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老残游记》
释义

《老残游记》

刘鹗



晚清著名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系刘鹗(1857—1909)所作。1903年刊登在商务印书馆的《绣像小说》上,但刊登到第13回时突然中止了。原因是,《绣像小说》改动了第10回的结尾部分,并删去了《老残游记》第11回,而且在刘鹗对这种做法表示反对后,《绣像小说》拒不归还原稿。刘鹗在1905年重写了《老残游记》第10回的结尾部分和第11回。1906年,《天津日日新闻》连载《老残游记》初集20回(按:日本学者樽本照雄认为,《天津日日新闻》重新发表《老残游记》是在1906年,但由于目前没有看到过原刊本,对这一推测,可备一说)。后刊印成书,是为天津日日新闻本。该书无出版年月。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馆排印了32开道林纸印本。辛亥革命以后,《老残游记》流传更广,从1912年至1949年,《老残游记》的版本有近四十种之多。这些版本虽间或文字上有出入,但并不大,均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祖本。其中以1925年上海亚东图书馆版、胡适写有长序的《老残游记》、1934年文艺出版社版和世界书局版、赵苕狂写有《老残游记考》的《老残游记》最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老残游记》一再出版,最流行的是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陈翔鹤校、戴鸿森注的《老残游记》。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由严薇青校注并撰写长篇前言的《老残游记》和1982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横排本《老残游记》,最受读者欢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老残游记》先后被翻译成日文、英文、法文、俄文、捷克斯洛伐克文等。(以上参见拙作《关于〈老残游记〉的一桩公案》和刘德隆、朱禧、刘德平著《刘鹗小传·〈老残游记〉版本简介》。)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出生于江苏淮安),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成功的文艺和学术领域的开拓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晚清新型的知识分子。历史上,刘鹗一再受到攻击,原因有三:一是刘鹗曾反对“北拳”(北方的义和团)、“南革”(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二是刘鹗曾向两江总督张之洞建议利用外资兴建“芦汉铁路”(从芦沟桥到汉口)和“京镇铁路”(从北京到镇江)的计划,三是刘鹗在庚子之乱中以“太仓” (国家粮库)的储粟赈济饥民。后两项被视为“反动”,甚且有人把它们批判为“出卖主权”和“汉奸行为”。事实上,这都是一些相当复杂的历史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鹗之所以受到上面那些不恰当的过火批判,只是因为胡适曾经赞美过刘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形而上学的“左”的教条主义的看法和做法。

统观刘鹗一生,他曾经作过许多好事,也说过不少错话,做过不少错事,但功大于过,尤其是他创作的《老残游记》,更是不朽的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齐鲁书社版《老残游记》还附有《老残游记》的续集遗稿7回和《老残游记》外编1卷)。从小说描写的故事内容来看,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为着当时的国家事、身世情而哭泣。

首先,他是为当时中国濒临“棋局已残”的危难局势而哭泣。刘鹗在创作《老残游记》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过中英鸦片战争、中法安南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帝国主义已在中国初步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清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对此,刘鹗是有一定认识的。他在《老残游记》第1回中,把中国比喻为一条大船,“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却是破坏的地方不少:东边有一块,约有三丈长短,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那旁,仍在东边,又有一块,约长一丈,水波亦渐渐浸入;其余的地方无一处没有伤痕。”这里比喻当时的中国,东北三省和山东一省已成了外国人的势力范围,其余各省也是百孔千疮,被外国人的势力所渗透。但统治者是如何处治这一局势的呢?船主(比喻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四个专管转舵的人(比喻清王朝的军机处)却因过去不曾“遇见这大的风浪”,“都毛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八个管帆的(比喻清朝的八个部或八个总督)“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彼此不相关照”;而水手们(比喻清王朝的下级官吏)“却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在那里搜他们男男女女所带的干粮,并剥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在这样的情势下,“这船眼睁睁就要沉覆”了。这是当时的中国形象的绝妙写照。刘鹗为“棋局已残”而哭泣,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清王朝即将覆灭而哭泣,二是为中国的命运哭泣。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在刘鹗眼中,清王朝是国家的象征,中国的代表,清王朝的“棋局已残”是和当时中国处于“棋局已残”的危难形势联系在一起的。刘鹗没有革命思想,但他作为中国的一个国民,却有深厚的爱国之情,国将不国,刘鹗怎能不感到极大的悲哀,因此,他写作《老残游记》,为中国的危难情势哭泣。他在《自叙》中说的“家国之感情”,指的也是这一点。

