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魂难安眠 |
释义 | 诗魂难安眠“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韩愈:《湘中》)汨罗江在洞庭湖畔汨罗城旁,本是一条不大的江,却因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在此自沉而千古流传。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楚,攻破楚都后又长驱直入,占领了洞庭湖一带。被流放在洞庭湖一带的屈原在悲痛绝望中自投汨罗江,时年六十二岁。屈原投水处,传说不一。一说在汨罗江入湘处不远的罗渊(又名河泊潭),后人为纪念屈原而改称其为屈潭。一说在离屈潭十多里的一个港口,传说屈原几次投水不死,便怀沙自沉(一谓怀石自沉),后人将此港取名为沉沙港。 屈原投水后的情况,正史无载,汨罗民间却传说甚多。除了和屈原故乡秭归相似的划龙船、包粽子端午风俗以外,还有“汨罗江上水倒流”、“仙匠铸金头”等。 汨罗倒流 汨罗江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年端午节前后,它下游的水不是往下注入洞庭,而是慢慢上涨至玉笥山下。所以如此,其实不怪:端阳节前后,长江上游两岸积雪融化,江水陡涨而倒灌入洞庭湖,湖水又倒流入汨罗江,汨罗江就出现回流现象。然而,民间却相传这种现象是屈原投江后才有的。 听到屈原自沉的消息后,人们划船打捞,一直顺江闯入洞庭湖,以至惊动了洞庭龙君。龙君有感于屈原的耿直忠良,令水族兵将四处寻找屈原尸体,并亲笔修书求扬子江龙君调峨眉山融化冰雪的清凉水前来相助。两个时辰后,屈原尸体找到,洞庭君即借扬子龙君之清凉水掀起如山的雪浪,托着屈原尸体,倒灌向汨罗江玉笥山。当时,屈原双眼未闭,袍服完好,唯头部失去半边。洞庭君掐指算出此乃黑鱼精所为,便将其捉拿活埋在乱石堆下。石堆每年增高三寸三分,年久即为今汨罗江下游的磊石山。 屈原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后,放在一个沙洲上吹干,这个地方后来就被叫做“晒尸墩”。 金头疑冢 屈原尸体吹干后便被移回屋里,他的女儿(一说叫秀英。亦有传女嬃为屈原之姐)和乡亲们悲痛欲绝。为使父亲得以安眠,女嬃拿出自己的全部首饰,想为屈原补上半个金头。但人们跑遍九十九个村子,找了九十九个金匠,都没人敢接活。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金匠,很快就铸好半个金头,将屈原的头颅补得天衣无缝。人们问其姓名,老者唱道:“家住高高白云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五十年前有名姓,如今人已伴丘山。”唱罢飘然而去。人们这才知他原是五十年前飞升的金匠:“人”伴“山”为“仙”,既为仙自然无俗名姓了。 随后大家张罗着将屈原葬于玉笥山东北的汨罗山(亦名羽罗山)上。安葬这天,屈原家乡和流放时所到之地的许多百姓前来祭奠。为了防止秦军挖掘和坏人盗墓,女嬃连夜用罗裙兜土,堆筑疑冢。可是一个还没有堆成,就累昏了。翌日清晨醒来时,发现眼前拱起了十一座和真坟一般大小的新坟,而且每座坟前都竖有一块写着“故楚三闾大夫墓”字样的石碑。后人便将这些真假难辨的坟堆统称为“十二疑冢”。疑冢至今仍在。这些疑冢是谁造的呢?有说是女嬃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派神仙来帮忙的。也有说是跟着屈原从资江飞来的一对凤凰造的。它们后来在洞庭湖边一座山上落脚。这山便是今日之凤凰山。 后人为了纪念女嬃,在玉笥山上建了女嬃庙,内有女嬃用手撩起罗裙兜土的塑像。并把汨罗山改称“烈女岭”,把堆冢取土的大坑称为“楚塘”。据说那年楚塘里忽然长出满塘荷花。人们看着那芳香纯洁的荷花,更钦佩屈原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光辉人格。 屈祠八景 屈原死后,人们在汨罗江边修了屈原庙。