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虚张声势 |
释义 | 虚张声势张扬自己假装的强大声势,伪示实形,使敌不能测我虚实所在。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 八月,隋炀帝率群臣出巡北塞地区,被突厥兵围于雁门(今山西大同附近)。突厥始毕可汗指挥军队急攻雁门,雁门十分危急。炀帝急忙下诏,动员全国的力量解救雁门之围。年仅16岁的李世民响应召幕,从龙门(山西西南) 驻地,火速来到雁门。雁门守将屯卫将军云定兴,问李世民有什么妙计可胜突厥?李世民献计说:“始毕可汗这次动员了他的全国兵力,搞突然袭击,是以为我隋朝仓促应战,必不能马上调兵救援,所以才如此气势汹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宜大张旗鼓,虚张声势,白天引旌旗几十里不绝,即便到了夜间,也应当钲(古代一种打击器) 鼓相应,给突厥兵一种错觉,认为我方来了援军,要大举反攻。这样,始毕可汗就会望风退去。否则,敌众我寡,如果突厥倾军来战,我们是支持不了的。”云定兴采用了李世民的计谋,始毕可汗果然被这种虚张声势所诈,在重兵围困雁门十余天之后,只好撤兵而去。 “虚张声势”是一种诡诈之术。《兵经·疑》云:“兵诡必疑”。在现实的生活里,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领导人,既要善于用示形之法的疑兵,迷惑对手,造成对手的错觉和失误; 又要善于分析,见微知著,识别对手是否虚张声势,作出正确的判断。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