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秋日杂感(二首)》 - 陈子龙 |
释义 | 《秋日杂感(二首)》 - 陈子龙陈子龙 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 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 夜雨荆榛连茂苑,夕阳麇鹿下胥台。 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后任兵科给事中,辅助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处理军务,监察兵部,纠弹官吏。后来对朝政日非不满,对马士英、阮大铖专权不满,辞官返乡。满清贵族南下,南京失守,他在家乡松江跟复社社友夏允彝、完淳父子起兵抗清,失败后,遁为僧侣,再得鲁王朱以海密令,复联络太湖义军,计划起义,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间投水自杀。乾隆间,追谥“忠裕”。陈子龙恪守复社条规, 以文章气节为重,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民族志士,而且是名噪全国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与理论,曾受到明代后七子的影响,但复古倾向不太严重,特别是后期作品,感伤时事,苍凉悲慨,哽咽多气,风格为之一变。他是明末的一位重要诗人。 《秋日杂感》写于明朝亡国后的一个秋天,可能是顺治三年(1646),当时他在吴县,触秋景而伤情怀,一气写七律十首,这里选两首。 第一首抒发怀念故国的愁苦,表明复明的信念。首联说,西周亡国的悲剧重演了,极目远眺沦丧的国土,心中倍感悲凉。周原,见《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指今陕西省岐山以南的一片平地,这块平地是中华民族祖先周部族的发祥地。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写,幽王姬宫涅被犬戌族所杀,西周覆亡, 平王姬宜臼率领大臣逃到东都洛邑,从此王道式微, 诸侯争霸。几年后, 一位大夫因事到位于周原的旧都镐京,他看到原先的宗庙宫室,平为田地, 长满了黍子高粱,不禁悲从中来,徘徊彷徨, 不忍离去,吟诗“闵周室之颠覆”。陈子龙用这一典故,是以周大夫自比,表达凝望失土、悲怀故国的感情。颔联写秋日景色,暗喻满清贵族的入侵。在叶黄枫丹的秋天,北方的白雁、塞上的黄云一齐涌来。白雁,雁的一种,体形较小,色白象征悲哀,故杜甫有句:“故国霜前白雁来。”黄云,指塞上含黄沙之云,萨都剌诗句:“紫塞黄云马上诗。”此处暗喻清兵,但不露筋节。颈联写经过战争破坏后的吴中荒芜景象。在连绵的秋夜苦雨中,昔日吴王的御花园——“茂苑”中已长满荆棘榛莽一类荒草杂树。在夕阳暗淡光影下,麋鹿等动物从曾显赫一时的“胥台”上下来。胥台,即姑苏台,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它是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后来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作长夜歌。越勾践伐吴,吴太子友战败,烧毁此台。但后来它的遗址一直成为游览胜地。吴国苑囿、胥台的荒凉景象是典型的,作者通过它写满清铁蹄蹂躏江南,扬州十日、江阴大辟、嘉定三屠、嘉兴剃发后,吴地的一片凄惨图景。尾联写由上激起的义愤。诗人为了复国,抖去衣上尘土,独个儿到要离墓前去吊祭他。要离是春秋时吴国的勇士。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原来,刺客专诸以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后,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闾,维护了嫡长子继位的传统。但是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伺机回国报仇。阖闾用苦肉计砍了要离的右手,又杀了他的老婆,然后让要离溜到卫国,取得了庆忌信任。三月后,庆忌率部从水路向吴国进发,要离在指挥船上突然用左手所握的长矛,对着庆忌的胸口,尽全力扎去,矛头竟从后背穿了出来。庆忌断气前嘱咐部属不要杀要离,说吴国有这样了不起的勇士,应该视作珍宝,让他回国作贡献。要离遇赦后,越想越羞愧,拔剑自刎了。陈子龙在彼时彼地去祭奠要离,用意是要向他学习奋不顾身而又知礼义廉耻的品格,为恢复维护明王朝的正统奋斗不息,纵死不辞。这些是他加入并领导反清起义的思想基础。“痛哭新亭一举杯。”此用东晋丞相王导佳话。据《世说新语》,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愍帝司马邺于建兴四年(316),被攻破长安的刘曜俘到平阳(今山西襄汾西南),不久被杀死,西晋灭亡,刘曜建立前赵政权。中原人士纷纷来江南避难。琅琊王司马叡也逃至江南,建立东晋。东晋北方来的官员每遇佳节,就在新亭集中,坐在草地上喝酒。有一次成武侯周侯坐在中间叹气,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泪。这时丞相王导勃然大怒,举杯说“当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元帝司马叡在他的辅弼下,终于顶住北方少数部族贵族集团的不断进攻,为东晋一百多年的政权奠定了基础。王导是一位复国英雄,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陈子龙此句正是表示要以王导为楷模,跟满清贵族集团斗争到底。 第二首抒写内心苦闷。首联触景生情,在这国破后的深秋季节,作者忧叹国事,又不便与人明言,只得独自“行吟坐啸”,本来就心痛欲碎了,加上薄暮时分又看到“海雾江云”的阔大之景,更增添哀情愁绪。暮愁,显然是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紧缩。颔联“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对仗十分工整,作者在前句中认为天不清醒遂使明祚断绝、满清入主中原,但又坚信老天不会永远沉醉,复明也就还有希望。此用李商隐《咸阳》“自是当时天地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句意。后句说最可怜的是国破家亡,土地被掠,想埋忧愁于地下也不可能,即死无葬身之地了,沉痛至极,真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了。此句用东汉仲长统《述志诗》“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之意, 十分悲戚。颈联写清军南下后人民惨遭屠杀,士大夫纷纷隐居。“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前句的“葵井”见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中庭多旅谷,井上生旅葵。”原诗说,该人从军六十五年,“八十使得归”,可是回到故乡,家人已经死光,院内一片榛莽,井边上长满野葵菜。在这里,陈子龙说清军杀人如麻,使锦绣江南成为荒芜之地,当时魔爪过处,汉族同胞尤其是那些不甘受辱的妇女跳井自杀的极多,“多新鬼”揭露满清贵族实施的民族屠杀政策十分惨烈。后句用邵平故事,秦封邵平为东陵侯,秦亡,他隐居于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这里借喻明亡后隐居于山野中的士大夫,他们义不臣虏,坚持气节。迭词“荒荒”“寂寂”渲染亡国后的荒凉、孤寂景况。尾联是深深叹息,听说太湖等水泊已成为清兵的饮马池了,何处有可以划渔舟归隐的沧浪之水呢?此用屈原《渔父》意,“渔父莞尔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作者反渔父意,说国土破碎,已无立足之地,只有起来抗争、反清复明才是唯一出路,哀痛中蕴藉着不屈的力量。 这两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满清贵族入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死国难者的悼念,倾吐了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不甘屈服沉沦、谋求复明的决心。悲愤沉郁,气魄雄毅,显示了作者的铮铮铁骨,前人曾誉他的诗为明诗殿军,殆不为非。《秋日杂感二首》所用典故忒多,这说明他早年仿效后七子的痕迹犹存,不过根据此诗所写的内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有许多不能明言直摅,借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寄托情志,又是可以理解的。作古体诗适当选用典实简练明洁生动地来明志抒情是可以的,而且能增添一种古雅之美。但是句句用典,使读者寻章引句,煞费苦心,又为历代评论家所不赞许。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