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蒯通远见卓识,两劝韩信 |
释义 | 蒯通远见卓识,两劝韩信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东进,一路攻下魏、代、赵、燕、齐等诸侯国,被刘邦封为齐王,威震华夏。 范阳(在今河北定兴固城镇)人蒯通,知道天下归属的关键在韩信。准备用奇策,对韩信施加影响。他化装成看相的人,对韩信说:“鄙人曾经学过相术。贵贱看骨骼,忧喜看脸色,成败看决断。从这三方面参悟,万无一失。”韩信说:“有道理。就请先生看看寡人的命相怎样。”蒯通叫韩信屏退左右后说:“看大王您面上之相,不过封侯,终属人下,而且危殆不安。但看您背后之相,富贵简直难以形容。”意思是说韩信如果反叛刘汉,就可大有作为。 韩信不解其中道理。于是,蒯通给韩信分析了楚汉两军的起义经过、实力状况、目前两军的处境以及未来前景。然后说;“当今之时,汉王和项王两人的命运悬在足下的身上。足下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投靠项王,项王就会取胜。所以,在下愿意披肝沥胆,为足下献此一计,恐怕足下不能采用。如果足下真的能听信我的计策,不如两利俱存,既不帮汉,也不助楚,而是与楚、汉三分天下,使齐、楚、汉三足鼎立,让谁也不敢先进攻别人。然后,凭足下资质的贤圣,如此众多的甲兵,占据强大的齐地,还有燕、赵等地相从,挥师向西制止并结束楚、汉战争,为老百姓请命,天下会群起响应,谁敢不听?再分解大的诸侯,削弱强的诸侯,分立新的诸侯,让天下臣服听从号令,并感谢齐国的仁德。天下的君王会相继朝拜于齐的。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望足下认真考虑在下之计。” 韩信说:“汉王待我情深义重。把他的车子给我乘,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乘坐了别人的车子,就应承担别人的灾难;穿了别人的衣裳,应当同情别人的忧虑;吃了别人的俸禄,就应当为别人的事不惜牺牲。’我怎能背义向利呢?” 针对韩信这种知恩图报的思想,蒯通用张耳和陈余、大夫种、范蠡和越王勾践之间的关系提醒韩信:作为朋友,刘邦和韩信不比当年的张耳、陈余亲密;作为君臣,刘邦和韩信也不超过大夫种、范蠡与越王勾践的关系。像张耳、陈余这样的刎颈之交到后来也兵刃相见,互相杀伐;像大夫种和范蠡,对勾践一片忠诚,立功成名后竟也或死或亡。他又告诫韩信说:“作为臣子,凡勇武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恐的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凡是功劳举世无双的人很难得到赏赐。”接着分析了韩信所建树的许多盖世之功后又说:“现在足下您背负震动君主的虎威,挟持无法赏赐的奇功。归楚,楚人未必能相信;归汉,汉君臣都感到震恐。足下您还能投靠谁呢?处在人臣的位子上却有使君主感到震恐的声威,足下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了。”韩信打断了蒯通的话头,答应仔细考虑蒯通的意见。 过了几天,见韩信没有动静,蒯通又来劝说。希望韩信不要迟疑不决,而应当机立断,说:“功业易败而难成,时机易失而难得。时不再来,机不可失。望足下慎重考虑。”但韩信始终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多,刘邦终究不会剥夺他齐王的封号。所以辞谢蒯通。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用,认为韩信既无大志,难图大事,又难保眼下尊荣,于是佯狂为巫觋而离去。而韩信在次年就被徙为楚王,再次年,则被褫夺王位,降为淮阴侯,后终为刘邦所杀。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