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明帝曹叡
释义

明帝曹叡

明帝曹叡 

曹叡(205——239),魏文帝曹丕之子,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黄初七年 (226),曹丕死后,继位为帝。传说在他即位后第七年年初的一天,与郭夫人一起出游摩陂 (今河南郏县南),忽然有侍卫报告,摩陂井中有青龙出现。曹叡一听,忙携夫人前往观看,果见井中有鳞甲出现。曹叡极为高兴,认为这是曹魏兴旺的征兆。立即下令将年号由太和改为青龙,将摩陂改为龙陂。他希望曹魏政权能象龙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过,他的美好愿望并没有成为现实。从他死后,曹魏政权便大权旁落,开始了衰亡的过程。

一、围猎得宠,因仁而立

汉延康元年 (220)正月,曹操死,曹丕袭位为魏王。这时的曹叡年方十五,英俊潇洒,颇得父亲曹丕的喜爱。由于宫中的条件比较优越,少年的曹叡聪明好学,能文能武,尤其是骑马射箭的技术极为娴熟。就在这年初春的一天,首都洛阳的天气虽说还有些寒意,但已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早晨的太阳普照大地,天空一片晴朗。望着屋外明媚的春光,曹丕再也坐不住了,他吩咐下人做好外出打猎的准备,然后带着儿子曹叡直奔山中。不多时,就见山坞中奔出子母二鹿,行在前面的曹丕举箭射死鹿母,回头见小鹿已跑至曹叡马前,曹丕大声喊道:“快射死它!”曹叡却在马上抽泣着,轻声说道:“陛下已射死鹿母,我怎忍心再将鹿子杀死?”曹丕听后,怦然心动,扔下手中的弓箭,动情地说道:“我儿真是仁德之主啊!”于是罢猎回宫。这次围猎中曹叡的举动使曹丕大为感动,心想这么小的孩子,竟有如此仁慈之心,长大后,定能宽厚待人,治好国家。于是封曹叡为平原王,并有了立为太子的打算。

曹叡想不到,这次围猎,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使他日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为在此之前,虽然曹丕喜欢他,但因生母的失宠,曹叡在宫中的生活并不十分如意。

曹叡的生母甄氏,原为袁绍的二儿子袁熙之妇,当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 (今河南安阳北)时,见甄氏之美,便娶为妻,随后即生曹叡。曹叡自幼聪明,得到曹丕的喜爱。但是,此后不久,曹丕又纳安平人郭永之女为贵妃,郭贵妃聪明伶俐,深得曹丕爱怜,甄氏逐渐失宠。特别是曹丕继位为魏王后,郭贵妃一心想谋正宫,对甄氏加以排挤,甚至说曹叡不是曹丕的儿子,而是甄氏与袁熙生的,曹丕信以为真,对甄氏常加斥责,使甄氏的日子极为难过。这时的曹叡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开始注意宫廷内的事情了,他感觉到随着母亲的失宠,一些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幸亏与曹丕的这次围猎,才使他在宫中的地位有了转机。

曹魏黄初二年(221)夏天,曹丕患病,昏迷不醒,一心想除掉甄氏的郭贵妃便与大臣张韬商量了一条计策,她让张韬刻了一个木偶人,上面写上曹丕的出生年月,然后呈给曹丕,并对他说:“这是在甄氏那里找到的,是用来害你的。”曹丕听后,极为愤怒,遂下令将甄氏勒死于冷宫,立郭贵妃为后。

年少的曹叡虽然不知生母被害的经过,但是生母的死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阴影,使他失去了温馨的母爱,失去了少年的活泼和纯真,过早地开始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形成了沉毅好断的性格。由于郭贵妃没有儿子,甄氏死后,便把曹叡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曹叡也不得不遵从。自此,每天除请安之外,只潜心读书,很少参予宫廷里的其他活动。

