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藏传佛教节日 |
释义 | 藏传佛教节日在藏族的节日中,宗教节日的数量占很大的比例,虽然也有一些自然岁节,但其庆祝活动的主要内容也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还有一些节日是藏族人民在吸收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下面就藏族的岁时节序作些叙述。 新年 藏历元月一日,即藏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藏族以阴阳五行与十二地支属相配对纪年,以十二个月为一岁,与汉族的农历相仿。以寅为正月,寅月初一,即为元旦。汉地元旦庆贺风俗,始于汉高祖。自后历代皇家,每逢元旦,行朝贺大礼。民间贺新年的习俗始于晋代,以后就历代相沿。藏族吸收了汉族贺新年的风俗,对元旦庆贺极为重视。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人们便开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新年期间停市三日,各以茶、酒、果、肉等食物互相馈送为礼,从初一到初五,布达拉宫内要举行朝贺仪式,全体官员都要参加。郡王在元旦这一天还要在布达拉宫设宴招待藏汉两族官员。普通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在街上唱歌跳舞,或到附近寺庙朝佛,见面时互相都要道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初二到初七,邻近亲友相互请客,每家均备有青稞酒、牛、羊肉和面食等,大家在一起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福,尽情欢乐。 传大召法会 元月三、四日至二十五日,拉萨要举行盛大的传大召法会。传大召,藏语称为“默兰钦莫”,意为大祈愿法会,是喇嘛教最著名的传统法会,它是由黄教祖师宗喀巴于藏历第七饶迥土牛年(1409)正月,为纪念释迦牟尼而在拉萨大昭寺创立的。其内容主要是讲论佛经、发愿祈祷。第一次传大召法会在1409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拉萨举行,参加者达一万余人,不分教派,不论僧俗均可参加。宗喀巴每日讲论《佛本生经》,向释迦牟尼敬献纯金制成的头饰,并向众佛敬献无数供品。这次盛况空前的大法会显示了宗喀巴的实力,为黄教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从此这个法会一直延续下来,每逢藏历正月举行一次,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有所变化和发展。时间从原来的十五天延长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五日结束。法会主持人为达赖喇嘛。法会期间,一切喇嘛的供给由政府负责。拉萨的市政由哲蚌寺的铁棒喇嘛接管。四日清晨,正式举行迎请护法神的宗教仪式,在手持弯刀的一百名男子、身着云肩飘带的一百名女子、手执禅杖的一百名僧人、手握金刚橛的一百名咒师的带领下,由付恰达玛和庭院第巴引香,迎请护法神到旧美如地方。 祈祷大法会(西藏寺庙) 传召开始几天之后,达赖喇嘛要从布达拉宫移居大昭寺讲经和主持辩经。大会的诵经和辩经活动要持续十余天。传召期间举行辩经的循例是从第五世达赖喇嘛开始的。辩经的早晨为早会,在喇嘛翁则领经后,数万名僧人齐声诵经发愿。辩经的时间为早、中、晚三次,与法会的三次集体诵经活动交替进行。辩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立宗辩,一种叫对辩。立宗辩较为常见,由立宗人树立一宗,并且为此而进行辩论;对辩是在两个人间进行,先由甲方问乙方答,告一段落后,再由乙方问甲方答,问答方式与立宗辩相似。对辩经中获得名次的僧人给予物质奖励。传大召期间辩经的目的是从三大寺僧人中选拔拉燃巴格西(这是喇嘛教中的最高学位),以充实寺院上层僧职。 酥油供品(西藏寺庙) 在传召期间,各地信仰佛教的群众前来拉萨放布施,他们认为这是一次驱除灾难、积累功德的盛举,故纷纷将酥油、茶、糌粑、牛羊金银财宝等作为礼品向大会布施,数量极大。这些布施品除用于法会的一部分开支外,剩余的分给每个扎巴和僧人。 元宵供 元月十五日为“元宵供”,藏语叫“坚俄曲巴”。它与汉族上元观灯的习俗相仿。藏族也在这一天摆花添灯,供人欣赏,是为供灯节,也称酥油灯花节。这个节日原是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服外道六师”而举行的,以后相沿成习。它是传大召最热闹的一天。是夜,拉萨大昭寺周围和八角街陈列着三十余座供神祭品,名为“却巴”。每座“却巴”上系涂有五彩酥油的牛皮雕花。大“却巴”两旁各设一座小“却巴”,前置佛像和酥油灯。酥油灯的形式,是灯背设一木架,木架上用酥油、糌粑,塑制出各种山川人物、龙蛇鸟兽、花果树木、鱼虫等,涂饰以五彩颜色,非常精美。在灯架前点燃酥油灯,光照通明。除此之外,各寺院的众僧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各种姿态的供奉天女,还有的利用酥油花灯像连环画一样地再现出各种神话、民间故事等。