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谈李白诗歌的抒情性
释义

谈李白诗歌的抒情性

谈李白诗歌的抒情性 
刁节木
巢湖市委党校!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
李白客居他乡时 , 常借助自然物 (月、水等 ) 思念着家乡。他自己的婚姻家庭虽谈不上美满幸福 , 没有多少写自己的爱情诗 , 但他通过“代人作”的表现手法 , 写了不少别人的爱情诗。他的漫游诗涉及到四百多友人 , 无论是以相聚、远交为题材 , 还是以离别为题材 , 都充满着真挚的友情。从乡情、爱情、友情三个侧面 , 表现出李白诗歌的抒情性
 
关键词:
李白; 抒情诗; 乡情; 爱情; 友情;
 
乡情——凝聚热爱故土家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二十五岁时离开可爱的家乡, 漫游到湖北, 并以最初婚聚的地方安陆 (今湖北安陆县) 为基地, 往来于江苏、湖南及襄阳诸地。从他出游到其病逝, 在其诗歌中不断地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一) 借水思乡
李白在玄宗开元十三年 (725) 春刚离开四川的家乡来到湖北, 泛舟行过荆门时, 就曾写过一首有名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在这首诗中, 作者通过描写荆门一带平野山尽, 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 抒发了对初离家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荆门即荆门山, 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的长江南岸, 与一江之隔的虎牙山相对, 下合上开, 好像门户, 故名。诗中点明乘船远行来到的地方——荆门山, 并将成为远离家乡的漫游楚客, 描写了这一带白日的山川景象:高山随着平原的展现而不复存在了, 浩瀚的长江在此进入到无边无际的旷野, 汹涌地奔流着, 展示了作者心胸的开阔。又对日落西山、晚霞映照江面的暮色景观进行描述:月亮在江中倒影, 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 云彩的兴起和演变经晚霞的辉映, 在空中形成了海市蜃楼, 好不壮观。借写日景暮色,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之情, 进入此诗的真正主题:“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作者本人的游历范围, 作者并不一定清楚长江发源于青海, 但他清醒地知道, 就是眼前流过的这条大江是从我的家乡流过来的, 这里的景色虽好, 还不如我的家乡, 是流经我家乡的江水伴随着我万里远行。言下之意, 没有我的“故乡水”, 何谈“万里送行舟”认识眼前这一切呢?这恐怕就是诗人李白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真正缘由。诗中无论是对异乡景象的赏爱, 还是因江水而引起的怀乡之念, 都是诗人初离家乡时的特有心情的自然流露。
 
时处风华正茂时期的李白, 豪情满怀, 俊迈不群。其诗意境雄奇, 正合其当时的心境, 尤其是诗人对故国江水的依恋, 显示了诗人流荡的笔势和浪漫的气质。
 
(二) 借月思乡
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 其在诗中出现最易倾注思乡之情。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 不能不说与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 有着深刻的直接联系。在李白的诗中, 月、酒、山、水并称为李白诗歌中的四大意象。其中对月的吟咏是李白诗歌经常涉及的题材。他常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 把高悬于碧空的轮月喻作明镜, 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 创造了一系列自然与人情, 外界与内心相互沟通的奇想幻觉, 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这里仅以李白的一首小诗谈谈诗人自己是怎样借月抒发思乡之情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 它生动地刻画了李白自己作为旅途之客望月思乡的心理活动。前两句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长夜久久难以入睡, 辗转反侧, 于朦胧中, 忽见一片银白色的亮光照在地上。在神思恍惚之中, 他不由得十分惊诧:屋里怎么铺着一层厚厚的浓霜?到此, 诗人并未停留在怀疑上, 而是寻根求源, 寻找这“霜”来自何处?当诗人抬起头来透过窗户眺望天空亲眼见到一轮明月时, 方觉如梦初醒, 转而想起这朗月也照着可爱的家乡, 从而激起对故乡的默默思念之情。
 
此诗虽短, 仅仅二十个字, 但意境尤深。它通过一番假想和一番“移情”, 既展现了诗人卧室所见的月夜景色, 这是诗人眼中的一种朦胧美;又抒发了诗人作客他乡而不能回乡, 借而望月思乡的朴实乡情。结合李白的身世, 类似咏月诗大都在他漫游途中写成。他虽有过受友人推荐被召进长安三年供奉翰林的短暂的辉煌, 但最终还是未能“济沧海”而“不称意”。为此, 其心情经常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 是继续追寻自己未实现的功业, 还是告老还乡, 隐蔽现实, 经常折腾得夜不能寐, 为消除或缓解乱世 (主要指安史之乱之后) 给他心理带来的种种矛盾, 他选择了几种不算积极的途径:要么借酒消愁, 要么对月思乡, 要么两者兼之, 邀月饮酒。然而由于“举杯消愁愁更愁”, 他便常采取借月思乡了, 试图从这一思维活动中找到一种早年曾追寻过的道家所说的“无为”和仙家所说的“超脱”, 这大概也是诗人李白经常借月思乡的缘故吧!也正因为李白追求这种超凡脱俗, 所以后人爱称他为“诗仙”、“酒仙”, 我想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爱情——维系家庭幸福美满的恩爱之情
李白虽没有多少写自己爱情的诗作, 但他却以第三者第一人称的口气“代人作”了大量的爱情诗篇, 其中不少是代各类妇女而作的。
 