黄初七年(226)夏天,曹丕得了伤寒,虽经多方医治,仍不见效,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五、六年前,与曹叡一起围猎的事,他久久难以忘怀。心想有这样的仁慈之主统治国家,他也就放心了。于是下令立曹叡为太子,并嘱咐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等辅助曹叡。不久,曹丕死,曹叡继位,改元太和。由于曹叡继位前,一直住在东宫,只专心读书,不跟文武官员结交,不过问政治,所以当皇帝后,群臣都想一睹他的风采。一天,曹叡单独召见侍中刘晔,两人谈论了一天,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紧张地等待消息。刘晔走出宫廷后,大家忙问他对新帝的印象如何,刘晔回答说: “与秦始皇、汉武帝是一个等级的,只是才干、风度稍差一些。” 文武百官听后才放下心来。

二、任用贤能 罢黜虚伪

曹叡上台后,对当时朝廷内的形势作了清醒的估计,想到自己继位前,不过问政治,不了解文武官员的情况,又没有可以信赖的人,要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是十分不易的。在对朝廷的官员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这位年轻的皇帝便作出了决定: 第一步,必须优惠前朝的大臣,只有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他的统治才会顺利。等到他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大权,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再进行第二步,即考察官吏,任用贤能,罢黜浮华,只有得到贤能官吏的相助,他的统治才会长久,对他来说,这一步是极为重要的。

在即位当年 (226) 的十二月,曹叡便开始行动,擢升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曹叡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对他们极为尊重,赢得了人心,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接着,将这些有实力的官吏分配到各地,以曹休镇守淮南,曹真镇守关中,司马懿镇守南阳,让他们独挡一面。这样做,既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力,使他们高兴,又将力量分散到各地,有利于他在中央的执政。通过这些办法,曹叡把中央政府的权力紧紧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之后,他便开始整顿吏制,任命有实干精神的人做官,而将虚伪、浮华的官吏罢免。

太和二年 (228),诸葛亮北伐曹魏失败后,关中三郡重新归魏。这时,西北的局势动荡不安,急需有实干精神的人前去任职。曹叡考察了一些官员的情况后,任命燕国(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徐邈为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徐邈在凉州推广农业,鼓励耕田;建立学校,罢黜贪官污吏; 对羌人、胡人,同样以法治理。使凉州境内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太和二年(228)九月,镇守淮南的曹休逝世。曹叡任命将军满宠接替曹休,镇守淮南。不久,扬州刺史王凌上书指控满宠,说他年纪老迈,又喜爱饮酒,不适合担任独当一面的大员。曹叡决定进行考察,他将满宠召回洛阳,发现他体格健壮,精神饱满,遂加以慰劳,让他继续任职,满宠曾当过汝南郡长、豫州刺史,有作战经验,以后抵御了东吴的进攻,保证了边疆安全。

当诸葛亮不断北伐,西北出现危机时,曹叡重用司马懿抗蜀,后又令他征伐辽东,随着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司马懿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这是曹叡用人上的一个失误。曹叡的用人原则与曹丕相同,重用异姓,疏远同姓,不给诸王军政实权。这样做,可以避免宫廷内部同姓之间争权夺利的诛杀,但却使有才干的异姓官吏乘机扩大势力。对这种情况,曹植曾两次上书,指出: “异姓的臣属,有利的时候,霸住官位不放,危险的时候赶快逃开; 而皇族子弟祈求国家平安,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现在,恰恰相反,皇族疏远,异性亲近,使我十分困惑。”对他的忠告,曹叡并未重视,这就为司马懿势力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除重用贤能的官僚外,曹叡还注意对官员进行考察,用法律进行监督。太和三年(229) 冬,曹叡下诏令司空陈群等修改汉朝法规,制定《新律》 (治民) 十八篇、《州郡令》 (治地方官) 四十五篇、《文官令》 (治朝官)、《军律》 (治军) 共一百八十多篇,要求官员认真遵守,不得违犯。

曹叡还经常颁布诏书,要求官员务实、肯干。发现浮夸、虚伪的官员便给予罢免。曹魏太和三年 (230),董昭上书曹叡,指出当时的一些官员结交党羽,趋炎附势,为了攫取一点小名小利,结成集团,互相恭维。他是针对当时政府内部出现的空谈现象而提出的。尚书诸葛诞、中书郎邓飏等人,结成一个互相吹捧的小圈子,称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是“四聪”,诸葛诞等八人是“八达”,刘放的儿子刘熙等人是“三预”。他们互相恭维,影响极坏。曹叡看到奏书后,立即下诏: “社会风气的朴实和浮华,随着教育变化而改变。兵荒马乱以来,儒家经典的研究工作完全荒废; 青年的兴趣和进取方法,不再受经典约束,岂不是训导不当,任用官员时,从不考虑他品德的缘故! 现在严格调查,从郎吏开始,学问可以通晓儒家一种经典,才干可以担任地方官的,应参加经学博士主持的考试,考试成绩优等的,录用;其他华而不实,不务正道的人,罢黜”。于是,诸葛诞、邓飏等都被免职。