二是为他的救国之道未被采纳而哭泣。刘鹗对如何救治行将灭亡的旧中国,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的。他痛恨义和团简单排外,更反对孙中山搞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百日维新”的失败,又使他认为此路在中国也走不通。在他看来,中国要免遭灭亡的命运,就得进行改革。在《老残游记》第一回中,他借老残之口说:“为今之计……送他一个罗盘,他有了方向,便会走了。再将这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不同之处告知船主,他们依了我们的话,岂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吗?”这里表明,刘鹗是指望清王朝接受他的想法进行改革的。证之刘鹗的其他言行,他的救治、改革中国之道,大致有这样一些:一是实业救国,通过发展工商业,使国家、人民富强起来。他亲自办过织布厂,计划创办钢铁厂,创设过海北精盐公司,创立过“五层楼商场”(百货公司),是晚清的一个工商业活动家。虽然他的实业救国活动全都失败了,但刘鹗把这视为救治中国之道是可以肯定的。二是吸收外资,开矿筑路。他说:“仆自甲午以后,痛中国之衰弱,虑列强之瓜分,未可听其自然。思亟求防御之方,非种种改良不可。……又思:凡外国商力所到之地,即为各国兵力所不到之地,则莫若用洋商之款,以兴路矿,且前可以御各强兵力之侵逐,渐可以开通风气,鼓舞农工。卒之数十年期满,路矿仍为我有。”(《矿事启》)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要独占中国的资源,不同意按比例分配收益,清王朝更没有改革精神,刘鹗的这一主张也不可能实现。三是澄清吏治。刘鹗目睹清王朝官僚机构种种弊端,对当时的吏治极为不满。《老残游记》塑造了白子寿、王子谨、申东造等好官形象,要求惩办玉贤、刚弼那些自诩“清官”的坏官。但是,就是这一条也没有办到,毓贤(玉贤)照样当他的曹州太守,后来还升官了。刘鹗的这些改革设想遭到守旧官僚的反对,被诬为“汉奸”。《老残游记》第1回写道:“那知大船上人余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断桩破板打下船去。……顷刻之间,将那渔船打得粉碎。”刘鹗的救治中国之道既不为统治者所采纳,他的救治中国之心又不被人们所理解,这又怎能不使他在《老残游记》中发出忧愤至极的哭泣?!

三是为玉贤、刚弼之流残民以逞、反受重用这一令人忿懑的现状而哭泣。《老残游记》以大量篇幅揭露了这一生活真实。玉贤、刚弼之流以“清官”自命,朝廷也以“清官”誉之,但实际上他们这种“清官”对社会的危害比一般贪官污吏更为严重。玉贤视百姓如草芥,“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他说:“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就是这个道理。”在玉贤的虐政统治下,曹州成了地狱世界。为此,老残愤慨地写下了一首控诉酷吏的诗:“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这又是“不以哭泣为哭泣”的哭泣。这类官吏里另一个代表是刚弼。他以“清官”自诩,主观武断,草营人命,只因魏家老家人为了使主人不致受屈而被迫向他行贿,他就一口断定老魏和贾魏氏一定是凶手,置他俩于死地。这样的酷吏却受到清王朝的重用,作者由衷地感叹道:“有才的人急于做官,又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历朝国家俱受此等人物之害。”(《老残游记》自评)

四是为儒生、本本主义者误民、害民而哭泣。《老残游记》第13、14回着重揭露庄宫保听信儒生、本本主义者史观察的话,废民埝,守大堤,结果造成黄河一带几十万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剧。小说写道:“(庄宫保)治河一端,不免乖谬,而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举,尤属荒谬之至,惨不忍闻,况目见乎?此作者所以寄泪也。”又说:“生平有三大伤心事,山东废民埝,是其伤心之一也。”

五是为所谓“北拳”、“南革”之乱而哭泣。刘鹗出身官僚地主阶级,从小受的是封建的正统教育,因此,他对义和团和革命党是反对的。他在《老残游记》中借黄龙子之口说道:“北拳的那一拳……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煞是可怕!”对义和团的不满,溢于言表。对于南方革命党,黄龙子尤感愤慨:“惟此‘革’字上应卦象,不可小觑了他,诸位切忌。若搅入他的党里去,将来也是跟着溃烂,送了性命的!”过去,有些人仅凭这几句话就断定刘鹗是反动派,那是过于简单化了。其实,在黄龙子有关“北拳”、“南革”的议论里,还表现了刘鹗另一些颇有辩证、发展色彩的思想。黄龙子说:“然坏即是好,好即是坏;坏非不好,好非不坏……此二乱党,皆所以酿劫运,亦皆所以开文明也。北拳之乱所以渐渐逼出甲辰之变法,南革之乱所以逼出甲寅之变法。甲寅之后,文明大著,中外之猜嫌、满汉之疑忌尽皆销灭。”可以看出,刘鹗虽然反对义和团和革命党,但又认为“北拳”、“南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没有北拳南革,就没有后来的变法,更没有未来的“文明大著”。刘鹗并没有把北拳南革全盘抹煞,联系刘鹗的其他言论,他反对北拳,是反对义和团的简单排外;他反对南革,是反对革命党中的那些口头革命分子。不过,刘鹗为所谓北拳南革之乱而哭泣,无论如何是他阶级局限的落后表现。

