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击壤”探源 |
释义 | “击壤”探源拙文《〈击壤歌〉探源》在光明日报发表后,据编辑部同志事后对我说,读者的反映还不差,因为我持论还算公允。但我在文章末尾对“击壤”的解释并不能成为定论,而在行文中却批评陈山先生“望文生义”,这不仅缺乏治学问应有的谦慎态度,而且显得盛气凌人,连起码的探讨商榷的文风也没有了,这是我必须向陈山先生致歉并应自我检讨的。盖拙文发表不久,北大中文系的王力、阴法鲁几位先生便向我指出,认为“击壤”还是以讲成“敲击土地”为宜。这同陈山先生说的“在土地上打拍子唱歌”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我当时以为,在《论衡》和《帝王世纪》诸书记录此歌时,并未说有老人“击壤而歌”,只说他“击壤于道”,等“观者”感叹之后,这个老人才唱歌的,因此我仍觉得原意可能是“击壤为戏”而非“拍地而歌”。过了半年,我买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的周亮工的十卷本《因树屋书影》,便从头重读了一遍。这书我在四十年代草草读过,早已没有印象;此次重读,竟在《书影》卷五中发现了一条论“击壤”的文字。不怪自己过去读书粗心,却怨别人写文章“望文生义”,这真是太违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精神了。现将周栎园的文章照录如下,说明主“敲击土地”之说者也是有根据的: 又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昔尧民亦击壤歌,先儒为搏拊之说,亦曰所以节乐。乐之有拍,非唐虞创始,实自然之度数也。”则以击壤为搏拊(小如按,即打拍子)之意,由来已久。陈山先生的说法当是与王灼之论暗合,否则他必然早已写文章来“回敬”我了。思之不胜惭愧。六五年秋因校前文,乃成此篇。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