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天作高山,实惟封龙”
释义

“天作高山,实惟封龙”

封龙山位于河北获鹿与元氏两县之间,距石家庄市区20公里。它西接太行,东临平原,远望势如腾跃欲飞的巨龙,故又名飞龙山。唐代的《十道志》中即把封龙山列为燕赵名山。封龙山峻俏雄伟,风光奇丽,正如东汉《封龙山之颂》碑文所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拔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这里有河北省境内仅存的汉碑及最早的书院;有佛、道、儒三教祠庙寺观;有浓厚的地方庙俗及动人的民间传说。古往今来,封龙山吸引着名士高僧、文人墨客前来探幽揽胜,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词赋和题碣石刻,给封龙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造化天无功
封龙山上古老的花岗变质岩,经历了亿万年的大自然造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狮子峰恰似一头雄狮蹲坐于山巅南缘,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狮子峰旁边的熊耳峰,像笨悍的大熊双耳矗立,聆听山风呼啸、泉水叮咚。元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安熙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曾登熊耳峰,作《熊耳峰》诗:“探穷不惮远,行登最高峰。顿觉天宇近,一洗群山空。奇哉此绝境,造化天无功。神襟日以旷,写我浩荡胸。”
龙首峰是封龙山之龙头。龙头上有一孤石,高约10余米,石壁如削,奇险无比,人们唤它“飞龙角”。“奇峰千仞高,突兀倚天表”(安熙《龙首峰》)。
华盖峰山顶平缓,形如头盖,显得粗犷稳重。螺峰远望酷似海螺出水,质朴中蕴含着秀美,令人回味无穷。
狮子、熊耳、华盖、龙首和螺峰合称封龙五峰。大自然雕凿了它们如兽似物的形态,人们以形命名,奇峰好像获得了灵气,引诗人名士咏叹不绝。
嫦娥恋人间 玉犬望天仙
狮子峰对面有个山头,顶部平坦而四壁陡峭,人们叫它“闻望垴”,又曰“望凡台”。与闻望垴相对的狮子峰上有块崩裂巨石,由于风化剥蚀造化成一只形似痴望月宫的石狗,人称“玉犬望月石”。关于望凡台和玉犬望月石,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封龙山自古多寺庙,如北坡的白草庵,南崖的东、西石堂寺(石窟)等。寺庙多,庙会也多。庙会期间四乡八社的村民和远近村寨的香客都来赶庙,此时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有一年,庙会的乐声与轻烟飘向九天,惊动了月宫里的嫦娥。《后汉书·天文志》注,嫦娥为羿妻,一日偷吃了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便飘然奔月。月宫除有一位砍桂树的吴刚和一只玉兔之外,便是空旷寂寥的宫殿——广寒宫。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对嫦娥曾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惋叹。嫦娥动了思凡之心,乘风驾云来到封龙山,广舒长袖,和乐而舞,直到月沉西天,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广寒宫。从此,人们把嫦娥歌舞的山头称为“望凡台”。嫦娥歌舞时,有只大白狗蹲在狮子峰上观看,不料竟化作巨石,人们称之“玉犬望仙石”。后人所谓“嫦娥恋人间,玉犬望天仙”,即歌其事。
郭震试剑
封龙山上怪石嶙峋,造型逼真,形态各异。山北麓大公庙前有块浑圆如珠的孤石,其岩性、结构与山体相异,人们不知该石从何处而来,故名“飞来石”。龙首峰上飞龙角西侧的峭壁间有两石柱,一粗一细,粗者似大腹便便的绅士,细者像瘦骨嶙峋的乞丐。两石并肩而立。相传昔日大禹治水之时,曾把孽龙锁于封龙山,后来派了一胖一瘦的两位大将在此监守,所以称之“将军石”。此外,如蛤蟆石、影厦石、风动石等怪石其姿态逼真,各领风韵。不过,在封龙山众多的怪石之中,当推“试剑石”名声最大。试剑石位于山之南麓,其石突兀而立,石间有狭缝一隙,宛如刀剑所劈,故名“试剑石”。人们会问何年何月,又是何人到此试剑?此剑如何有如此之威力?清人王裕如《试剑石》诗中作了回答:“借问试剑石如何?父老为予言所以,在昔唐贤有郭公,读书结屋最高峰,夜深窗外有奇气,光茫远射斗牛公。晓来著屐殷勤觅,宝气沉埋乱石中。持归未敢手摩挲,秋水凌风欲起波,芙蓉出匣寒芒刺,一挥霹雳破岩峨。回忆长吟古剑篇,昆吾紫气映紫泉。……”。诗中所说的郭公,即唐代名臣郭震(656—713)。郭震,字元振,曾讲学于封龙书院,确实作过《古剑篇》。但试剑石这种岩石沿节理自然崩裂的现象,决不会是人为所劈,只不过是后人把奇异的自然现象与为封龙书院作出贡献的历史名臣联系起来,赋顽石以“灵气”而已。
李冶与封龙书院
封龙书院亦称龙山书院,在封龙山之阳山脚下(今已无存)。书院原为汉李躬授业之所,五代时李炧(925—996,字明远,河北饶阳人,官居北宋宰相)创立书院。院内原有讲堂、读书窑洞等建筑,以及两眼清泉:一曰蒙泉,水质甘甜,为书院饮炊之水源;二曰墨池,又称洗笔池,为书院学者洗笔、砚之池。
