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辛弃疾《鹧鸪天》
释义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①鹅湖:《铅山县志》记载:“鹅湖山在县东北,周回四十馀里……《鄱阳记》云:‘山上有湖多生荷,故名荷湖。’东晋人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更名鹅湖。”②簟(diàn):竹席。③浑:全。④书咄咄:据《晋书《殷浩传》,殷浩被黜放后,口无怨言,只是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个字。咄咄(duō),感叹声。⑤且休休:据《新唐书《卓行传》,唐末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取名“休休”,并作文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⑥一丘一壑:《世说新语《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居带湖时所作。鹅湖即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的发生地,湖在江西上饶铅山县东北的鹅湖山上。根据题序,本词是家居上饶的稼轩从鹅湖归来后,新病初愈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景,下片述怀:写景部分以意象的锻炼取胜,述怀部分则以典故的化用见长。结语用语浅俗,如随口道出,却蕴蓄着深沉的情感,成为广受推崇的千古名句。

全词紧紧围绕“病”字,不论所写的景物还是所述的情怀都有很明显的倾向性,被打上了衰弱的烙印。整首词弥漫着一股难以排遣的倦意,但它又不像一般的此类作品那样一味嗟叹衰病,而是将对筋力潜衰的感觉埋藏于景物的性状和动态中。衰弱之人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枕、席、溪、堂给作者的共同感官印象是冷,它们预示着秋的来临。起头一句不仅为全词定下了清冷的基调,而且以极为精简的笔墨从侧面刻画出了“望秋而先陨”的筋力早衰的词人形象。从作者对枕簟溪堂的清冷的感知中我们可以推测词人这段时间长与枕席相伴的卧病状态,病中多的是百无聊赖的闲暇与清寂,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去静观云起云收。傍水的浮云在傍晚散尽,又是一个悠悠永昼。下面两句对仗色彩对比鲜明,一扫前两句的凄清之气。作者对莲与鸟的拟人化处理相当传神地表现了他眼中景物的情状甚至是心绪。莲与鸟不仅形成一红一白的色彩上的对比,而且境遇也大不相同:红莲彼此依偎,而白鸟独自愁怨;红莲如因醉酒而脸红的美人,白鸟却因愁多白发生;红莲白鸟皆无言,但一是陶醉一是忧愁。明沈际飞《草堂诗馀》说稼轩此词“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花鸟兀自存在,而一旦进入词人眼中便为他内心情绪所投射。花的热闹与鸟的冷寂,醉酒的情态与早生的华发不能不令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大业未成而罢居带湖、筋力早衰而借酒浇愁的境遇。

上片精练的写景充分反映出词人不俗的观察力和超凡的笔力。虽是流连细物,但胸中沉郁之气已然升腾纸上。下片是连续的抒怀,三个句子接连涌出,不容稍歇。虽是使用典故和成句,但势如破竹,如自出胸臆,上片隐伏于景物之中的忧怨情感至此变得明朗旷达。晋朝的殷浩被罢黜后终日用手指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心中积怨可想。辛弃疾遭到参劾罢居带湖,处境与之类似,胸中自然也有一股难以排遣的不平之气,因而“书咄咄”可以理解为他要仿效前人以空中书字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感。紧接着的一个三字句用的是唐末著名隐士司空图的故事,借用“休休亭”之“休休”的用意,表达甘于引退、尽情享受闲适恬淡之乐的思想。同时“休”字的多义性使得这个句子可作多种理解,它又可以看作对“书咄咄”的行为的否定,“休书咄咄”,那便是全然地放下心中负累,啸傲烟霞,恬然自适。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一组短促的音节,形成很强的情感冲击力。词人悲愤和自适的两种情绪在其中激荡,随之而来的“丘壑风流”则化解了这种内心的焦灼。

述怀之后是两句平淡的叙述:病起之后不知筋力衰弱了多少,只是觉得懒于登楼了。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分析道:“人之由壮而衰,积渐初不自觉,迨懒上高楼,始知老之将至,如一叶落而知秋至矣。”唐刘禹锡在《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中也有“筋力上楼知”的说法,可见古人将懒上高楼视作衰老的重要征兆。流年暗换,筋力潜衰,始不易察觉,等到登高而觉力不从心时便知自己已垂垂老矣,此时必有一种悲凄失落之感袭上心头。稼轩此词并不直接地嗟叹病后突如其来的衰老,而是跳出感伤的格套,不动声色地叙述自己的客观感受,于平易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壮志未酬头先白,楼观甫成人已去的悲凉幽愤。清黄苏在《蓼园词选》中指出了这种放开来写的手法所产生的“不即不离”之妙:看似略不经意,可谓“不即”;以淡语写深情,寓悲壮于闲适之中,又可谓“不离”。清谭献激赏结尾两句,不仅自己常常吟诵之,而且认为填词者当于此等句意求消息。(刘珺珺)