六是为他自己的身世哭泣。刘鹗四十六岁时写作《老残游记》,他饱尝了人生的况味,对现实已有深切的认识。正如第7回老残所说:“我二十九岁的时候,看天下将来一定有大乱,所以极力留心将才,谈兵的朋友颇多。……其时讲舆地、讲阵图、讲制造、讲武功的,各样朋友都有。只是到了后来,大家都明白了:治天下的又是一种人才,若是我辈所讲所学,全是无用的,故尔各人都弄个谋生之道,混饭吃去,把这雄心便抛入东洋大海里去了。”这里不全是艺术的虚构,而是刘鹗的生活经历的影子。他年轻时曾与“井里少年”结交,很想在日后有所作为; 从1876年起,刘鹗参加过乡试,经过商,行过医,但都无所成就;再往后,1888年黄河决口,他独自投奔河督吴大澂处效力;1890年,他担任黄河下游提调,主张“束水攻沙”,但他的意见并没有为山东巡抚张曜 (《老残游记》中的庄宫保)所采纳;1896年,他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建议吸收外资修筑“京镇铁路”,又受到旧派人士的反对;后来,他受聘于英商福公司,被人视为“汉奸”;1900年庚子之难中,他筹借钱款,只身到北京办理赈济,欠了一身债,还受到友人陆树藩的责难。因此,《老残游记》中充满了作者对身世的感慨。第12回写老残在黄河岸上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老残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这是刘鹗写作《老残游记》时心境的写照。

形象大于思想。《老残游记》中的艺术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家哭泣的主观动机。透过小说中的形象描写,我们看到和想到的许多东西是作者并未意识到的:

一、小说提供了晚清中国社会生活的众多生动画面,写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某些本质方面。如上所述,刘鹗写《老残游记》为的是哭泣那些他认为应该为之哭泣的事物,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些生活画面:最高统治者进退失据,眼看着中国即将沦亡而无所作为;地方官员要么是像庄宫保那样虽有好心,但由于听信缺乏实践经验的儒生之言,结果给人民干下了坏事;要么是像玉贤那样残民以逞,像刚弼那样刚愎自用,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而作者心目中的好官白子寿、王子谨、申东造等却屈居下僚,无大作为。在这样的反动统治下,人民被迫为盗,治盗问题已成了整个社会的迫切问题,以致刘鹗也殚精竭思,企图让刘仁甫这样的武侠人物出来解决问题。但是,这只能是刘鹗的一厢情愿,区区刘仁甫是解决不了人民铤而走险的社会问题的。更多的人民群众或者像曹州府治下的百姓,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或者像遭受黄河水灾后的翠环那样,沦落风尘,过着日日以泪洗面的生活。这一幅幅晚清社会的生活画面,形象地勾勒出了晚清“棋局已残”的形势。不管作者主观上如何企图挽救这个残局,但小说中的描写给人的直感是一个无可挽救的残局,只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才能把当时的中国从倾覆中挽救出来。果然,在《老残游记》发表后八年,辛亥革命的枪炮终于摧毁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列宁说过:“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刘鹗虽不是伟大的作家,但却是晚清的重要作家,《老残游记》确实反映了该时期历史的某些本质方面。

二、对生活作出了新的发现。读过《老残游记》的人,都会从玉贤、刚弼这两个艺术形象里感到,所谓“清官”不一定都是好官。在《老残游记》之前,中国古典小说总是把封建官吏划为两类:忠臣和奸臣、清官和贪官。对前者加以歌颂,对后者加以鞭笞。但在刘鹗的笔下却出现了新的艺术形象:玉贤和刚弼。他俩并不贪污,自诩为“清官”,朝野也以“清官”目之,但他们较一般的贪官为害尤烈。小说中还写了庄宫保这样的“清官”,他“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以致治水失策,黄河溃堤,给几十万人民带来灾难。刘鹗评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作者苦心愿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钱便可任性妄为也。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徐桐和李秉衡是反对改革的顽固派,他们虽有爱国思想,但由于抱残守缺,反对进步,结果还是把中国引向绝路。光是不要钱,却不能给人民办好事,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其实是保守派、顽固派、教条主义者,他们不可能做出什么好事。这样,《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超出了作家的思想,从而获得了典型的意义。

