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西敏寺漫游① [英国]艾迪生 |
释义 | 西敏寺漫游① [英国]艾迪生每当我要作严肃的沉思时,我就经常独自到西敏寺去散步。那里的阴暗,教堂中一切用物,巍峨庄严的建筑和长眠在那里的人们,种种情景,都易使人心中充满悲戚,但也会勾起令人愉快的遐思。昨天,我在教堂的庭院里,在那些修道院和礼拜堂中,消磨了整个下午。在几个墓葬区,看看那些墓碑和墓志铭,倒也是一种消遣。墓志铭大多除了记载死者生年忌日之外,并没有别的内容,其实这已经就是死者的平生,为人类所共有的。我只能把这些人生的记载,无论是刻在铜牌上或是大理石上,都看做是对于这些作古的人们的一种讽刺;他们没有留下什么纪念物,留下的仅是他们的生与死。他们令我想起英雄史诗中征战的勇士来。他们之所以被歌颂,也许只因为他们被杀戮;他们之所以被人纪念,也仅是因为他们被杀戮;此外别无其他原因。 格荡卡斯、梅通塔克、塞西洛恰克等人的一生,在《圣经》中,足与圣贤同受尊重,这些英雄如今又安在哉?! 我一走进教堂,就十分欣赏掘墓时的情景,在每一锹的抛撒中,我都看见成型的新泥混合着骸骨和颅盖的碎片。这种碎片,曾几何时,还是人类躯壳的一部分。我由此想到,躺在教堂铺石下面的人何止千万,男人和女人,朋友和仇敌,牧师和士兵,僧侣与传教士都已成为齑粉,混合成一块。无论何人,优秀的、有权势的、年轻的、年老的、衰弱的、畸形的,都将毫无区别地躺在乱糟糟的泥堆中。 我曾经阅读过几本谈人类问题的大杂志,我特别注意调查矗立在那古老建筑角落里的纪念碑,有些刻着揄扬过分的墓志铭。假如死者有知,一定会因他的朋友对他的奉承而感到羞愧;也有一些又嫌谦卑过分,它们用无法理解的文字,去讲述死人的品质,死者因此长年不为人知。在有些富于诗意的地方,我发现有长眠地下的人却没有纪念碑;有纪念碑的又不是诗人。我观察到,现代战争使许多纪念碑充斥教堂,这些耸立着的石碑,都是为纪念葬身在布冷亨②平原上或海洋里的人们而立的。碑下只有空穴。 当我感到我的心情处于一种严肃的欣赏中时,我就离开了我们英王的教堂③,以便来日能够回味。我知道这类消遣,容易在胆怯的心灵上浮起灰暗而沮丧的思潮和幻想,我虽然常常是严肃的,但还不知道,悲哀是什么,因此,在教堂庄严而深沉的场景中,我却能有在最愉快活泼的情景里那样欢愉的心情。依靠这种方法,我就能够用那些别人害怕考虑的事物来改善自己的心境。当我看到伟大人物的墓碑时,我的羡慕情绪就一扫而光;当我读到优美的墓志铭时,我的奔放感情就骤然消失;当我在墓碑上发现父母的忧愁时,我的内心就要产生无限惋惜;而当我瞧见他们的墓穴时,我就思忖,哀伤何益?其实,我们很快也要随他们而去。当我看见那些国君卧在推翻他们的敌人旁边时,当我看见敌对的谋士们肩并肩地躺在墓穴里时,或者想到那些用竞争和辩论把世界分割开来的神圣的人们时,我就悲哀而惊愕地回忆起人类渺小的竞赛、派系的争吵。我读着这些墓穴不同的立碑日期,有些人是昨天才死,有些在六百年前就已归天了,由此我就想到,我们这些同时代的人,最终都是要一起走到这里来的。 (黄绍鑫 译) 注释: ① 西敏寺(Westminster): 是伦敦的一个有名的教堂,很多知名人物,如贵族、诗人、名臣、哲人都葬在这里,或立碑纪念。 ② 布冷亨(Blenheim)战役: 是奥地利和英格兰反法兰西和巴伐利亚的第一场战斗。 ③ 英王的教堂: 这里指的是英王亨利第八的教堂,在西敏寺中。 【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性的散文,其所要阐述的观点表述得十分清楚明白,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在西敏寺漫游时的所思所想。 西敏寺是伦敦一个有名的教堂,英国的著名人物很多都埋葬在这里。作者漫游于此的所思所想也主要围绕着生和死的问题:“我由此想到,躺在教堂铺石下面的人何止千万,男人和女人,朋友和仇敌,牧师和士兵,僧侣和传教士都已成为齑粉,混合成一块。无论何人,优秀的、有权势的、年轻的、年老的、衰弱的、畸形的,都将毫无区别地躺在乱糟糟的泥堆中。” 的确,当人们漫游在西敏寺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点时,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在这里,无论你生前是什么身份,死后都无一例外地躺在了一方咫尺之地,千古功名,到头来都不过是一抔黄土,颇有点“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味。说实话,这样将人生意义视为虚空的略带有一些禅意的看法,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并不十分罕见。但艾迪生说出类似的话,却的确有一点出乎人们的意料。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正是西方文明蒸蒸日上之时,此时的西方世界一片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和东方文明迥异的西方文明,也是一直极为看重个人奋斗以及人生意义。虚无的思想要到两战期间才在西方世界普遍蔓延开来。因此这种对于生死的看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即使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是十分奇特的。 也许有人会将这篇文章作为东西方文明暗合的一个例证,且慢,以上所说只是艾迪生对于死亡的看法,也就是说“死”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确,他认为死去就意味着生前的一切自动归零。但是,无差别的死去能给予生者什么样的启示呢?艾迪生并不想用“这类消遣”,“在胆怯的心灵上浮起灰暗而沮丧的思潮和幻想”。在他看来,西敏寺更容易给他带来欢愉的心情,西敏寺就是他推荐给读者们用于改善心境的地方。听上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可仔细想想,当人们为纷纷扰扰的俗事而心烦的时候,来到西敏寺,看着这些身份各异的死者之时,会更加明白什么叫做放下,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加轻松,让亡者的死去教会生者如何去生。因此,除开表面上的相似,作者关于生死的洞见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西方式的智能。 (张燮林)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