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经·崧高 |
释义 | 诗经·崧高
(据程俊英译文有改动) 【注】 此诗与下篇《烝民》,同为尹吉甫送别之作。这首诗送申伯,《烝民》送仲山甫。申伯是周厉王申后的兄弟,宣王的母舅,封于申,伯爵,故称申伯。宣王时,申伯来朝,久留不归。宣王又以谢 (今河南唐河县北) 地益封,并筑城做他的新都 (孔颖达《正义》: “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 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临去时,尹吉甫作这首诗来赠送他。尹吉甫是宣王的大臣,《小雅·六月》颂扬他征讨猃狁有功。他又擅长经邦治国,很会作诗,文武全才,所以《六月》说他: “文武吉甫。” 这首诗共八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章: 为第一个层次: 总写申伯的不凡。前四句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写申伯出身的非同小可。说他是四岳神灵所降生。在当时神权凌驾一切的社会,这是最崇高的颂扬。诗这样起头,别具一番气势。方玉润 《诗经原始》说: “唯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气象。 中兴贤佐, 天子懿亲, 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笔者这样起头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这一章有两处词语须稍加辨析: 一是“崧高维岳”。今天许多《诗经》译注(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 ,都把“崧高”解成中岳嵩山,专名词; 把“岳”解成高大的山,普通名词。这是不对的。按,西周时尚无中岳嵩山之称。“崧高”称谓中岳,当是后起之事。“崧”与“嵩”音义全同,古与“崇”字通。《尔雅·释山》: “山大而高,崧。” 《说文》:“崇,嵬高也。“两者义合。“崧(嵩) 高”作“崇高”之义,古书中多有其例。如《易林·大壮之兑》说: “嵩高岱宗,峻直且神。”用“嵩高”形容泰山;扬雄《河东赋》: “瞰帝唐之嵩高兮。”用“嵩高” 形容唐尧。是 “崧(嵩) 高”即“崇高”。岳,指四岳。毛《传》: “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崧高维岳”就是“崇高维岳”,主语是“岳”,“崧高”是修饰语。所以诗下文才有“维岳降神”之句。二是“生甫及申”。其中的“甫”,自 《毛传》以下许多学者都解为甫侯。但《鲁》、《齐》、《韩》三家诗均以“甫”为仲山甫。如《礼记·孔子间居》引《嵩高》此章,郑玄注:“言周道将兴,五岳为之生贤辅佐,仲山甫及申伯为周之干臣。”这里,郑是引述《齐》说。《韩诗外传》称为“樊仲山甫”,则山甫为樊国之君。又张衡《应间》 曰:“申伯樊仲,实幹周邦。”(《后汉书·张衡诗》) 蔡邕《荐董卓表》云: “是故申伯、山甫,列于 《大雅》。”张、蔡均治 《鲁诗》。可见三家之说是相同的。姚际恒 《诗经通论》、方玉润 《诗经原始》,于此有较为翔实的辨证。故此 “甫”指仲山甫无疑。今考,申伯姜姓,尧时 “四岳” (官名)之后裔,而据张衡 《司徒吕公诔》,樊仲亦出 “四岳”。那么,这前四句诗又有特别的含义。即赞颂申、甫能够继承其先祖余绪,作周家的中坚和栋梁。后四句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正面明确点出申、甫是周家桢干之臣,把前四句的颂扬落到了实处。本诗主旨在于颂美申伯,却同时提到仲山甫。说明这首诗与下一首 《烝民》 (专颂仲山甫的诗) ,是作者同时有计划创作的两首诗歌 (宣王可能同时封遣申伯与山甫) 。诚如姚际恒氏所说: “此诗以申、甫并言,乃似统为二诗发端。”(《诗经通论》) 同时,诗这样写也有衬托的作用,“当时仲山甫为相,申伯亚于山甫,借山甫以大申伯也” (同前) 。这首诗主旨是颂美申伯,而着墨最多的是宣王对他的封赠,第一章起了提携和铺垫的作用。正因为申伯对周家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后面宣王赏赉的丰厚、照顾的周详和关怀的备至,才使读者感到十分自然。 第二个层次,包括二至七等六章,具体写宣王对申伯的封赠。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围绕封谢来写。第二章,写定封于谢,并命大臣召伯虎“定申伯之宅”,为申伯造宫室宅院; 第三章,写筑城,治土田、赋税,迁徙家人; 第四章,写城郭、宗庙既成,王又赐以车马; 第五章,乃写遣行前王对申伯的嘱讬,并赐以大圭之宝; 第六章,写申伯启行归谢,宣王为之饯行; 第七章,写申伯入谢的气氛。这次封赠的礼仪是相当的隆重,规模是相当的巨大,安排是相当的周密。方玉润 《诗经原始》说: “自城郭、宫室、车马、宝玉,以及土田、赋税之属,无不具备。所尤异者,伯之家人亦令傅御代为迁徙,赴国行粮亦命召伯早为储备。王之宠臣,可谓至矣。夫古之封建,锡以车马、畀以宝玉者有之,未有代营其城邑、寝庙者; 古之宠赉,予以弓矢、赐以甲第者有之,未有代迁其室家,且并虑及𫘳粮者。 有之, 自宣王待申伯始。 ”诗作这样详细的描写,来说明朝廷对重臣的笼络,同时有力地显示了宣王是一位有作为、有才干而又精明的君主,历史上出现周室中兴不是偶然的。对宣王为何如此隆重封赠申伯,方玉润说得好: “盖王之为是曲尽恩荣者,非以伯为元舅之尊也,非以伯有拥戴之劳也,诚以其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藩宣足式,故用 ‘以式南邦’,不得不如是之恩意周浃、礼文备至焉尔。然则诸臣之旁观者,又不知如何感泣,亦将忘身以报之矣。呜呼! 令德圣主,忠荩贤臣,其推诚相与,夫固有非形迹所能喻者。此尹吉甫之所为长言而歌咏之也欤?” (《诗经原始》) 这几句话,把宣王封赠申伯的意义基本说清楚了。尤值得读者留意的是,这几章诗反复强调此次封赠的目的: “南国是式”,“式是南邦”,“南土是保”……这是因为南国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宣王三十九年,与姜戎在千亩作战,损失了南国的军队。这次封申伯于此,可能欲对南国重新加以振兴,同时对南国人民也有安抚的意思。 第三个层次,为最后一章。结尾点明作诗之意,特别指出申伯功德之盛,说明其受赐有当,非恃亲贵以邀宠者比。而已作此“孔硕”、“肆好”之诗以送之,亦非无端的阿谀逢迎。 这首诗写得很是平实,所以有的评论家认为: “理明词顺,俊快自得,与《桑柔》、《云汉》之古拗稍不类。” (《诗经通论》) 叙事清晰,重点突出,起笔不凡,是这首诗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它的开头,方玉润称其: “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 (《诗经原始》) 后来杜甫投赠巨制多学此种笔法。本诗叙事,先交待周王封申伯于谢,次写王命召伯、傅御等为之做好各种迁徙的准备,次写王命申伯启程,次写周王为之饯行,次写申伯入谢……层层逼进,步步深入,次序井然。另外,诗在叙述中,有三、四处用王命口吻说话,但用得很巧妙自然,所以显得十分熨贴,使诗歌在平直中显现跌宕之势。总的看,与典型的《雅》诗比较,这篇诗的风格确稍见差异。一般说,前者多显古拗、庄严与凝重,而本篇则显现出一定的流畅、活泼与从容。所以吕氏《东莱读诗记》说: “是篇虽雅,其间固有风之体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