太和六年 (232),曹叡又将不讲实话只一味迎合自己的侍中刘晔逐出中枢机关。刘晔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受到曹叡的亲近尊重,经常与他讨论问题,制定决策。曹叡曾打算攻击蜀国,政府官员一致反对。刘晔晋见曹叡时,却表示赞成。但是出宫后跟文武百官讨论时,又跟大家的立场一致,表示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开始时大家都不知道。一天,中领军杨暨与曹叡讨论出兵攻蜀的事,肯切劝阻曹叡不要出兵。曹叡说:“你是一介书生,怎么懂得军事?”杨暨说: “我的话固然没有份量,可是刘晔是先帝 (曹操及曹丕) 时的智囊,他也认为不可出军。”曹叡说: “怪了! 刘晔在我面前,却是认为可以出军。”杨暨说: “我可以跟他当面对质。”于是,曹叡召见刘晔,询问刘晔的意见,刘晔闭口不答。后来,刘晔单独晋见,抱怨曹叡泄露军机,曹叡只好向他道谦。然而终于有人揭穿刘晔底牌,向曹叡报告说:“刘晔并不是真正的忠心,他只是观察陛下的意向,顺势迎合而已。陛下不信的话,可以试一试,把陛下所反对的事情,当作赞成的事情告诉刘晔,问他的意见。他如果反对,是他的见解果然跟陛下的见解相合,如果每项他都赞同,自然就露出原形。”曹叡用这个办法验证,果然发现刘晔不老实,从此与他疏远。不久,刘晔被逐出中枢机关。

正是由于曹叡重用朴实无华的官员,使得曹魏内部局势比较稳定,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所发展。洛阳地区垦田很多,洛阳以外的四周各郡,垦田的数量也大有增加。关中地区已有余粮。冶铁及工具制造业也有所发展。商品交换有了新的起色。经过官员的讨论,重新发行文帝时废除的五诛钱,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物易物的局面。国内形势的稳定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对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证。

三、南防蜀吴,北伐辽东

太和元年(227)春,诸葛亮决定利用曹丕死,曹叡刚继位的时机出兵北伐。临行前,他给刘禅上了一个《出师表》,表明了统一中原的壮志。然后领兵进驻汉中 (今陕西南郑),伺机进攻。曹叡得知诸葛亮已到汉中后,打算先发制人,大举攻蜀,于是便询问散骑常侍孙资该采取什么对策,孙资说:“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险阻,而且我们阻遏东吴的精锐部队十五、六万人,必须征调参战; 除此之外,恐怕还要征集更多的兵力。于是,天下将一片混乱,费用也相对增加,陛下必须深思熟虑。不如只用现有的部队,命令各将分别把守险要,就足以使强敌恐惧,使疆场平安。只要几年的时间,我们便会日渐强盛,东吴、蜀汉,自己就会疲惫衰落。”曹叡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停止行动,只是采取防御的战略。

这时,投降曹魏的蜀将孟达,与诸葛亮取得联系,准备起兵叛变,曹叡封司马懿为平西都督,令他起用南阳各路军马前往平叛。司马懿接到诏书后,立即出发,在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 杀死孟达。

太和二年(228)春,诸葛亮领兵北上,定下了先取陇右,再取关中的战略。曹魏守将夏侯楙前往关中迎敌,由于他性急悭吝,又无作战经验,结果蜀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位于陇右的天水 (今甘肃甘谷)、南安 (今甘肃陇西)、安定 (今甘肃镇原) 三郡很快被蜀军占领。关中震动。曹叡召见文武大臣,商量计策,他问道: “有什么办法可以击退蜀军呢?”太尉华歆说道: “必须陛下亲自出征,否则的话,长安将会失去,关中的局势就更危险了。”为安定民心,曹叡说道:“诸葛亮一向依靠山势保护,今天自投罗网,正跟兵法上逼迫敌人上门的谋略相合,这次一定可以击破诸葛亮。”于是命右将军张郃率领五万人与大将军曹真一起阻击蜀军。自己则御驾亲征,前往长安,鼓舞士气。