精彩的图案,多姿的花灯吸引着八方人众。人们在花灯下,狂欢起舞,彻夜不眠,有时延续几天才能结束。藏人还以这一天之晴、阴、风、雪并灯焰之色,占一年吉凶。如是夜天晴气爽,明月无风,灯焰光辉色正,则一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稔。若天不明朗或遇风雪,及灯焰红白闪烁,乃为不吉。 传召送鬼 正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为传召送鬼,其间要举行驱鬼仪式。“调集各处蒙古、西番马步兵三千名,顶盔胄甲,执长矛、弓箭、鸟枪、盾牌,马亦从头至尾披挂五色甲裙,各各跳舞放枪,绕召三次,至琉璃桥南,点放火炮,以为迎神逐鬼。” 迎神会 正月二十五日为“迎神会”,是迎请弥勒佛之日。此日早晨,众僧把大昭寺的弥勒佛拉到木车上,绕行八角街一周,开始迎请弥勒佛的仪式。八角街的两边到处是瞻仰弥勒佛的人群,人们双手合十,念经祈祷,纷纷向弥勒佛敬献哈达。此日,整个八角街香烟缭绕,法号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此后,还要举行摔跤、举重、比武、赛马和赛跑等活动。各项仪式完毕后,传召盛会即告结束。 会供法会 二月下旬为“会供法会”,俗名传小召。原指为西藏上层喇嘛举行的逝世周年祭。后特指第巴桑杰为五世达赖举行的逝世周年祭。此后,每一代达赖逝世,就延长周年祭法会一日。该日三大寺的僧人集中于拉萨大昭寺仿大愿法会举行,规模稍小。 供宝节 二月三十日为“会供仪仗”,俗名“供宝会”。于布达拉宫悬挂大佛。其佛像系五色缎缝成,自布达拉第五层楼垂至山脚,长约三十丈,将大昭寺中所有宝玩、金珠、器皿陈列。喇嘛装扮成神鬼诸妖,各番国人物、牛、虎、象等兽,转昭三次,至布达拉大佛前,各跳舞歌唱,如此多日始散,此乃其地之春戏。所着神鬼、人兽衣饰,皆精巧华丽,其宝玩无穷,不胜枚举。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萨噶达瓦”节。此日人们集中于拉萨龙王潭划船和歌舞。相传此节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及圆寂,并预祝丰收。 林卡节 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意为“赡部洲烟祭节”。每年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服装,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及各种食品到林卡里野宴,贵族和富商们更在林卡里互相宴请,并召集民间艺人到此敬歌献舞,常延续一月之久。 转山会 六月四日是“转山会”,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之日,藏语叫“竹巴泽西”。拉萨市民多于这天穿着新衣,带上饮食,起往各寺朝佛、念经;之后,到野外尽情餐饮、歌舞,直到月落才返回城里。 雪顿节 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它是藏族中历史悠久且规模较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顾名思义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由于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在十七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按照佛教的戒律,夏天有一段时间禁止僧人出门,必须全天在寺院内修炼心性,称为夏安居。在夏安居开禁的日子,僧人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子进行施舍。喇嘛们除了一顿酸奶子的佳宴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节的来源。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雪顿”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形成固定的“雪顿节”。开始时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活动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先以哲蚌寺为中心,故人们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喇嘛演出。