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从军行二首·其二 下一篇:秋思二首·其一 →
诗词简介:
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积蓄精力,一举灭吴。这首怀古诗首句即写此事。二、三两句紧承首句,竭力渲染越国君臣上下战胜归来后得意忘形的情状。一方面,“义士还家尽锦衣”,表明士卒们因凯旋而得到赏赐和荣耀,脱去铁甲,穿上锦衣,回家享乐;另一方面,“宫女如花满春殿”,说明越王已经志得意满,沉醉于如花的美女之中。从兵士到君王,从殿外到殿内,从衣着、神态到内心世界,都充满一种欢乐、热闹、骄矜的氛围,呈现出繁华无比的景象。不料诗人写到这里,却掉笔陡转:“只今惟有鹧鸪飞。”同是这个地方,昔时何等繁盛!今日何等荒凉!今昔对照,形成感觉上的巨大反差,给人以骄淫必败、乐极生悲的深刻启迪,从而极大地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这首诗前三句写盛,末一句写衰,用末一句结前三句,与一般绝句的章法不同,具有独创性。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yuè zhōnɡ lǎn ɡǔ 》
《 越 中 览 古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yuè wánɡ ɡōu jiàn pò wú ɡuī , yì shì huán xiānɡ jìn jǐn yī 。
越 王 句 践 破 吴 归 , 义 士 还 乡 尽 锦 衣 。
ɡōnɡ nǚ rú huā mǎn chūn diàn , zhǐ jīn wéi yǒu zhè ɡū fēi 。
宫 女 如 花 满 春 殿 , 只 今 惟 有 鹧 鸪 飞 。
《越中覽古》
.[唐].李白.
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这是一首怀古诗。
春秋时代,吴国占据江苏一带,越国占据浙江一带。两国长期争霸南方,成为世仇,战争不断。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后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片断来写。诗人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片断。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在越中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国,报了仇雪了恨,勾践带领将士班师凯旋。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将士们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战袍,而穿锦衣归家。只“尽锦衣” 三字,就将越王及其将士们得意凯旋,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那花儿一般的美人就充满了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春殿” 的 “春” 字应前面 “如花” 二字,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锦衣如云、美女满宫,这是多么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繁华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的辉煌与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结句所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感慨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传之子孙万代,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无情破灭,这就是本诗的积极意义所在。
全诗着重在写昔日的富贵荣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仅以结句写今日的荒凉,遂将前面全部抹杀,转出诗意。这种通过热闹繁华场面来描写凄凉冷清,就使人更觉凄凉冷清之可叹。为了充分表达题意,诗人对全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在第三句里,而本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折到反面,使对比更显得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得力。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达到如此强烈效果的。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大体和《苏台览古》相同,也同是李白在以湖北安陆 为生活中心时漫游吴、越所作。但两首诗中,诗人怀古的审美意象和思想结 构各有不同,因之,艺术表现的手法也各有不同。这首诗中,李白是从古写 到今,从人事写到景物; 而《苏台览古》恰恰与此相反,是从当前的旧苑荒 台写到昔时的吴王宫殿,从柳色、菱歌写到历史兴废。
作为诗的开头的古事,是春秋后期有名的吴越之争。勾践曾遭吴国侵 略。后来刻苦自励,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志图恢复,终于报仇雪耻,灭了 吴国。说来两国间的关系和战争的源源本本,内容纷繁,可到了李白诗中,只 是锤炼成这样雄健浑凝、气象万千的两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 锦衣。”越军凯旋以后,勇敢的战士都脱了战袍,一起换上了因功受赏的锦 衣了。衣锦而兼还乡,这已经表现出越国胜利氛围的洋溢,更何况又加上一 个“尽”字,就更渲染出“义士”之多,功勋之大,实际也无异表现出越国 胜利的威风凛凛。
越国的兴盛,写到这里,应该说是写足了。一般七绝诗的转折点多是安 排在第三句,按理说写到这里,就可以掉转笔锋,改写由兴而废了。可我们 这位脱略町畦、纵笔自如、不拘一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偏偏不拘牵于常法,而 喜为突破。原来越国凯旋景象在诗人浮想中是如此:美丽如花的宫女在越王 宫殿里是那样轻盈曼妙地载歌载舞,殿中的欢乐气氛是那样春意盎然。宫女 如花,宫殿生春,越王的志得意满该又是如何呢?这样,最后的由盛转衰就 更显得水到渠成了。和吴宫一样,历史的大潮淘尽了越中的多少繁华! 过去 的欢欣、热闹,一切的美好气氛,包括复国的成功,凯旋的得意,征人还家 时的自豪,王宫里的喜气洋洋,终于都化为泡影。特别是统摄全诗的越王—— 这位吃大苦、报大仇、灭大敌、以“卧薪尝胆”传名后世的国王,这一个在 诗一开头就出台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成为了凄凉结尾的最主要的反衬。诚一 世之雄也,可现在呢,越王和他统属的一切都杳然无踪了,唯一能见到的只 是在“春殿”故址,还有鹧鸪鸟在飞翔。……
人们憧憬的某种事物幻灭了,代之而起的却是另一种事物,一时意想不 到的,同幻灭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从而有可能引起人们对幻灭事物更多的萦 念和缅想的,这就更富有诗情画意和味外之味,也就更引起人们对宇宙的变 化的哲理思考了,比如说,在刘禹锡笔下,煊赫异常的“王谢堂前”诚然连 断壁也已难寻,可眼前恰飞来了燕子,那也许是曾经在这些贵族人家梁上栖 身过的燕子吧。韦庄的《金陵图》诗中,六代豪华诚然如梦,但亲眼看过六 代豪华的台城柳色,不是还依旧烟笼于十里长堤之上吗?鹧鸪,燕子,杨柳, 是一组; 越王台,王、谢堂前,六朝,又是一组。这一对参照系,形成了 “存在”和“幻灭”的对比,并以眼前存在着的事物的萧瑟气氛,烘托出 “幻灭”的封建王朝曾经一味贪恋繁华而最后落得如梦如烟的空虚之感。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时(唐时的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当地的历史事件而写的一首怀古之作。唐代越州治所是春秋时越国故都所在。诗人有感于这个千年前王朝的兴衰而慨然命笔。
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江南,势不两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自保于会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20年的惨淡经营,卧薪尝胆,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出兵伐吴,一战成功,定国江南,灭亡吴国。面对这一段充满奇情异彩的历史,从前的人写吴越春秋时多写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而李白却另辟蹊径,写勾践破吴之后的情态: “义士还家尽锦衣”,写出由于战事结束,大家都受到赏赐,战士也不穿铁甲而着锦衣。“尽锦衣”三字不仅托出了胜利者凯旋的得意,而且也点出衣锦还乡后,“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斗志的松懈。因而接下来写后宫的逸乐才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宫女如花满春殿”,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儿簇拥着越王贪欢耽乐的情景,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卧薪尝胆的精神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而且,“春殿”二字与“如花”二字相关相应,烘托出了宫闱内外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暗喻出了春殿主人沉迷陶醉之笃之深,从而为下句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但这首七绝前三句是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只今惟有鹧鸪飞”,过去的胜利威武、荣华富贵而今还有什么呢?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的故址上寂寞地飞翔。这样的熔转折与结尾于一炉的写法就显得格外有力,耐人回味,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