右将军张郃率军抵达街亭 (今甘肃秦安东北),与蜀军前锋马谡相遇。张郃切断蜀军水援,然后督军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街亭之败,使诸葛亮失掉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只好引兵退回汉中。四月八日 ,曹叡由长安返回首都洛阳。

接着,诸葛亮又发动了两次北伐,都没有大的进展。太和五年(231)春,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这时,曹真已死。曹叡派用兵如神的司马懿领兵同诸葛亮对抗。司马懿采取凭险坚守,拒不出战的办法,拖住蜀军。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撤走,蜀、魏之间的战争才告结束。因司马懿阻击蜀军有功,青龙三年 (235),被提升为太尉,从此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与诸葛亮的北伐相呼应,东吴也几次派兵进攻曹魏的南部地区。曹叡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黄初七年(226)八月,孙权听到曹丕死亡的消息后,御驾亲征,进攻曹魏的江夏郡(今湖北安陆北),魏将文聘据城坚守。消息传到洛阳后,曹魏政府的一些官员要求出兵援救,曹叡却说: “孙权的优势是在水上作战,而今竟离开水面,对陆地上的城垣进攻,只不过指望守城将士没有防备。现在,文聘据城坚守,说明孙权的突击没有成功。所以孙权必定不会久留。”几天后果然传来孙权撤退的消息,文武百官听后,对新皇帝的判断力极为佩服。

青龙二年(234)五月,孙权为响应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率军直指合肥(今安徽合肥) 新城。征南将军满宠打算放弃合肥新城,引诱东吴军队深入距合肥九十公里的寿春(今安徽寿县)。曹叡说: “从前,先帝 (曹操、曹丕)东方固守合肥,南方固守襄阳 (今湖北襄樊),西方固守祁山 (今甘肃西和),每次都在城下打败敌人的进攻,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绝不许后退。即使孙权攻合肥新城,也一定不能攻克。各将皆应据城坚守,我立即亲征。”七月,曹叡乘御舟,亲自东征。

这时,满宠募集敢死队,烧毁东吴军队的攻城武器,射死孙权的侄子孙泰。由于水土不服,东吴将士很多染上疾病,形势对东吴极为不利。当曹叡距合肥还有数百里的时候,扮演迷惑敌人角色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孙权最初认为曹叡不可能亲自出马,所以当得知曹叡亲率大军就要来到的消息时,立即退兵回朝。

打退东吴的进攻后,一些文武官员认为司马懿正在西方与诸葛亮对峙,建议曹叡前往长安。曹叡却说:“孙权逃走,诸葛亮也会胆破,司马懿足可以制服他,不用忧虑。”于是,进抵寿春,赏赐各级将领。八月二十九日返回许昌。东南一带,从此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

在抵御了蜀、吴的北伐后,局势相对稳定了几年。不想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独立,自称燕王,准备割据称雄,与曹魏对抗。曹叡听到消息后,后悔当初没听刘晔的话,以致出现了这种情况。原来,早在曹魏太和二年(228)刘晔就对曹叡说:“公孙家的官位,是东汉时所任命,而竟然成了世袭的。水路有大海阻隔,陆路有群山阻断,对外结交蛮族,距离中央遥远,难以控制。而他们一家,当权日久,今天如果不加以诛杀,定有后患。可是,等到他已怀二心,发兵守险,我们再进行讨伐,将有很多困难。不如趁公孙渊刚刚就位,出其不意,大军突然压境,高悬赏额,不必战斗,即可平定。”曹叡当时没有采纳,任命公孙渊当杨烈将军,兼辽东郡长。曹魏太和七年(233)十二月,曹叡又擢升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爵。使公孙渊得以在辽东暗自纠集势力,直到公开割据,曹叡已经悔之晚矣!

