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议论
释义

议论

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如后人以文体行之,则非也。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此亦议论之佳者矣。(陆时雍 《诗境总论》)

诗人议论,不宜太露。使意在词中,讽咏有余味,方是能作。(《瀛奎律髓》 卷二八王安石《狄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作诗继以一篇》冯舒评语)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义山剌杨妃事之“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也。稍着意见者,子美《玄元庙》之“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是也。稍着声色者,子美之“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是也。稍用故事者,子美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也,着议论而不大露圭角者,罗昭谏之“静怜贵族谋身易,危觉文皇创业难”是也。露圭角者,杜牧之《题乌江亭》诗之“胜负兵家未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也,然已开宋人门径矣。宋人更有不伦处。(宋杨诚斋《题武惠妃传》之“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词虽工,意未婉。惟义山之“薛王沉醉寿王醒”,其词微而意显,得风人之体。)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 中何处无议论? 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 《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戎昱《和蕃》 云:“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亦议论之佳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东坡则云:“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言外有余味耶? (同上)

诗有议论者,有含意者,只在其诗之当与否。以谓诗必不可着议论,则便有坏堑造作之伪。(阙名 《静居绪言》)

文章名理,世鲜兼长。诗非不要理,只是人不能于诗中见理耳。理无不包,语无不韵者,《三百篇》之《雅》,《颂》是也。不必以理为名,诗妙而理无不通者,《离骚》以讫汉魏是也。但求同佳不堕理窠者,两晋、六朝以讫三唐是也。只求理胜不暇修词者,程、朱、邵子辈是也。风气日下,得一层必失一层,若天限之,生古人以后者,何处下手? 诗中谈理,肇自三《颂》。宋人则直泄道秘,近于钞疏,将古法婉妙处,尽变平浅, 反觉腐而可厌。 (张谦宜 《斋诗谈》卷一)

自宋人好以议论为诗,发泄无余,神味索然,遂招后人史论之讥,谓其以文为诗,乃有韵之文,非诗体也。此论诚然。然竟以议议为戒,欲尽捐之,则因噎废食,胶固不通矣。大篇长章,必不可少叙事议论,即短篇小诗,亦有不可无议论者。但长篇须尽而不尽,短章须不尽而尽耳。叙事即伏议论之根,论议必顾叙事之母。或叙事而含议论,议论而兼叙事。或以议论为叙事,叙事为议论。错综变幻,使奇正相生,疏密相间,开阖抑扬,各极其妙,斯能事矣。人但知叙事中之叙事,议论中之议论,与夹叙夹议之妙,而抑知叙事外之叙事,议论外之议论,与夫不叙之叙,不议之议,其笔外有笔,味外有味,尤为玄之又玄,更臻微妙乎!夫不尽而尽者,情深于中,韵溢于外,言简意赅,词近旨远。如画家缩本,咫尺具万里之势,则不尽而已深尽之。尽而不尽者,包罗万有,众妙毕臻。如岱宗之长五岳,以大山宫小山,中包无数峰峦溪涧。如武侯之列八阵,以大阵藏小阵,中变无数门户方圆。任登峰造极,钩深致远,终不能穷其曲折义蕴,则无所不尽,而实多有余不尽也。学者知此诣,则得大家秘传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0: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