善良而勤劳的中国妇女, 在我国的封建制度下, 受几千年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直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 有的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都难以保障, 可谓广大人民中痛苦最深的。她们的生活, 她们的爱情生活, 在李白的诗歌中曾得到广泛的反映。这里仅举李白笔下的三种妇女的爱情诗为例:
 
1、李白笔下的商人妇爱情
唐代商业经济发达, 经商者往往经年不归, 在李白的漫游生涯中, 曾经有一段时期来往于现在的湖北、安徽及江苏等商业繁盛地区, 也熟悉了许多商人及其家庭生活。一些商人为生活所迫, 东奔西走, 常常远走他乡, 留下妻儿看守门户。其《长干行》便是对商人之妻的爱情生活及情绪的恰到好处的描述。
 
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 以景物为衬托, 描述了一对恩爱夫妻从幼小相处到结婚成家再到离家远别等几个生活片段, 把叙事, 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深刻而细致地表达了商人妇的情绪波动, 把最美好的爱情写得异常生动, 于清新朴野中显示出工整稳健。
 
2、李白笔下的战士妻爱情
这里所讲的战士妻爱情, 指征战于沙场或戍卫在边疆的士兵之妻对夫君的爱情。
 
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不能正确地处理好民族矛盾, 以至战无宁岁。无数出征士兵的妻子, 长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的痛苦中生活着。唐代诗人反对战争的态度, 常以“闺情”这类主题表达出来。
 
我们看《北风行》中所描写的情况:“……倚门望行人,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 遗此虎文金革卑革叉。中有一双白羽箭, 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 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 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图画:女主人公对夫君的盼望、怜惜而至完全绝望以及无法割断悲恨。使读者从诗中领悟到她这以后的岁月是充满黯淡和辛酸的。诗人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 来刻画战士妻睹物思人的复杂的矛盾心理状态。以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战士妻“恨难裁”的愤怒心情。同时, 我们又从另一侧面感触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纯挚爱情和她自己崇高的坚贞品质。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战士妻的深切同 情和对我国妇女崇高品质的歌颂,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3、李白笔下的宫庭女爱情
天宝元年 (742) , 四十二岁的李白因受友人的推荐, 被召入京, 唐玄宗赐给他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直到天宝三年 (744) , 在将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中, 他耳闻目睹朝政的黑暗, 渐渐与朝庭发生矛盾, 终因受宦官高力士等人的谗毁, 被迫离开长安。在这段时间里, 李白接触了宫中的各阶层人士, 当然也包括众多的宫女。通过了解和观察, 从宫女那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包括其爱情生活和隐蔽的爱情心理。在李白看来, 在这个世界上不光是商人妇和战士妻的悲惨遭遇和爱情生活值得同情, 那些幽居深宫的如花似玉的女子也应给予同情。通过同宫女的广泛接触, 他觉得宫女中除了极少数出身于贵族家庭, 绝大多数还是优选自民间。尽管宫庭生活享受似乎非常的丰厚华美, 但是对于爱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妇女, 倒觉得十分可怕。通过李白的细心观察发现, 民女一旦不幸被迫召进宫中, 只有施展各种手段进行争妍斗媚, 胜者高据昭阳殿, 享受荣华富贵, 败者囚禁长门宫, 长年累月关禁闭, 直到青春消逝, 才被释放出宫。对此, 李白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写下了如《妾薄命》、《怨歌行》、《长信宫》、《长门怨》等作品, 精妙地描绘了宫庭女的生活及命运。如《长门怨》第二首:“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仅仅二十八个字, 就概括地描绘出一个陷入悲惨命运的宫庭妇女的生活境况及情绪。这首诗只是描写女主人公在月夜的生活情绪片断, 但通过这个短暂的片断却似乎又隐含着他的全部生活历史。在这位宫女看来, 此时此刻, 似乎悬挂在青天的一轮明月, 也是来刺激她的愁感的, 使她记起在荒冷的宫殿里已经不知度过多少年的愁苦日子了。结合李白的另一首《妾薄命》, 我们可以更深一层地理解宫女的爱情生活:宫女曾被“贮之黄金屋”而“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 而皇帝对其失宠后, 虽“长门一步地”却“不肯暂回车”, 所以她最后觉悟到“以色事他人, 能得几时好。”诗人深刻而多侧面地揭示了宫女们爱情生活的悲剧性结局, 显示了封建统治者对妇女的残忍罪恶。而在描写这些宫女的形象上, 则流露出了自己对她们深切的同情。
 