三、《老残游记》中的形象大于思想,还表现在刘鹗所着意描写的正面人物老残身上,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他要把“方针”奉送给“船主”,把“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不同之处”告知“船主”,却被“大船上人”打下海底;他揭露玉贤在曹州府的残酷统治,要求庄宫保撤去玉贤的职务,但庄宫保并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说什么“目下不敢出尔反尔,似非对君父之道”,老残又碰壁而归;他设法使翠环在妓院中脱身,也不过让翠环做他的一名小妾,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这些描写,都使读者感到,老残虽然有良好的愿望和杰出的才能,但在晚清时代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正面人物老残已经到了无所作为的地步,这个社会的腐败至极也就可想而知了。

《老残游记》的艺术形象大于作家的主观思想,读者可以从艺术形象中认识到比作家的“哭泣”更多的东西。

我国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说话”艺术发展而来,它们长于在行动中刻画人物和在对话中表现人物,而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大多比较简单。刘鹗接触过一些外国小说 (《老残游记》中就提到“福尔摩斯”的名字),《老残游记》借鉴了外国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经验,使之与我国古典小说中比较简单但却明确的心理描写手法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白描式的心理描写方法。如第13回中写翠环的心理活动:

大家听了这话,都不禁发了一笑,连翠环抚着脸也扑嗤地笑了一声。原来,翠环本来知道在客人面前万不能哭的,只因老残问到他老家的事,又被翠花说出他二年前还是个大财主,所以触起他的伤心,故眼泪不由的直穿出来,要强忍也忍不住。及至听到老残说他受了一肚子闷气,到那里去哭,让他哭个够,也算痛快一回,心里想道: 自从落难以来,从没有人这样体贴过他,可见世界上男子并不是个个都是拿女儿家当粪土一般作践的。只不知道像这样的人世界上多不多,我今生还能遇见几个?想既能遇见一个,恐怕一定总还有呢!心里只顾这盘算,倒把刚才的伤心盘算的忘记了,反侧着耳朵听他们再说什么。忽然被黄人瑞喊着,要托他替哭,怎样不好笑呢?所以含着两包眼泪,扑嗤的笑了一声,并抬起头来看了人瑞一眼。那知被他们看了这个形景,越发笑个不止。翠环此刻心里一点主意没有,看着他们傻笑,只好糊里糊涂陪着他们嘻嘻的傻了一回。

这段对翠环的心理描写完全贴切翠环当时的身分、处境、出身、教养,回环曲折,把她心理活动中的细微之处都写出来了,读后分外见精神。

老残在黄河岸上望月的那段心理描写(第12回),也是我国的传统小说中不曾有过的:

老残对着雪月交辉的景致,想起谢灵运的诗“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两句,若非经历北方苦寒景象,那里知道“北风劲且哀”的这个“哀”字下的好呢?这时月光照的满地灼亮,抬起头来,天上的星一个也看不见,只有北边北斗七星,开阳、摇光像几个淡白点子一样,还看得清楚。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在上,魁在下。心里想道:岁月如流,眼见斗杓又将东指了,人又要添一岁了。一年一年的这样瞎混下去,如何是个了局呢?又想到《诗经》上说的“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如此,丈夫何以家为!”想到此地,不觉滴下泪来,也就无心观玩景致,慢慢回店去了。一面走着,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着似的,用手一摸,原来两边着了两条滴滑的冰。起初不懂什么缘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原来就是方才流的泪,天寒,立刻就冻住了,地下必定还有几多冰珠子呢。闷闷的回到店里,也就睡了。

如果把老残黄河岸边望月的这段心理描写和《水浒》中林冲上梁山前在水泊边酒店里的那段心理描写作对比,就可以清楚看出,刘鹗在心理描写方面既吸收了古典小说中白描的优点,又借鉴了外国小说中描写心理细微、曲折的长处,并且把它们自然地糅和到了一起,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效果。

《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在我国古典小说历史上也具有开拓性意义。中国古典小说对景物的描写常常使用套语,写水,写火,写雨,写村庄,写寺庙,写大山,写小溪,多用“但见……”,接着便是一番套语。所以,《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雷同,缺乏特色。《老残游记》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上跳出了传统的窠臼,可以和外国优秀小说中那些出色的景物描写相媲美。如第12回对黄河冰流的描写,可以说是传世名篇,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引述了。

概括起来说,《老残游记》是刘鹗在“棋局已残”时的有力的哭泣之作,但作品中的形象大于作家的主观思想,对《老残游记》中的有些复杂问题应作具体分析,如是,我们才能对《老残游记》获得较全面的认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