十八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以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宫,并开始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越往后,雪顿节的群众性越大,娱乐性越强,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雪顿节的活动内容大致是:六月二十九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政治勒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为哲蚌雪顿节,演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则、穷结、雅砻、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四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藏戏的一种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纷纷前往罗布林卡看藏戏演出,富裕人家还搭起漂亮的帐篷或帷帐,玩住两三天。 沐浴节 七月上旬开始,西藏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被称为沐浴节,俗称洗澡节。在整个西藏高原,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牧区还是农区,一群接一群的男女老少,在一周左右时间内,扶老携幼,合家而出,各将凉棚帐房下于沿河,遍延亲友。不分男女,同浴于河。他们尽情地在水中嬉戏、游泳,或坐在岸边石阶上,洗涮一年内积下的污垢。由于西藏气候严寒、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冰人肌骨;夏天大雨滂沱,河水混浊;冬天天寒地冻,皮袍裹身,皆不能入水洗澡。只有入秋时节,水温较高,水色清净。藏文历书中称,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因而这时候的水不但可以净身,而且还可以治病。平日很少洗澡的藏民在这时竟相下河,江河之旁热闹非凡。人们不仅洗头、洗澡,也顺便洗衣服被褥。平日有人下河洗澡,特别是妇女,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而在洗澡节期间,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洗澡节是一个很具民族特色的群众性节日。 丰收节 七月底、八月初,是丰收节,藏语叫“曲果”或“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从字面上看,“望果”就是转地头。望果节流行于农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最早流行于雅砻香布地带,传说早在公元二、三世纪,藏王布德贡杰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师请教,本教师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节的滥觞。陵夷至今,望果节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穿着新装,打着各色彩旗,擎着青稞麦穗,聚集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着田边地头转。在这期间,人们还举行赛马、射箭、唱戏、歌舞等活动,并进行丰盛的郊宴。 佛降节 九月二十二日为“佛降节”,藏语叫“古巴拉波”。传说此日为释迦牟尼去兜率天向其母讲经后重返人间之日,故名“佛降节”。人们认为这天佛要下凡,所以更为踊跃地朝佛、念经、行善,都希望在这年能吉祥如意。 天母节 十月十五日,俗称“天母节”,藏语叫“白来日绕”。此日三大寺的数千名僧侣抬着吉祥天母佛像绕行八角街,拉萨市的市民以及外地游客都身穿节日的盛装前来朝拜吉祥天母佛,以求吉利。 念四供节 十月二十四日是“念四供节”,藏语叫“希却”。此日为色拉寺倡建人大慈法王忌辰,拉萨僧俗多于是夜燃灯供佛。 燃灯节 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藏语叫“噶丹安曲”。传说这一天是宗喀巴大师的成道日,所以藏族人民在这一天都点燃酥油灯,以示纪念。也有传说这一天为古燃灯佛诞辰。入夜,各家及寺庙山院,皆于窗棂、墙壁间放灯数百不等,光明如昼,布若列星,蔚为大观。各寺院佛殿的酥油灯也全部点上,并举行跳神。藏民还以灯焰、天色,占卜来年之吉凶。 佛灯(西藏寺庙) 凶神会 十一月初六中午至初七中午间为“凶神会”,藏语叫“岸巴古宗”。传说此昼夜是土地神大黑日曜与另外八个凶神共同值日,此日诸事不宜,只能闭门家居,以避凶神。 十吉全聚日 十一月八日为“十吉全聚日”,藏语叫“桑波居宗”。即于“凶神会”次日,欢聚亲友,以庆吉祥。 色拉普吉 十二月二十七日为“朝拜色拉金刚橛日”,藏语叫“色拉普吉”。传说色拉寺杰札仓马头明王的神怪金刚橛有很大的加持力,朝拜它可消灾去病,故是日前往朝拜者众多。 驱鬼节 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驱鬼节,藏语称为“则古多”。在布达拉宫和其他寺院中,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逐鬼活动。喇嘛装扮成各种神佛鬼怪,至晚上则绕寺鸣枪呐喊,以驱邪逐鬼。男男女女皆华服盛饰,群聚歌饮,带醉而归。旧岁以驱逐鬼怪告终,来年的吉祥如意也就有了保证。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