据说始于汉代,后又多次修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湘阴知县陈钟理将祠移建江北玉笥山,这便是今日的屈子祠。祠临江而立,现存建筑为三进三厅,中国传统对称式布局。正殿悬《史记·屈贾列传》木刻一组,横匾题“日月争光”四个大字,两旁悬湘阴人郭嵩焘撰对联:“骚可为经,卓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风原阙楚,补以湘沅诸什,不劳太史采輶轩。”清同治八年,著名书法家虞绍南重书历代碑文,列于祠中。后殿立屈原巨型金身塑像。 屈原祠附近有骚坛等“屈子祠八景”(亦名玉笥山八景)。相传屈原自沉前的最后三年是在汨罗江畔的南阳里和玉笥山度过的。这八景都与屈原密切相关。 独醒亭。相传屈原常在玉笥山下汨罗江边的渡船亭里与渔父谈话,诉说自己忧国的情怀,吟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后人便将此亭改名为“独醒亭”。清乾隆年间,屈子祠移到玉笥山后,独醒亭也移至其右侧。1980年重修时,茅盾和赵朴初分别题写了匾额。 濯缨桥。在玉笥山西麓玉水溪上,原为木桥。相传屈原当年常在桥下浣缨濯足,吟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山歌。后人改建石桥,并取名“濯缨桥”。游人常至桥上洗濯自己的帽子、头巾,以示对屈原洁身自好高贵品格的敬慕。 海南汨罗骚坛 骚坛。为屈子祠右侧一小丘,状如雄狮、卧虎,面江而踞。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旬老翁黄德然捐建。万年县知县王立槐撰《骚坛记》刻碑。现建有四角小亭,中有青石碑,刻《离骚》全文。匾额为赵朴初1980年题写。所以命名骚坛,是因此处传为屈原写作和吟诵《离骚》、《九歌》之所。据说有一天晚上,屈原在土丘上吟诵到“哀民生之多艰”时,突然狂风大作,月亮无光,四周一片哭声。原来是战乱中饿死屈死的楚国怨鬼冤魂听《离骚》有感而恸哭。 桃花洞。在离屈原祠不远的桃树林,原为土洞,山里人传为仙地。有一年屈原中暑,一老渔夫将他送至此处静养,再配以汤药,三天即愈。这土洞后来即成避暑祛病的好去处,因洞口桃林繁茂,人们便称其为“桃花仙洞”。现洞已湮灭。尚有数株桃树幸存,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亦未曾泯灭,据说山上建起屈子祠后,老渔父的后代记起屈原生前有怕热的习惯,便从屈子祠神龛底下挖了一条直通桃花洞的地道。 望爷墩。为山南一土墩,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传说屈原外出时,女儿女媭常在此望他回来。屈原自沉那天,她像往常一样送爹出去,盼爹回来,可是天天在土墩上盼望,天天没有爹的人影,到第十天上,盼来的却是爹的尸体!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汨罗两岸叫五月十五为“大端阳”。在端阳龙舟竞赛以后,这天还要赛一次龙舟。为纪念女媭,这个土墩也被称为望爷墩。 绣花墩、剪刀池。绣花墩为玉笥山东南一土墩。相传屈原死后,女媭在此远望父亲坟墓,绣制父亲遗像。绣像刚成,一群官兵前来挖屈原之坟,欲抓女媭前往辨认真墓。女媭将屈原绣像紧贴胸前,在山后塘边用剪刀自殁,鲜血染红塘水。这口从未干过的山塘,从此再也蓄不住水。为纪念女媭,人们称此塘为“剪刀池”,称女媭为屈原绣像的土墩为“绣花墩”。 寿星台。相传为附近百姓为屈原祝寿处。 怆江无草 除屈祠八景外,玉笥山一带还有两处纪念屈原的古迹。一是汨罗山下汨罗江边原有“招屈亭”,传为屈原学生宋玉、景差为屈原招魂处。二是汨罗江下游的江潭。屈原住在玉笥山时常在江潭北岸散步、钓鱼、吟诗,屈原投江后,人们来祭奠屈原时也都要在此凭吊一番。但自从司马迁为写屈原传记来此寻访屈原遗迹,感触良多而放声痛哭以后,这里的树木花草就都枯萎了。后闻司马迁受刑后发愤著书,不久含恨死去,汨罗百姓在江潭祭奠太史公,诵其《屈原列传》,突来狂风卷走所有草木。此处从此即寸草不生,唯余后人不尽感慨:“千古史公流涕处,至今无草怆江潭!”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