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说“明月别枝惊鹊” |
释义 | 说“明月别枝惊鹊”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西江月](原题《夜行黄沙道中》)里的头一句。去年十二月号《语文学习》上载有沙谿先生一篇短文,把此句的“别枝”讲成“那根枝条”或“那棵树”而不讲成“和树枝离别”,我以为是正确的。他并引杜甫、白居易的诗句说明大凡物事离开树枝,在诗中多用“辞”而不用“别”,我也很同意。但今年二月号《语文学习》又刊载了朱光潜先生一篇《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也讲到这一句,说法就不同了。他说: 我不大同意这个说法,现在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就教于朱先生和读者们。乌鹊对光线的感觉确实灵敏,但它们的惊动却在光线较强时而不在光线渐弱的时候。曹操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其所以“飞”正是由于“月明”。周邦彦词:“月皎惊乌栖不定。”也正是写月光太亮,才把栖息在树上的乌鸦照得睡不安稳。假如树上原有乌鹊,被月光一照,它会老早惊动起来,岂有等明月离开树枝时它才惊动之理! 何况乌鹊在月光下是“栖不定”的,躲尚躲不及,又如何能“依依不舍”呢! 朱先生举的两个例子也不能与此句相提并论。日蚀是白天的事,乌鹊根本没有栖息,它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突然看到天地暗了下来,因而乱飞乱啼,那原是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情况近似;与鹊因月明而惊动似不能混为一谈。至于“月落乌啼”,下面还有“霜满天”三字,乃是天已快亮的时候。此时“乌”之所以“啼”,正是由于光线渐强而不是由于光线渐失。恰恰相反,用这个例子只能说明辛弃疾这句词不能照朱先生的讲法讲。 根据“月皎惊乌栖不定”句中“惊”字的用法,(又,王维诗:“月出惊山鸟。”也是这个用法。)我认为此句的“惊”字应该是个及物动词,把此句中间的“别枝”抽掉,就是“明月惊了鹊”,“别枝”则是鹊所在之地。方干诗:“蝉曳残声过别枝。”译“别枝”为口语,就是“另一枝”。沙谿先生加以引申,解为“那根枝条”或“那棵树”以表示鹊所在的地方距诗人较远。是完全可以的。 我曾主观地想过,把“别枝”讲成旁出的一枝是否可以呢?正因其枝旁出,很容易被月光射及,所以枝上的鹊才被惊动。但此解并无出典可据,只能算作臆说,尚希前辈专家有以教我。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