景初二年 (238),曹叡把司马懿召回洛阳,命他率军四万,讨伐公孙渊。参与决策的官员中,有人认为四万人太多,军费难以筹措。曹叡说:“四千里远征,虽然要靠出奇制胜,但也要依靠实力,不应该计较费用。”他又问司马懿说: “公孙渊会有什么反应?”司马懿回答说: “公孙渊放弃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先行逃走,是上策。在辽东边界抵抗大军,是次策。如果坐在那里坚守襄平,我们一定可以抓获他。”曹叡又问:“那么,公孙渊会怎么样?”司马懿回答说:“只有有智慧的人,知己知彼,才可以放弃某些东西,公孙渊的聪明智慧都达不到这种程度。”又说:“现在,他判断我们孤军远征,不可能持久,所以一定先在辽河阻击,然后退守襄平。” 曹叡又问: “往返需要多少天?” 司马懿说:“前进一百天,攻击一百天,回程一百天,途中休息六十天,加在一起计算,不会超过一年。”经过这番询问,曹叡心中有了底,便令司马懿率军出征。

司马懿到辽东后,避开公孙渊的阻击,直奔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包围襄平城。这时适逢连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尺,魏军非常恐慌。消息传到朝廷后,一些官员要求召司马懿回师,曹叡说:“司马懿遇到困难,自然会想法克服,捉拿公孙渊指日可待,你们何必担忧呢?”

不久,雨停水退,魏军把襄平城团团包围起来,日夜攻打,最后杀死公孙渊,占据襄平城。辽东一带的局势重新稳定下来。

四、大兴土木 纵情淫乐

曹叡有一种建筑宫殿的狂热,他刚刚即位,就在邺城 (今河北临漳) 给母亲甄氏建筑墓园。司徒王朗前往视察工程进度,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穷苦,而曹叡仍不停地大兴宫殿,便上书劝阻说: “如果有远大的志向,就必须省略眼前的享受;全力对付外国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国内的节俭。而今,建始殿前面,足够容纳朝会时的文武百官; 崇华殿后面,足够容纳宫廷妃妾; 华林园、天渊池,也足够摆设筵席,游乐欢宴。不妨先筑成基础,修建城垣,其他工程,都延迟到丰收之年。现在专心劝导耕田,重点集中农业,并加强军事训练,这样就会使人民富庶,兵力强大,敌人自然臣服。”曹叡并不以为然,下令在洛阳修建皇家祭庙。太和三年(229)祭庙落成,于是把高帝曹腾、太帝曹嵩、武帝曹操、文帝曹丕四人的牌位,从邺城迎来供奉。

太和六年 (232) 七月,曹叡前往摩陂,整修许昌宫,兴建景福殿、承光殿。之后,又在洛阳兴建洛阳宫,造昭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又命令马钧监造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众多的民夫被征调到洛阳服役,使得土地无人耕种,大片荒芜。司空陈群上书劝阻,曹叡却说: “帝王事业和帝王宫殿应该并行,等到把敌人消灭之后,只要停止军事行动就可以了,不用再大兴土木了。”宫殿的兴建仍继续进行。百姓劳役不断,怨声载道。少府杨阜上书说:“陛下只管自己的快乐舒适,只关心自己的宫殿楼台,势必招来朝廷倾覆、国家灭亡的灾难。” 中书侍郎王基、侍中高堂隆的上书,措词也很激烈。曹叡对这些忠直言论,虽然不能完全听从,但都能宽大包容。

曹叡曾下诏说:“我最关切的就是宫殿能不能按时完成,督办这项事情的官员,一定要尽心尽力。”有时,因宫殿工程在时限内没有完工,曹叡亲自召见监督宫殿工程的官员查问,官员们还未陈述完原因,便被卫士举刀砍死。他把宫殿的修建看成是最为重要的。

为了自己享乐的需要,他命马钧制成 “水转百戏”,都用水力推动,有木人击鼓、木人吹箫、木人跳绳、木人斗剑、木人捣米、木人推磨、木人斗鸡,非常精巧。他又命令马钧将汉武帝在长安所建的柏梁台移至洛阳,因铜柱太重,搬移不动,遂令人将铜柱打碎,铸成两个铜人,号为 “翁仲”,放在洛阳的司马门外。