集评 清《黄苏:“其有《匪风》《下泉》之思乎? 可以悲其志矣。”(《蓼园词选》)

清《陈廷焯:“余所爱者,如‘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是愁’,又‘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之类,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深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札,斯为绝技。”(《白雨斋词话》卷一)



水阁清幽图 【元】 黄公望 南京博物院藏



链接 宋代学术史上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出面约请朱熹、陆九渊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举行一次会晤,讨论为学异同,意在调和两人的矛盾。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在认识、修养方法上极力主张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时“理”的认识,也就是他常说的“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而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则根据“心即理”的原则,对朱熹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应该“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重点强调“尊德性”。朱、陆二人各执己见,相互攻讦,在辩论开始之初陆九渊的兄长陆九龄赋诗讥讽朱熹曰“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陆九渊和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鹧鸪天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 ①鹅湖:参见1012页辛弃疾《鹧鸪天》注①。②着意:注意,特意。③信步:无目的地随意行走。④“诗未成”句:化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诗句:“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⑤竹杖芒鞋: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草鞋。⑥野蒿(hāo):野生的蒿草。⑦寒食: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日或二日,不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故名。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诗经《周南《葛覃》:“归宁父母。”⑧陌:田间的小路。



杨竹西小像 【元】王绎 倪瓒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淳熙年间罢居上饶时所作,是另一首《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的姊妹篇。

上片交代自己的行止,下片铺开一幅寻春途中所见的美景。全词在“着意”与“信步”之间展开,可以说整个前半部分都在论证“着意寻春”之难,而后半部分则描画出了信步遇春之乐。作者在开篇处便明确交代了态度,寻春之事,兴起而往,兴尽便回,加之当时词人疾病初愈,筋力新衰,想尽兴游春恐不能如愿。更可行的方式似乎是信步游来,随遇而安,且行且止,小憩小酌。行倦、雨催两句举例论证了刻意寻春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山中峰回路转,美景令人应接不暇,无奈渐入佳境之时体力难支,倦怠思憩,不能继续饱览胜景;游目骋怀,欲赋游春之词,可诗还未成,头顶已是黑云压境,不容人驻留遣怀。天下事不如意者常八九,着意愈多,失意愈甚。一句“何如”道出了词人的选择,具体“信步两三杯”的收获如何,就是下片将要展开的内容。

上阕的议论是“启”,下阕的描叙是“承”,是“合”。词人换上山林野老的行头,携竹杖、着芒鞋,啸傲行吟,无车马之累。一路行来,随遇而安,即景抒怀,妙趣横生,心态的转变令入眼之景也变得清丽活泼起来。“朱朱粉粉”两个叠词不仅色彩明丽而且具有轻快的跳跃性,用来描写路边红白相间的野草,足见游春者内心的轻快欢畅。因为内心了无挂碍,恬淡闲适,所以路边并不惹人注意的野花野草也变得妩媚起来。如果说植物的盎然生机还不足以传达蓬勃的春意的话,那么人的出现也许可以将春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作者用朱朱粉粉的花草点染的春日画卷中突然闯入了几个归宁的少妇,人未见而笑语先来,他们背着装满桑叶的竹篓从乡间小路的另一头款款走来。镜头慢慢推近,她们的身影越来越明晰。《陌上桑》的故事在如画的美景中再次上演,只是没有了罗敷的严辞拒绝,有的只是一次不期然的美妙的狭路相逢。除了“寒食”明确交代时节外,“归宁女”“笑语”“柔桑”无不昭示着春意、生机和活力,美人入画,为春景增色不少,扑面而来的明丽活泼的农家小景对衰病的游春者而言实在是莫大的馈赠。

本词的特点除了贯穿全篇的随遇而安之意外,还有所画之景、所叙之事的逼真。由于是信步走来,信笔写来,所以没有负担,没有预设,没有成见,笔下自然都是眼前实景、途中真事,流露的则是心中真情。忘却官场的烦扰,人事的纠结,倾心于乡间美景,返璞归真,或许不加修饰的纯朴的农家生活更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因而对它的描写为词作增添了真实感。

这首词与同期的另一首鹅湖归来后病起所作的《鹧鸪天》虽都属闲适之作,但情感、笔法、格调都很不相同:前一首起头便是“枕簟溪堂冷欲秋”,天气虽未入秋,但衰病的状态和心中的凄寂已分明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这一首却是春意盈怀,生机盎然;前一首写景时锻字炼句,笔力苍劲,这一首落笔洒脱,清新平易。两首词都弥漫着病愈初起时的倦意,但前一首将其发展为含蓄、苍凉的身世之叹、不平之鸣,这里则以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态度将其化解。(刘珺珺)

集评 明《杨慎:“绝似唐律,景事俱真。”(《批点草堂诗馀》)

清《黄苏:“随手拈来,都成妙谛。末二句尤属指与物化。”(《蓼园词选》)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