从以上所阐述的当时几类妇女的方方面面情况来看, 诗人以深沉的同情心理刻画了他们相思的爱情生活及其悲惨命运, 以优美的艺术形象, 体现了她们纯洁善良的坚贞品格和纯真的爱情。这一切展示了一个伟大诗人对待妇女的正确严肃态度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友情——密切亲朋挚友关系的友谊之情
李白自二十五岁出蜀至六十二岁病逝, 三十多年, 大半时间都处在漫游之中。由于他的热情豪爽, 特别好客, 无论是久居一地, 还是暂宿他乡, 他都愿意结识朋友, 深交知己, 其交往相当广泛。在李白的诗文中, 其友情大都蕴含在其交游诗中。据不完全统计, 其诗所涉及交游的就有四百多人。这些人除在诗中常提到的诸多诗友外, 还有地方官吏, 普通百姓以及处士、方外僧徒等。这里仅从相聚、远交、离别三个侧面赏析李白的友情诗。
 
其一、相聚的友情
 
李白漫游多年, 走过很多地方, 结识过各个层次的人物, 如孟浩然、元丹丘、贺知章、高适、崔涣、贾至等等, 还同他们当中不少人建立了深交。史传“竹溪六逸”、“酒中八仙”就是例证。但关系最亲密的还当数与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的友情。
 
公元744年, 在李白刚刚由长安到洛阳的时候, 产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令人忆念的一段佳话——李白与杜甫见面了, 而且从此开始了这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亲密的友谊。由于两位诗人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基础上的, 因此, 杜甫在其诗中曾生动地叙述了两人相处“醉眠共被, 携手同行”的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对此, 李白在他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中描述了他们相聚和暂别的心情:“醉别复几日, 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 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 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 且尽手中杯。”在此相处几天, 游遍了这一带的山水楼台, 马上就要分别, 不知何时再来此重新开樽痛饮?这且不管, 让我们先喝个痛快淋漓吧!寥寥数语, 道出了李、杜深厚的友情。谁知, 从此以后, 李白南下江东, 杜甫西上长安, 再也没有见过面。
 
其二、远交的友情
 
李白的《罗道难》就是描写对远方的友人思念之情的。诗人在感叹蜀道地势高峻, 路径逼仄、难于行走, 登蜀道甚至比上青天还难的同时, 十分悬念行走在蜀道上的友人:“……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 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仅就诗人对友人的担忧、顾虑、悬念即可看出其思友之深切, 情感之真挚。
 
如果说《蜀道难》是以一种想象的动态心理描述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话, 那么他的另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则以一种平缓的静态心理抒发对远方友人的怀念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诗约作于王昌龄被贬至龙标的第二年。李白作此诗时, 正当暮春时节, 杨花飞尽, 杜鹃鸟在枝头声声啼鸣, 呼唤着行人归来。就在这样的氛围中, 诗人听到了王昌龄远涉五溪抵达龙标的消息, 不由得引起诗人的深深怀念:人隔千里, 明月共照, 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托在两人都能见到的明月上, 随风一直送到远方的友人那儿。
 
这种以动 (风) 促静 (月) , 将自己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事物上, 修辞上称为“比兴”, 美学上称之为“移情”, 起到了其他表现手法难以达到的表情达意作用。充分显露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我想, 这种友情是多少金钱也难买到的。
 
其三、离别的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朋友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在和孟浩然第二次聚会于黄鹤楼分手时写的。孟浩然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比李白年长十一岁, 李白曾在游襄阳时, 和孟结为知己, 并以非常佩服的心情写过一首《赠孟浩然》诗。这首送别诗先点明送别友人的时节、地点以及友人所去的目的地, 再着重抒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看似写景, 实则抒情。从诗人眼中摄下的这片水天空远的自然景色中, 我们可以想得见诗人伫立怅望的神态, 而诗人那对友人的深厚眷恋之情, 自然溢于言外。这真是江水无尽, 思心无尽, 分明是一幅激动人心的临江送别图。
 
一切好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 都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诗歌来说, 尤其需要感情。因为, 只有感情, 艺术形象才有生命;只有强烈的感情, 艺术形象才有旺盛的生命。李白的大量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 关键就在于其诗歌的抒情性, 即诗歌中蕴含着感情, 蕴含着丰富而真诚的感情。他的乡情诗、爱情诗, 友情诗, 都可以看得出来他那用饱含着的深情带来的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也就是寓情于诗, 以情感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