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赏析和鉴赏
释义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赏析和鉴赏

苏洵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

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数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而因作亭于其上,又甃石以御水潦之暴。而往往优游其间,酌泉而饮之,以庶几得见老翁者,以知其信否。然余又闵其老于荒榛岩石之间,千岁而莫知也,今乃始遇我,而后得传于无穷,遂为铭曰:

山起东北,翼为西南。涓涓斯泉,坌溢以弥。敛以为井,可饮万夫。汲者告我,有叟于斯。里无斯人,将此谓谁?山空寂寥,或啸而戏。更千万年,自洁自好。谁其知之?乃讫遇我。惟我与尔,将遂不泯,无溢无竭,以永千祀。

这篇《老翁井铭》为苏洵回乡安葬亡妻时所作,写的是作者在选择坟地时,听到有关老翁井的民间传说,作者借着泉边老人独处深山、自洁自好的生活,抒发了自己厌倦世俗,追求超脱的清高精神。文章寓情于景、以境达意,托物言志、含蓄蕴藉,是苏洵作品中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熔铸着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初读本文。或以为不过是记述老翁井的传说和为之作的铭辞,但稍稍品味,就会感受到其间那饱蓄的情怀和深沉的思想,那凝聚在作者心头的悒郁和对理想境界的希冀与追求。苏洵的一生,很不得志,他27岁始发愤攻读,但几次应考都屡遭失败,于是他绝意功名,自托于学术,完全放弃了科举,嘉祐元年 (1056),他已年近五旬,带领苏轼、苏辙二子第二次赴京,此时他的文章已经名满京城,但直至两年后朝廷才召他试校书郎,两次下诏他都辞绝了。仕途的挫折已使他心灰意冷,家庭的灾难又接踵而至,就在他到京城的第二年 (1057),传来了妻子病故的噩耗,曾经在生活和事业上给过他巨大支持的程氏的死,使他身心倍受打击,心情趋于消沉,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泉边老人那种独处深山、远离尘寰的生活才深深吸引着他,而那种对月长啸、临泉戏游的情趣不仅可以排遣他求仕不遂和亲人病逝的忧郁和痛苦,而且很自然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情在山水,但苏洵与一般封建文人因怀才不遇而放情山水毕竟不同,那仅仅是一种排遣,一种摆脱,而苏洵则是持着一种清高的态度,寄情山水,超脱风俗,以保持自洁自好,当然,其间的出世思想和所向往的永恒境界,显系受佛老哲学的影响所致。

这篇文章的层次十分清晰,开始先就事情的缘起作了明确而简洁的交代,讲明在丁酉这一年,作者选一块坟地埋葬亡妻,发现了武阳县安镇乡的一座山丘,文中仅十五个字,使把事情的时间、地点、因由讲得清清楚楚,接着,笔锋侧转,写所选中的坟地情况,那山高大雄伟,山的末段分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泉自两山之间涌出,向北靠着右侧山岗下边“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作者用颇为细腻的笔触把这里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讲清,并以卜者语,说明这里作坟地很吉利。进而又引葬书为据,证实这里是神灵的住处。还具体地讲: 水的流向,常随山势而改变,山脉截止处泉水寒,山的精气势力汇聚于此,所以这种地方“可葬无害”。作者把选坟地的情况写得如此详实,一方面体现了苏洵对妻子的感情,程氏在苏洵发愤读书和教育二子方面都颇费心血,深得苏洵敬重,今一旦亡故,令洵万分悲痛,对死者的感情,往往表现在办理后事上,苏询在选择坟地时这般用心,足见他与程氏的感情之深,情之愈深,悲痛愈烈,作者虽未写自己的心情,但此问却已隐隐流泄出作者的沉痛和悒郁。另一方面,如此详实地介绍这里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铺垫,把泉边老人所处的空旷而清幽的环境勾勒出来,也就是在描述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

随之,文章向更深一层发展,通过作者的询问,从泉旁之民的口中得知,此处名为老翁井。关于老翁井的由来,其传说已有几十年了,每当“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常有一个苍颜白发的老人“偃息于泉上”,如果有人走近,那老翁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因为这种说法相延已久,所以人们都认为确有其事,因此在泉边建起亭子,又砌上石头“以御水潦之暴”。这是有关老翁井的全部情况。试想,将这样一座富有神秘色彩的老翁井置于那广漠山野的背景中,自然别有一番情趣,这也正应合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所以他常“优游其间”,并“酌泉而饮之”,作者怀着浓郁的兴趣希望有幸见到那老翁,从而印证这民间传说是否真实。作者所以对老翁井饶有兴趣,不仅是因为他喜爱这个环境,主要在于他喜爱那老翁以泉为家,来无踪、去无迹,与世无争的生活,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厌倦世俗,追求超脱的高洁绝俗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心、可怜那一直在这荆棘岩石中间,现在人已老了、活到千岁也无人知晓的老翁,并写下这篇铭辞,使他“得传于无穷。”不难想见,那“老于荒榛岩石之间,千岁而莫知”的岂独单单那个老翁,作者不也是在坎坷的人生路途中艰难跋涉,老而不遇吗!显然,作者是怀着深深的同感,写下这篇文章的。

文章的最后部分是铭辞,作者把老翁井的地理环境和传说又简略地概述一下,然后写泉边老人在那寂寞的山间,历经千载万年,只有遇到苏洵才得以流传。这些内容,似乎与前面重复,同样是老翁井的传说,前面是叙述的口吻,这里是铭辞的方式,复沓回旋,层层深化,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终于宣泄了“惟我与尔,将遂不泯,无溢无竭,以永千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厌倦世俗利禄,渴望精神超脱的感情,作者愿意象那泉边老人一样,在那空旷清幽的山野中,脱离尘世,优游自得。遭逢家庭灾难失去亲人之际,苏洵产生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寓情于景。以境达意,在铭辞的前面,先描写了泉边老人所处的环境,那里的空旷清幽,早已深深印在读者脑中,再加上泉边老人天然自在的生活,确实很动人,不仅感染了作者,也吸引了读者。文章在叙述上十分圆转,以选择坟地为始,以抒发自己渴望超脱的心情而终,并无刻意谋篇的痕迹,熔情、景、事于一炉;读来流畅自然,感情凝重、意深味浓,极富表现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9 19:22:00