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内容之中,唤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振奋其思维活动的技能。“注意”是指“清醒意识状态下的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有效地唤起和组织学生的“注意”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条件。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的技能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掌握“注意规律”的分类。根据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一般可将注意分为三类型。第一类型为“不随意注意”,又称为“无意注意”。就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第二类型为“随意注意”,亦称“有意注意”。是指预先有一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主要受人的态度、目的、兴趣、情感等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第三类型为“随意后注意”,亦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明确的目的、方向性,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引起和保持“注意”。这是学习和研究内容本身的吸引所产生的。它集中了前二类型的优点也避开了它们的缺点,属高级的注意状态。②掌握唤起学生“不随意注意”的方法。主要采用刺激和直观手段,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具体做法:一是讲课中适当运用“请仔细听”、“这一点很重要”等指令性的词语作为简要提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借用授课时所发出的语言信息的组织与清晰度、音量的大小、板书字体、颜色、变化等和非语言行为如姿势、动作、手势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三是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含有丰富意象的材料,用变化的语调清晰地表达出来,激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四是注重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或适当增加学习内容的复杂性,或摆出人们对某知识在认识上造成的不一致,使学生产生新疑感、惊奇而引起注意。五是结合教学内容选用有典型性的直观物如模型、图片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材中的重点部分。但要注意到刺激物的正确放置,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准。③掌握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的方法。主要以学习目的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意志力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具体做法:一是课前要求学生读与本教材有关的书和资料。一旦教师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就会使学生在自己意识深处搜索曾经阅读过的与此教材有关的内容,并让其与教材沟通起来。促使他们的学习情绪与思维处于一个积极的兴奋状态,以引起较长时间的注意。二是在课始,教师向学生交待具体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以唤起较长时间的注意。三是授课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讲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浅”处和“简”处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到求知的愉快,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四是教学生学会做听课笔记。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注意集中指向教学内容,而不致于注意不该注意的地方。五是以提问、作业等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意志力,学会排除各方面因素的干扰,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较长时间的注意。六是安排好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急张驰,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有高涨、有低谷、不断跌宕起伏,做到劳逸结合,以此调节学生的注意力。④掌握唤起“随意后注意”的方法。“随意后注意”是由“随意注意”发展而来的高级的注意形态。它来自于学习内容本身对学生的一种深深的吸引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学生学会学习。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学会克服内外干扰,便可在更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在某学科上,直至达到目的。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先唤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继而再引入“随意注意”,让这两种注意得以轮替调节,相互转换,使学生有效地维持着较长时间的注意,进入“随意后注意”的状态。⑤通过设计问题控制与引导学生的注意。 运用上述技能时,教师的“注意”也需要随机调节。课堂上,教师的注意随时都受着学生注意的制约。为保证课堂教学能向预定的教学目标趋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注意”程度及其变化,随时调节自己的“注意”。如学生的“注意”已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教师的注意重心就应由组织教学偏移到讲授知识上;反之学生的“注意”下降,教师的“注意”重心应由讲授偏移到组织教学上来。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