为了出游的方便,他又指使马钧造成指南车,他乘车随意游幸,遇到中意的美女,即叫上车,拉至宫中,致使宫中的美女有数千人之多。后宫的费用几乎与军费相等。曹叡沉迷在美女阵中。选拔了读书识字的美女六人担任女尚书,授权给她们处理政府官员呈报的奏章,认为可行的,就代替皇帝批准。在他专宠郭夫人之后,整天在一起取乐。皇后毛氏有怨言,立即被他赐死,重演了一场甄氏的悲剧。看来这位当年以仁慈出名的少年,如今却并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

由于他肆淫不已,虽到壮年,还未得子。廷尉高柔上书说:“这恐怕与皇宫里后妃姬妾数目太多有关。我愚昧地认为,只需要选择少数端庄贤淑的美女留在宫中,其他的都遣送回家。使陛下得以休息静养,清心寡欲。如此,才能多子多孙。”曹叡回答说: “你分析得很清楚,其他的事情,也望你进言!”但是,他并没有按照高柔说的去做。为使王位有人接替。于青龙三年从宗室中领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名芳,被立为齐王,一个名询,被立为秦王。

五、临终托孤

由于曹叡的荒淫无度,虽只有三十多岁,却已骨瘦如柴,疾病缠身。景初二年(238)十二月的一天夜里,听着屋外凛冽的北风,身患重病的曹叡感到一阵恐惧。忽然,一阵冷风,吹灭了宫灯,恍惚之中,曹叡似乎见到毛皇后领着十几个宫人哭着前来索命。从此,病情日益加重,卧床不起。这时,曹叡想到曹芳、曹询年纪还小,不能理政,十分为身后之事担忧。认为只有用靠得住的人辅政,才可以放心离去。经过一番考虑,他任命了与他从小友好的叔父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让他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都为皇族子弟。燕王曹宇,性情谦恭温和,向曹叡恳切推辞,曹叡便把刘放、孙资唤到卧室,问他们说: “燕王究竟是什么意思?”刘放、孙资正担心他们当权对自己不利,便借机说道:“燕王有自知之明,知道担负不了这么重大的责任,所以推辞。”曹叡接着问道:“那么,谁有这个能力?”当时,只有曹爽在一旁,加上过去他们得到过曹真的许多好处,于是便推荐曹爽,并且建议 “最好教司马懿也参与。”曹叡便问曹爽: “你能担负这个重任吗?”曹爽憋得满头大汗,不知如何回答。刘放暗中用脚踢他,附在他耳朵上悄悄说道:“我愿用生命保护皇家。”这才为他解脱了困境。曹叡决定命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刘放、孙资达到了目的,高兴地离去。曹叡仔细一想,又觉得曹爽能力不足,由曹宇辅政更好,于是又改变主意,下诏收回前令。刘放、孙资晋见曹叡,再作请求。这时,曹叡已是昏迷不醒,无力再作更动,只好采纳他们的建议。为了不使皇帝再改变主意,刘放说:“最好由陛下亲笔书写诏书。”曹叡说:“我手脚发软,不能提笔。”刘放爬上御床,握着曹叡的手,勉强写下遗嘱,马上拿出宫,高声宣布说: “有圣旨,燕王曹宇等,一律免职,不准在宫廷停留。” 曹宇大为惊愕,含泪而去。

曹叡又令仆役,拿着手令,前往征召司马懿。这时,司马懿正行在前往关中的路上。因为曹燕王曹宇认为关中的防务极为重要,下令让司马懿平定辽东后,返回长安。司马懿先后接到两种不同的命令,怀疑京师发生了政变,于是,紧急上路,日夜兼程,赶回洛阳。当他入宫晋见时,曹叡已是生命垂危了。他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强忍不死,就是等你。我把后事托付给你,由你跟曹爽辅佐幼儿,能够相见,虽死无恨。”接着,把曹芳、曹询叫到床前,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 “就是他了,你要看清楚,不要记错。”司马懿上前说道: “陛下放心,先帝 (曹丕) 不是也将陛下托付给我了吗?”曹叡听后,放心地说道: “你愿意辅助他就好了。”于是,便让曹芳上去紧抱司马懿的脖子。这一幕动人的托孤场面,使在场的官员都掉下了眼泪。当天,曹叡便离开了人世。

曹叡在位13年,终年35岁。死后被追谥为烈祖明皇帝,葬于高平陵。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