封龙书院是河北创建最早的书院,几经兴衰,虽然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而有兴有衰,但到了元代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宪宗元年(1251)河北栾城籍大数学家李冶(1192—1279)结束了金亡后的流离生活,由山西东归,“买田封龙山下”,扩建书院,并亲自授业讲学于书院。李冶潜心治学,诲人不倦,为接纳更多的学子求学,他在真定路都元帅使史天泽、真定督学张德辉和著名学者元好问等官宦名士的支持下,重修了李炧讲堂,广收学子,推动了河北书院教育的发展。李冶在封龙书院讲学期间,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了古代的天元术,对其在山西撰著的《测圆海镜》一书进行了修订、补充,同时完成了《益古演段》的著述,为半符号代数学——天元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冶创立的天元术代数学比欧洲代数的出现至少早三百年左右。在当时世界数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1973年美国出版的《科学家传记辞典》中,整整用了八页篇幅来介绍李冶及其数学著作,可见其对世界数学影响之大。
继李冶之后,河北籍著名学者安熙主持书院。史载:“其教人以敬为本,以经术为先,弟子去来,常至百人”,“四方来者,多所成就”(《元史·安熙传》卷253)。元至治元年(1321)李冶曾孙李慎言官至监察御史,为弘扬曾祖之事业,又出资扩建封龙书院,并请当朝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写《重修封龙书院碑》,碑文有“李氏世守家法,则书院永久,代有嘉誉”之句。
汉碑堂内珍品多
封龙山有东汉以来的历代碑、铭、碣、题刻百余种,尤以汉碑价值最高。汉碑计有:《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坛碑》、《白石神君碑》六通。其中《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存放于封龙山西石堂(石窟寺)前的“汉碑堂”内,其余四通汉碑由于年代久远,屡遭厄运,不知所终。
《祀三公山碑》是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刻立。碑文为篆隶书,计十行,存一百九十七字。其内容记述了当地吏民“祷祀求雨,甘露屡降,国界大丰,民无疾苦,永保其年”的事实,颂扬了三公山神德广灵验。
《白石神君碑》多数学者认为刻于汉光和六年(183),字多古体、异写,也是汉代祭天祀山礼仪之遗物。祭天祀地之礼俗早在夏商时期便出现了,到汉代十分流行,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要祭天祀地,并形成了法定的礼仪制度。皇帝祭岳,各郡国诸侯乃至地方官吏祭地方名山。三公山、白石山均在封龙山之内,封龙山为燕赵名山,地方官吏则按当朝礼仪行祭天祀山之礼,并刻石以记。
《祀三公山碑》书法为汉人作秦隶,在书体演变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汉代在秦以前篆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化圆为方,创造了新的书体——隶书。该碑篆、隶相参,书体醇古遒厚,前所未有。自清代发现此碑之后,一直盛誉不衰,临习者甚多。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就深爱此碑,多年临写不辍,其书体也得益于此。
寺观与庙会
封龙山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并存,另外,还有儒家的祠堂,佛、道、儒集于一山,给封龙山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氛。山之南崖有东、西两石堂(石窟)。东石堂现存一窟,窟中央为释迦雕像。西石堂现存三窟,一窟有释迦卧佛一尊;二窟内供三世佛,四壁浮雕佛龛造像计有千余尊;三窟内雕普贤、观音和文殊菩萨坐像。石窟开凿年代大约为北齐至宋代。其佛教历史可推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重要的佛教代表人物——高僧释道安长期居于封龙山,在这里主持佛经翻译。他创编的《综理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部佛经目录;他制定的僧规为各地寺院所遵循;沙门弃俗姓,统以释为姓,也自道安始。
山上较大的道教遗迹有修真观、老君堂、玉皇庙、灵官庙、老母庙等。起初的庙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届时,在庙祠内摆设一些屠宰的牲畜为祭品,祭祀地祗山神。东魏以后,州、郡治所北迁到今正定,山北麓的宗教文化随之兴盛,寺庙祠堂崛起,祭祀活动频繁,庙会也随之盛行,逐渐形成定期的庙会活动。至近现代,封龙山庙会主要由北麓的南故邑村主办,每年三次,即农历三月十五、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两次庙会,直接源于古代的祭山求雨,秋季庙会则沿袭于古代庆丰祈天。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